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余松烈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余松烈
原文名 YuSongLie
出生 (1921-03-13)1921年3月13日
浙江省慈溪县(今慈溪市)
逝世 2016年4月20日(2016-04-20)(95歲)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职业 小麦栽培学家

基本信息

  • 中文姓名:余松烈
  • 外文名称: YuSongLie
  • 国 籍: 中国
  • 民 族: 汉族
  • 出 生 地:浙江省慈溪县(今慈溪市)
  • 出生日期:1952年2月13日
  • 职 业:小麦栽培学家
  • 毕业院校:福建协和大学农学院
  • 代表作品:《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作物栽培学》
  • 主要成就:中国现代小麦栽培学的奠基人

余松烈

余松烈,(1921.3.13-2016.4.20),浙江省慈溪县人,中国著名小麦栽培学家、教育家,小麦栽培学的奠基人。 1942年毕业于私立福建协和大学农学院农艺系。 1953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余松烈院士一生从事作物栽培学教学和科研工作,致力于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理论研究和新技术的推广普及,首创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理论和技术,改变了“大肥大水大播量”常规栽培方法,为中国黄淮海麦区小麦高产开创了新途径[1]

人物生平

1921年3月13日,余松烈出生于浙江慈溪(现属江北区),先后就读于庄桥镇集成小学和宁波中学。

1938年5月,他随叔父等人由吴兴辗转避难到上海,先到补习学校补课,9月间进入新迁上海的南通学院农科读大学一年级,晚上则继续在补习学校新开办的致用大学农学院上课。

1940年6月,余松烈作为上海南通学院农科肄业生,经考试转入私立福建协和大学农学院农艺系。

1942年6月,毕业于私立福建协和大学农学院农艺系,获农学学士学位。

1946年春,他创办了专门传播农业科技知识的新农出版社。

1949年9月,29岁的余松烈辞去上海新农出版社经理职务,到山东大学农学院工作,借助山东小麦主产区的优势,他开始了小麦高产理论研究探索。

1950年8月,余松烈在山东大学农学院讲授新遗传学、生物统计学,并创建小麦育种和栽培试验田,利用种间杂交开展分枝小麦的育种工作。

1953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1959年,他培育出小麦新品种“山农1号”、“山农3号”,研究出小麦深耘断根增产等栽培技术。

1974年秋播,余松烈指导农民在小麦栽培管理上实行“六改”,即:改换主栽品种“鲁滕一号”为“泰山四号”、改播种量较大为适当压缩播种量、改适时晚播为适时早播、改耧播为机播、改行距16.5厘米为行距19.8厘米,并且不种畦埂麦、改重施返青肥为重施起身拔节肥。同年余松烈主动要求到滕县农村下放劳动锻炼,一直到1978年才返回学校。

1975年秋播,余松烈又选择姜屯公社黄庄大队,亲自进行人工小麦精播高产栽培试验。

1976年,在山东滕县种精播试验田时,创出了小麦平均亩产638公斤的高产记录。

1978年,余松烈返校工作,任农学系主任和栽培生理研究所所长。

1979年,余松烈担任山东省小麦技术顾问团团长。

1980年,在59岁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96年6月,余院士曾专门给宁波市政府领导写信,就发展家乡农业提出过很好的建议。滕县农民代表全县120万农民百姓,颁给余院士一枚金质勋章。

2010年6月1日,已经90岁高龄的余松烈照例来到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马庄小麦宽幅播种高产攻关田。每年的6月初,赶到鲁中地区小麦即将成熟的时候,他总要实地考察一番。

2013年3月,山东省农业厅负责同志到泰山疗养院看望余松烈,祝贺他92岁诞辰。提出组织全省力量试验宽幅精播栽培技术、实现小麦亩产800公斤目标的事情。

2014年春天,余松烈住在疗养院,饮食靠鼻饲,行动靠轮椅。

2016年4月20日,在泰安逝世享年96岁。

主要成就

  • 科研成就

余松烈长期从事"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与示范推广,改变了"大肥大水大播量"常规栽培方法,为中国黄淮海麦区小麦高产开创了新途径。

1942年,他与赵仁镕合作完成的研究《小麦收获时期与产量品质及生活力之关系》发表在福建省立农学院所出版的《新农季刊》上。1950年秋,余松烈在山东农学院创建小麦育种和栽培试验田,从事“小麦周期播种试验”和分枝小麦栽培技术研究,以及利用种间杂交改良分枝小麦的工作,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这是他在山东从事小麦研究的第一阶段。1976年在山东滕县种精播试验田时,创出了小麦平均亩产638公斤的高产记录。到1991年,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在山东推广达1217万亩,在全国累计推广10690万亩, 增产小麦43.6亿公斤。1978年,他主持了在滕州农村进行的小麦精播高产栽培试验,结果使11个实验村的小麦亩产超过500公斤。他亲自播种的2亩试验田,亩产达到638公斤,创下了北方冬小麦高产新纪录。在生产试验的基础上,总结创立了“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该项技术与传统栽培技术相比,在不增加投入的条件下,可增产13.5%,每亩节省种子5公斤。该技术成果突破了过去小麦高产依靠“大肥大水大播量”的传统栽培方法,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开辟了小麦高产新途径。

余松烈主持的国家课题"山东省黄淮海中低产地区夏秋粮均衡增产栽培技术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从事"冬小麦超高产栽培的理论与实际"研究,已获得初步成果于1996年开始在山东省示范推广。晚年,余松烈先生又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创新了冬小麦宽幅精播高产理论和技术,发明了冬小麦宽幅精播机,并在中国北方及黄淮冬小麦产区大面积推广应用,带动了冬小麦持续增产,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北方人民结束长期以来食用粗粮为主的历史做出了巨大贡献。

  • 论文著作
  • 著作

《作物栽培学》、《中国小麦栽培理论与实践》、《山东小麦》、《冬小麦的栽培》、《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中国小麦学》、《生物统计之理论与实际》、《农作物田间试验技术》、《小麦丰产栽培试验田间观察内容及方法举例》、《怎样种试验田》、《田间试验产量结果的直观分析法》、《田间试验方法》、《怎样提高作物田间试验质量》。

  • 论文

《小麦高产途径及其理论基础》、《小麦高产途径的商榷》、《小麦亩产一千二百斤的栽培技术》、《高产小麦穗部性状的研究》、《麦田的间种套作与边行优势》、《小麦单株成穗多少与穗大小的关系》、《高产小麦的施肥技术》、《小麦亩产1200斤新途径的探讨》、《冬小麦高产栽培的理论分析》、《促使小穗粒多途径的商榷》、《小麦单株、单茎的次生根数目与单株成穗多少和穗大小的关系》、《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研究》、《高产小麦对三要素的吸收和麦田供应特点的研究》、《小麦生育后期植株不同部位的光合同化量及其运转、贮存与群体大小关系的研究》、《小麦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的研究》、《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的理论与实践》、《冬小麦深耘断根增产作用的研究》、《小麦对三要素的吸收及其与生物、经济产量关系的研究》、《冬小麦精播、半精播高产栽培的理论与实践》、《怎样使小麦低产变中产、中产变高产和高产更高产》、《小麦栽培的基本原则和技术体系》。

  • 人才培养

余松烈曾先后主讲过生物统计学、生物统计与田间试验技术、作物遗传育种学、作物栽培学、作物生理学、作物高产的理论与实践等课程,余松烈作为山东农学院栽培学与耕作学科的学术带头人,率先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建立了农学博士后工作流动站,培养出一批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余松烈作为硕士生、博士生导师,先后指导培养硕士生16人,博士生28人,早期毕业的研究生,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振声、中国工程院院士于振文、山东农业大学副校长王振林、南京林业大学党委书记封超年、扬州大学农学院党委书记郭文善、中国致公党中央副主席曹鸿鸣。

社会任职

曾兼任山东省小麦技术顾问团团长23年、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副团长,中国作物学会理事、栽培研究委员会委员、小麦学组组长,山东省第六、七、八届人大代表和人大常委,第七、八届中国人大代表。 曾担任民盟泰安市委主委、民盟山东省委副主委,山东省政协委员。

获奖记录

  • 所获奖项

▪ 1999 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的农学奖 (获奖)

▪ 1996-06 滕县农民颁给一枚金质勋章 (获奖)

▪ 1992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获奖)

▪ 1990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获奖)

▪ 1987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获奖)

▪ 1986 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获奖)

▪ 1983 山东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 (获奖)

▪ 1978 中国科学大会奖 冬小麦高产栽培的理论分析 (获奖)

  • 荣誉称号

▪ 2009 被评为山东省百位为新中国成立、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获奖)

▪ 1992 山东省委、省府授予重奖及山东省科教兴农先进工作者称号 (获奖)

▪ 1990 被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 (获奖)

▪ 1988 被评为山东省专业拔尖人才 (获奖)

社会评价

为中国小麦科研和生产作出的杰出贡献,追忆他几十年如一日献身农业、心系国家粮仓的爱国情怀,怀念他事业重于生命的光辉一生。(山东农业大学评)

余松烈先生一生热爱祖国、服务人民,为人师表、严谨治学,献身科学、勇于创新,把毕生的心血奉献给了教育和科技事业,他的逝世,是中国科技界和教育界的重大损失表示深切的哀悼。(网易网评)

余松烈院士一生淡泊名利、敬业奉献、为人楷模、为师典范。我们沉痛悼念并深切缅怀余松烈院士。

时代楷模

余松烈院士的先进事迹为何引起如此大的反响?为何他逝世后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深切哀悼?那是因为他心系祖国和人民,一生都在从事作物栽培学教学和科研工作,致力于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理论研究和新技术的推广普及,成为中国现代小麦栽培学的奠基人。他扎根齐鲁大地,严谨治学、传道授业,用毕生的精力浇灌着这片热土,荣获“农民科学家”的称号。他“一生情系麦浪,半生心血满粮仓”,无论是麦田里的艰辛,还是实验室中的苦干,抑或是讲台上的耕耘,都令人清晰地看到他是一个“大写”的中国人。这样的人怎么不令人敬仰?又怎能不被深深感动?

这位习惯于“走在田间的院士”还是教育家、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农业大学教授。他之所以成为“齐鲁时代楷模”,就是他一辈子信仰坚定,对党和人民忠诚,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始终未变。他深入实践,向农民学习,理论联系实际,为我国小麦增产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余院士的人生,是“大爱化作田间行”的一生。他淡泊名利,辛勤无悔地耕耘在科研前沿,求真创新,对小麦栽培做出了巨大贡献,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和研究指明了方向。

据悉,余院士研创的冬小麦宽幅精播高产栽培理论,多次刷新全国冬小麦单产纪录,惠及山东、河南河北江苏山西等地累积3亿多亩麦田,增产小麦260多亿斤。他在滕州,也就是他一生中“最愉快、最紧张、最兴奋也是最有收获的时期”里,他始终跟农民群众打成一片,走遍了丘陵、涝洼和平原。在农闲时间,他还为当地干部技术人员讲小麦课,到各公社、大队进行技术指导,为当地培养了农业技术人才。30多年来,他风雨无阻,传播农业技术,指导小麦生产,把良种良法亲自送到农民手中……

就是这样一位“无高学历、无留洋经历”的科学家,却干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他不断钻研,学以致用,刻苦、勤奋地学习和工作。“农民的奖章是无上荣誉”——这是余院士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正是他常年扎根基层,与土地、农民打交道,才使他在小麦研究中成就斐然。我们学习余院士,就是要学习他对事业的执着、对人民的挚爱、对国家的忠诚。学习余院士,就是要学习他有为人民服务的真本领,能把“为人民服务”这句口号转化成实实在在的成果。学习余院士,就是要学习他艰苦朴素,知难而进,兢兢业业的探索精神……

是的,“时代楷模”的身上总有一些精神,他们都有强烈的时代感和责任心。战争年代,他们爱国抗敌,英勇不屈;和平年代,他们爱岗敬业,恪守职责,他们都是民族的脊梁,而余松烈院士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时代楷模”是一个社会的价值标杆,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尊崇的“楷模”。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楷模;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应对“时代楷模”心怀敬畏。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更需要唱响时代楷模的赞歌,发挥榜样的作用,而余松烈院士就是这样的时代楷模。

余松烈院士走了,让我们追忆他、礼敬他。欣慰的是,他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还在:一片片高产麦田、传道授业的品质、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孜孜以求的工匠精神……而我们该做的,就是要见贤思齐,踏着余院士的足迹继续前行。余院士是一个楷模、一位先锋、一面旗帜。一个楷模就是一个标尺,一位先锋就是一座丰碑,一面旗帜就是一片天空;他的宝贵遗产有待我们不断去发掘和总结。让我们见贤思齐,也让我们奋发有为,永远弘扬余院士的精神,让他的“半世辛劳付热土,一生情怀系麦浪”之风骨,永留齐鲁大地和华夏沃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