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仙霞古道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仙霞古道,古称江浦驿道、浙闽官道,仙霞古道的历史,大多认为可追溯到两千年前的汉代。两晋隋唐时,仙霞古道成了北上中原的交通要道。

唐、宋后,仙霞古道成为宽2米至3米的“七尺官道”,是跨越仙霞山脉而沟通钱塘江和闽江水系的陆路连接线[1]。2011年,仙霞古道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仙霞古道

外文名:Xianxia Ancient Path

起 点:江山县城

终 点:福建浦城县

长 度:120.5公里

人文古迹丰厚

古道北起江山县城,途经清湖、石门、峡口、保安、廿八都诸地,翻越仙霞崇山峻岭,直至福建浦城县,全长120.5公里,江山境内达75公里。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古道沿线现存四十余处文物点,有烟萝洞摩崖石刻、清溪锁钥门亭、黄巢起义遗址、戴笠故居、水安桥、东岳宫、德春堂药店等。其中仙霞关为唐末黄巢农民起义遗迹,岭上设四关,皆以条石砌成,每关设双重拱券顶大门,关墙高4米至5米,周围崇山峻岭,峭壁深谷,“千盘难度鸟,万岭欲藏天”,号称天设之雄关。

贸易必经之道

钱塘江水系和闽江水系曾分别是浙江福建境内的交通命脉,而在沟通这两大水系的旱路中,距离最短、同时也是最重要之一的,就是跨越仙霞岭山脉的仙霞古道。仙霞古道虽然山路艰险,但相对于海运或其他山道而言,仍属较短且方便。

宋高宗南渡后,浙闽两省间商旅交往明显增多。时任“浙东保宁军节度使”的史浩,招募民夫“以石甃路”,此后经历代修葺,仙霞关遂成“东南锁钥”、“入闽咽喉”。元朝大力发展“海上丝绸之路”,泉州是当时世界最大海港之一,江浙不少货物通过泉州运往世界各地。丝绸作为当时最重要的出口物资之一,通常经钱塘江水系再走仙霞古道这一海上丝绸之路陆上运输线,沿闽江水系,最后运至海港。

据古书记载,“凡自浙入闽者,由清湖渡舍舟登陆,连延曲折,逾岭而南至浦城县城西,复舍陆登舟以达闽海。”据此可知,仙霞古道构筑了穿越浙闽的大陆桥,促进了商品物资交流,也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陆上运输线最重要的路线之一。

兵家必争之地

仙霞古道开辟的历史,要追溯到唐朝末年。公元878年,唐末农民起义军首领黄巢率十万大军挥戈浙西,转战浙东,后又取道仙霞岭,劈山开道700里,直趋建州(现福建建瓯)。开山劈路后,旧时“岭水之山峭峻,车道不通”的仙霞山形势大变,成了“操七闽之关键,巩两浙之樊篱”。

仙霞古道关雄峡险,从仙霞关至枫岭关,道道险关扼守着这条从唐朝到近代浙、闽间唯一的商旅要道,为浙闽赣三省要冲,素有“两浙之锁钥,入闽之咽喉”之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自古道修筑以来,战事频繁,烽火不断。明有叶宗留领导的农民起义,闽、浙种靛和烧窑农民的起义,清有以杨管应为首的饥民起义,光绪年间有刘家福领导的九牧起义,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侍王李世贤的部队也曾在此活动过。中国革命战争时期,仙霞岭上又留下过共产党红军、游击队的足迹。1935年至1937年间,工农红军挺进师在粟裕刘英的领导下,建立了根据地,组织山区农民开展斗争。

文人必游之路

仙霞古道、雄关、胜景,沿途的江郎山、仙霞岭、枫岭和梨岭等,或因险峻,或因秀美,或因其为省界象征,曾吸引不少文人墨客,于此观山揽胜,赋下不少赞美仙霞的诗篇。张九龄、王安石、陆游、朱熹、杨万里、辛弃疾、徐霞客等等文豪纷纷慕名来游。在仙霞古道景区里,有一座50多米长的碑廊,其中陈列了26块诗碑,镌刻了历代文人名士途经仙霞古道时留下的20篇诗文。

如今的仙霞关,早已没有了昔日重兵把守的威严气势。随着现代公路相继通车,“战略要塞”都已成为悠悠往事。然而,古道上留下的关隘、壕沟及遗迹、遗物,成为游人缅怀、凭吊、观赏游览的胜地。重走千年古道,更是成为不少驴友的经典徒步线路。2014年,到仙霞古道景区游览的人数更是超10万人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