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伊西斯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伊西斯

圖片來自tspweb

伊西斯(Ἶσις;原埃及语发音更像 Aset 或 Iset)是古埃及宗教信仰中的一位女神,对她的崇拜传遍了整个希腊-罗马世界。她被敬奉为理想的母亲和妻子、自然和魔法的守护神。

她是奴隶罪人、手工业者和受压迫者的朋友,她也听取富人、少女、贵族和统治者的祷告。

伊西斯经常被描述为是鹰头战神荷鲁斯的母亲和保护者,也被称作亡灵和幼童的保护神。

介紹

伊西斯名字的含意是“王座”,其头饰就是一宝座。作为王位的化身,她是法老王权的重要体现。法老被说成是她的孩子,坐在她提供的御座上。对她的崇拜风靡整个埃及,但她最主要的神庙是在尼罗河三角洲的“拜赫贝特·埃尔-哈格”(Behbeit El-Hagar),位于上埃及菲莱岛上,起始于奈科坦尼布一世在位期间(公元前380-362年)。

在有关她的经典神话中,她是大地之神盖布与天神努特的大女儿,出生在第四个闰日。嫁给了哥哥欧西里斯,并怀下了荷鲁斯。伊西斯对欧西里斯的复活起了关键作用。当欧西里斯被赛特杀害并肢解后,她收集散落在大地上的尸块,应用魔法让他重新复生。在伊西斯所有的功绩中,最有名的是她施计诱骗塞特,在九柱神面前承认自己的罪过,以及发现了太陽神的真名。

在希腊-罗马时期这一神话变得更为重要。例如人们相信,每年尼罗河洪水的泛滥,就是伊西斯哭泣欧西里斯所流下的悲伤泪水。人们每年都要举行再现欧西里斯死亡和重生的仪式。对伊西斯的崇拜最终蔓延至整个希腊-罗马,一直延续到异教文化受到抑制的基督教时代。但,伊西斯给荷鲁斯喂奶的形象,在公元五世纪初被基督教演化为圣母玛丽娅怀抱襁褓中的耶稣[1]

词源

伊西斯是希腊版名字,由于希腊语文法的要求,在原来埃及语格式后面添加了一个后缀“S”("-S"常常是古希腊语中单词主格的标记)。

已记录的伊西斯埃及语名字为ỉs.tȝs.t,意思是“她的王座”。然而,真正的埃及语发音仍不清楚,因为象形文字并不体现元音

为方便起见,埃及古物学家将她名字的发音随机选择为“ee-set”或“ah-set”。有时也可念为“ee-say”,因为她名字的最后字母“t”是一个女性后缀,在埃及语话音中最后的语调已下降,该字母已不发音。

主要崇拜特点

起源

大多数埃及神都发源于各地所崇拜的本地神,即使后来传播开后,在当地仍保留有他们的崇拜中心,因此,埃及大部分主要城市和城镇都是某一特定神的家。虽然伊西斯崇拜的起源地不明,但相信她原本是公元前3100年前的史前时期,在尼罗河三角洲的塞本尼托(Sebennytos)一位独立的且受欢迎的神。

首次涉及伊西斯的书面文献可追溯到埃及第五王朝。根据她与王位关联的名字,一些早期埃及古物学家认为,伊西斯的原始功用是王位之母。然而,最近的学术研究表明,该一角色是后来才被关联上的。在很多非洲部落中,王位被称为“国王的母亲”,这一概念非常适合于所有的理论,也可用来了解古埃及人的想法。

埃及古典时期

古王国时期,伊西斯代表已故法老的妻子或助手。因此,与丧葬有关,她的名字在法老葬礼文(金字塔铭文)中曾出现过80多次。这种与法老妻子的关联,符合伊西斯作为荷鲁斯配偶的角色,荷鲁斯是法老的保护神,后来演变为神化的法老。

但除此之外,伊西斯也代表荷鲁斯四子(装有法老内脏的卡诺匹斯罐四神)的母亲。更具体地说,伊西斯被视为罐神-艾姆谢特的保护神。中王国时期,随着葬礼文开始在王室以外的埃及各社会阶层盛行,作为保护神的伊西斯所保护的对象也相应扩大,不仅有贵族,甚至还包括了平民。

新王国时期,在很多地方,伊西斯的形象比其配偶更为突出。她被看作是法老的母亲,经常描述她给法老喂奶。据推测,这种演变是通过各地所崇拜主神的融合而来,以使埃及宗教变得更加规范。当神崇拜盛行时,在他的崇拜中心赫利奥波利斯,拉神与荷鲁斯被认作是同一神。而在某些地区,哈托尔神是对偶神,是拉神的母亲。由于伊西斯与荷鲁斯也是对偶神,荷鲁斯又被看作是拉神,因此,伊西斯逐惭与哈托尔融合为“伊西斯-哈托尔”。通过这种融合,伊西斯成为了荷鲁斯的母亲及妻子。最终,母亲的角色替代了配偶的角色。因此,伊西斯这一“配偶”的角色是变化的。在赫利奥波利斯城的万神殿,伊西斯成为了欧西里斯的妻子及荷鲁斯/拉神的母亲。该折中的方案也导致了伊西斯和欧西里斯神话的演变。

神庙和祭司

在埃及,伊西斯受到与其他埃及神一样的尊崇,包括每天都要供奉祭品。对她的祭祀有专门的二男二女四名祭司负责。在希腊-罗马时代,她的很多男女祭司都被认为拥有特别的才能,懂医术、会释梦,能预测天气。他们不编辫、不梳髮,因为埃及人相信发结具有神奇的力量。

上埃及菲莱岛上对伊西斯和欧西里斯的崇拜一直持续到公元六世纪。公元380年左右,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曾下令折毁所有的异教神庙,但并不强制执行,这是因为戴克里先皇帝先前曾与纳巴泰(Nobadae)和布伦米(Blemmye)部落订立过条约。他们每年都要造访象岛,并定期带着一幅伊西斯神像。在返回前,先溯河而上到布伦米岛祈求神谕。直到查士丁尼时代,查士丁尼派纳尔西兹捣毁了布伦米岛上的圣所,并将祭司和圣像统统带到了君士坦丁堡菲莱是古埃及最后一座被关闭的神庙。

參考文獻

  1. Loverance, Rowena (2007). 《基督教艺术》. 马萨诸塞州剑桥: 哈佛大学出版社. 第1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