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革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以革伦,外文名:EKRON,基督教圣经地名。
《圣经》又名《新旧约全书》,由《旧约》《新约》组成。《旧约》一共有三十九卷,以古希伯来文[1](含亚兰文)写就,由犹太教教士依据犹太教的教义编纂而成。它囊括了犹太及邻近民族从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的人文历史资料。《新约》一共27卷[2]。
简介
非利士的五个主要城市之一,是个重要的地方,有许多村落隶属这个城市(书十五45-46)。最近的土地勘测显示,昔日的以革伦就是今日的墨奎那废墟(Khirbet al-Muqanna`)。之前,这废墟一直被鉴定为*伊利提基。1957年的地层探测显示,这地点在铜器时代早期有人居住,但明显的,之后再没有人住在这个地方,直到铁器时代早期才再有人烟。在巅峰时期,这个有城墙的城市,占地约四十英亩,使这城成为到目前为止,在巴勒斯坦地发掘到的、铁器时代最大的村落。这城在巅峰时期的一个特色,就是有典型的非利士陶器在其中。废墟的东北角有一处凸出的地方,可能是卫城的所在地。而在南面的山坡上,考古学家又找到一道有闸门和城楼的双重城墙。在分地的时候,以革伦被置于犹大和但之间的边界(书十五11、45-46、十九43),但约书亚逝世时,以色列人仍未攻占这个地方,最后,才终于为犹大支派所攻占(士一18)。但这个城后来一定是再被非利士人所占领的,因为他们将约柜搬离迦特之后,将它放置在以革伦(撒上五10),而约柜被牛车运往伯示麦时,也是从这儿起程的(撒上六)。在撒母耳的时代,以革伦似乎再次时落在以色列人的手中(撒上七14),但是到了扫罗时代,非利士人已再度将它夺回(撒上十七52),而且一直占领这个地方,直到阿摩司时代(摩一8)。在主前701年,以革伦的统治者帕地(Padi)──亚述人的封臣,被一些以革伦人驱逐出境,而且被希西家俘肤,安置在耶路撒冷。然而,西拿基立在那一年出征时,重夺以革伦(am-qar-ru-na),又恢复帕地的统治地位(ANET,页287-8;DOTT,页66-7)。
以撒哈顿的年代表提到以革伦城,说它是个附属国(ANET,页291; DOTT,页74),但在当时,从种族的角度来看,以革伦始终被认为是个非利士城(耶廿五20;番二4;亚九5、7)。圣经并不关注这城后来的历史,但这城的神只的名字*巴力西卜(王下一2-3),在新约中有记载,为人所知。
参考文献
- ↑ 古希伯来字母的发展与演变,网易,2021-04-11
- ↑ 宗教文化的思想价值,豆丁网,2015-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