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總病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傷寒總病論》,《傷寒論》研究性著作。宋代龐安時撰。約成書於元符三年(1100),其時有刻本刊行,但原刻本今已失傳,現存版本有清黃丕烈《士禮居黃氏叢書》本、士禮居復宋刻本、《四庫全書》本、民國間影印士禮居復宋刻本及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的鉛印本等。
本專著收編於《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
內容簡介
本書共6卷,約5萬字。卷1述六經分證;卷2論可發汗證、不可發汗證、四逆證、可下證、不可下證、可水不可水證、可吐不可吐證、可灸不可灸證、可火不可火證、可溫證、火邪證等。卷3述結胸、痞、陽毒、陰毒、狐惑、百合、痙、濕、暍等與傷寒有關的雜症;卷4列述暑病、時行寒疫、斑痘等診治方法;卷5論溫病及小兒傷寒;卷6載傷寒雜方、妊娠雜方、傷寒暑病、傷寒生死候、熱病生死候,溫病生死候等。書末附《傷寒論》中部分字詞音訓及修治藥法各1卷。此書根據《內經》理論,參考宋以前諸家之說,並結合個人實際經驗,對《傷寒論》作了補充和闡發。書中對溫病的闡述尤詳,認為人感冬令寒毒,即時發病者為傷寒,不即時成病,因春溫氣而變或因夏暑氣而變者為溫病或熱病。強調天行溫病的病因是「乖氣」,人感此氣後,可發為青筋牽、赤脈拂、黃肉隨、白氣狸、黑骨溫5種病證,並對此5種病證的證候、治則、方藥均作了論述。提出治療溫病不能全用治療傷寒的汗法、下法,而創製重用石膏的治療方劑。這些理論和經驗,對後世溫病學的發展有較大的影響。
作者簡介
龐安時(1043—1100),字安常。蘄州蘄水(今湖北省浠水)人。出身於世醫之家,自幼跟隨父親學醫,閱覽不少醫書,對《內經》、《難經》、《針灸甲乙經》等書有較深的研究,並用其理論指導臨床實踐。後患病耳聾,更專心研究醫學,對脈學有較深的造詣,擅長治療傷寒,是中國歷史上主要的傷寒學者之一。主要著作有《傷寒總病論》、《難經解義》、《主對集》、《龐氏家藏秘寶方》、《驗方書》等。現存僅《傷寒總病論》一種,余均佚。
相關信息
《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以「齊全、新穎、系統、科學、穩定」為編纂原則,選收了1985年以前出版的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綜合性科學、社會和人文科學[1]、文學藝術等方面500多個學科(包括主要學科及其分支學科)的名著,以及世界各大宗教的重要典籍。其中有科學上各主要學派的代表作,文學藝術上各主要流派[2]的代表作,宗教上各主要宗派的主要典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重要著作。
視頻
傷寒總病論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高考知識積累: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的區別,新東方高考網,2020-06-01
- ↑ 文學流派及其主要作品,道客巴巴,2012-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