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人文社会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体育人文社会学是指运用人文科学[1]、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体育与人、体育与社会互相关系、基本规律等体育本质问题的综合性学科。
培养目标
培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我国现代化体育事业发展需要,具有扎实的人文社会学基础,能在体育机构胜任专业技术职务工作和业务管理工作,又能承担体育理论研究和高等院校教学的高层次人才。
形成历史
20世纪90年代体育运动和体育学科的迅速发展,促成了体育学以相对独立的一级学科的创立。传统的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二级学科专业已不能完全概括和体现迅速发展的体育人文社会学特征。顺应国家学科专业调整(1998)的趋势,体育人文社会学以新的二级学科专业的新面目出现,与体育教育、运动训练、运动人体科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等协同构成我国体育学的二级学科体系。体育人文社会学的三级学科则突破传统体育理论、体育史的一般范畴而深入到体育社会现象的各个层面。
体育人文社会学一直是湖南师范大学重点扶持和发展的学科。1990年湖南师范大学就开展在学科教学论硕士点上培养相关专业方向研究生,1993年获得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硕士学位授权点后一直在培养相关专业方向研究生,学科专业调整后又很快于2000年取得新的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授予权。新的硕士专业点不仅是湖南省唯一的一个,也是全国师范大学中仅有的3个同类专业硕士点之一。
目前,该学科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精干高效、生机勃勃且发展潜力大的教学科研队伍。12名教师中有教授7名,副教授3名,讲师1名,助教1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名,在读博士2名,青年教师都具有硕士学位,已形成了以李艳翎、金育强和荆光辉教授分别领头的体育社会学、体育管理与评价和学校体育教学3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其基本特征是既注重宏观研究、紧密联系中国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直接为国家体育宏观政策的出台和调控,为实施奥运战略和全民健身计划[2]提供高水平的理论研究成果,又结合社会体育的学校体育实践,解决人才培养、社区服务、基层管理和体育教育等重要问题。如湖南省竞技体育在第27届奥运会上的辉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运动项目战略布局的科学性。运动项目战略布局的科学性就凝结了该学科李艳翎、金育强教授等的理论科研成果。特别是金育强教授参与研究的“2010年中国体育改革与发展战略纲要”,为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由此可见,本学科理论结合实践,既具有鲜明的特色,亦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潜质的体现。
学科概况
体育人文社会学依据自治区及学校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总体要求,不断拓展学科研究领域,结合地域特色凝练研究方向,建立和完善学科发展的长效运行机制,积极创造“区内领先、西部前列、国内有影响”的学科声誉,在区内同类学科建设中处于“唯一”和“第一”的领先地位,已经成为自治区体育科学研究、政策咨询和体育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人才库、智力源和示范点。
以新疆独特的多元文化为研究基础,广泛开展新疆体育人文和社会现象调查研究工作,形成了“民族性、地域性”学科特色;顺应国际化发展趋势,不断拓展研究领域,充分利用区外无法享有的民族文化研究资源,积极开展新疆与中亚跨境民族的跨文化研究,填补了该领域研究不足,形成了“国际性”学科特色;本着“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充分挖掘、利用和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注重将体育文化研究成果在自治区学校体育和全民健身活动中广泛应用和积极推广,形成了教学、科研、训练三位一体的“实践性”的学科特色。
视频
体育人文社会学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 ,搜狐,2020-05-26
- ↑ 《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亮点解读 ,搜狐,2016-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