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余松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余松烈
原文名 YuSongLie
出生 (1921-03-13)1921年3月13日
浙江省慈谿縣(今慈谿市)
逝世 2016年4月20日(2016-04-20)(95歲)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職業 小麥栽培學家

基本信息

  • 中文姓名:余松烈
  • 外文名稱: YuSongLie
  • 國 籍: 中國
  • 民 族: 漢族
  • 出 生 地:浙江省慈谿縣(今慈谿市)
  • 出生日期:1952年2月13日
  • 職 業:小麥栽培學家
  • 畢業院校:福建協和大學農學院
  • 代表作品:《冬小麥精播高產栽培》、《作物栽培學》
  • 主要成就:中國現代小麥栽培學的奠基人

余松烈

余松烈,(1921.3.13-2016.4.20),浙江省慈谿縣人,中國著名小麥栽培學家、教育家,小麥栽培學的奠基人。 1942年畢業於私立福建協和大學農學院農藝系。 1953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198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9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余松烈院士一生從事作物栽培學教學和科研工作,致力於冬小麥精播高產栽培理論研究和新技術的推廣普及,首創冬小麥精播高產栽培理論和技術,改變了「大肥大水大播量」常規栽培方法,為中國黃淮海麥區小麥高產開創了新途徑[1]

人物生平

1921年3月13日,余松烈出生於浙江慈谿(現屬江北區),先後就讀於莊橋鎮集成小學和寧波中學。

1938年5月,他隨叔父等人由吳興輾轉避難到上海,先到補習學校補課,9月間進入新遷上海的南通學院農科讀大學一年級,晚上則繼續在補習學校新開辦的致用大學農學院上課。

1940年6月,余松烈作為上海南通學院農科肄業生,經考試轉入私立福建協和大學農學院農藝系。

1942年6月,畢業於私立福建協和大學農學院農藝系,獲農學學士學位。

1946年春,他創辦了專門傳播農業科技知識的新農出版社。

1949年9月,29歲的余松烈辭去上海新農出版社經理職務,到山東大學農學院工作,藉助山東小麥主產區的優勢,他開始了小麥高產理論研究探索。

1950年8月,余松烈在山東大學農學院講授新遺傳學、生物統計學,並創建小麥育種和栽培試驗田,利用種間雜交開展分枝小麥的育種工作。

1953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

1959年,他培育出小麥新品種「山農1號」、「山農3號」,研究出小麥深耘斷根增產等栽培技術。

1974年秋播,余松烈指導農民在小麥栽培管理上實行「六改」,即:改換主栽品種「魯滕一號」為「泰山四號」、改播種量較大為適當壓縮播種量、改適時晚播為適時早播、改耬播為機播、改行距16.5厘米為行距19.8厘米,並且不種畦埂麥、改重施返青肥為重施起身拔節肥。同年余松烈主動要求到滕縣農村下放勞動鍛煉,一直到1978年才返回學校。

1975年秋播,余松烈又選擇姜屯公社黃莊大隊,親自進行人工小麥精播高產栽培試驗。

1976年,在山東滕縣種精播試驗田時,創出了小麥平均畝產638公斤的高產記錄。

1978年,余松烈返校工作,任農學系主任和栽培生理研究所所長。

1979年,余松烈擔任山東省小麥技術顧問團團長。

1980年,在59歲時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96年6月,余院士曾專門給寧波市政府領導寫信,就發展家鄉農業提出過很好的建議。滕縣農民代表全縣120萬農民百姓,頒給余院士一枚金質勳章。

2010年6月1日,已經90歲高齡的余松烈照例來到山東省泰安市岱嶽區馬莊小麥寬幅播種高產攻關田。每年的6月初,趕到魯中地區小麥即將成熟的時候,他總要實地考察一番。

2013年3月,山東省農業廳負責同志到泰山療養院看望余松烈,祝賀他92歲誕辰。提出組織全省力量試驗寬幅精播栽培技術、實現小麥畝產800公斤目標的事情。

2014年春天,余松烈住在療養院,飲食靠鼻飼,行動靠輪椅。

2016年4月20日,在泰安逝世享年96歲。

主要成就

  • 科研成就

余松烈長期從事"冬小麥精播高產栽培技術"的研究與示範推廣,改變了"大肥大水大播量"常規栽培方法,為中國黃淮海麥區小麥高產開創了新途徑。

1942年,他與趙仁鎔合作完成的研究《小麥收穫時期與產量品質及生活力之關係》發表在福建省立農學院所出版的《新農季刊》上。1950年秋,余松烈在山東農學院創建小麥育種和栽培試驗田,從事「小麥周期播種試驗」和分枝小麥栽培技術研究,以及利用種間雜交改良分枝小麥的工作,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這是他在山東從事小麥研究的第一階段。1976年在山東滕縣種精播試驗田時,創出了小麥平均畝產638公斤的高產記錄。到1991年,小麥精播高產栽培技術在山東推廣達1217萬畝,在全國累計推廣10690萬畝, 增產小麥43.6億公斤。1978年,他主持了在滕州農村進行的小麥精播高產栽培試驗,結果使11個實驗村的小麥畝產超過500公斤。他親自播種的2畝試驗田,畝產達到638公斤,創下了北方冬小麥高產新紀錄。在生產試驗的基礎上,總結創立了「冬小麥精播高產栽培技術」。該項技術與傳統栽培技術相比,在不增加投入的條件下,可增產13.5%,每畝節省種子5公斤。該技術成果突破了過去小麥高產依靠「大肥大水大播量」的傳統栽培方法,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開闢了小麥高產新途徑。

余松烈主持的國家課題"山東省黃淮海中低產地區夏秋糧均衡增產栽培技術的研究",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從事"冬小麥超高產栽培的理論與實際"研究,已獲得初步成果於1996年開始在山東省示範推廣。晚年,余松烈先生又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上,創新了冬小麥寬幅精播高產理論和技術,發明了冬小麥寬幅精播機,並在中國北方及黃淮冬小麥產區大面積推廣應用,帶動了冬小麥持續增產,為國家糧食安全和北方人民結束長期以來食用粗糧為主的歷史做出了巨大貢獻。

  • 論文著作
  • 著作

《作物栽培學》、《中國小麥栽培理論與實踐》、《山東小麥》、《冬小麥的栽培》、《冬小麥精播高產栽培》、《中國小麥學》、《生物統計之理論與實際》、《農作物田間試驗技術》、《小麥豐產栽培試驗田間觀察內容及方法舉例》、《怎樣種試驗田》、《田間試驗產量結果的直觀分析法》、《田間試驗方法》、《怎樣提高作物田間試驗質量》。

  • 論文

《小麥高產途徑及其理論基礎》、《小麥高產途徑的商榷》、《小麥畝產一千二百斤的栽培技術》、《高產小麥穗部性狀的研究》、《麥田的間種套作與邊行優勢》、《小麥單株成穗多少與穗大小的關係》、《高產小麥的施肥技術》、《小麥畝產1200斤新途徑的探討》、《冬小麥高產栽培的理論分析》、《促使小穗粒多途徑的商榷》、《小麥單株、單莖的次生根數目與單株成穗多少和穗大小的關係》、《冬小麥精播高產栽培》、《冬小麥精播高產栽培研究》、《高產小麥對三要素的吸收和麥田供應特點的研究》、《小麥生育後期植株不同部位的光合同化量及其運轉、貯存與群體大小關係的研究》、《小麥品種的生物學特性和栽培技術的研究》、《冬小麥精播高產栽培的理論與實踐》、《冬小麥深耘斷根增產作用的研究》、《小麥對三要素的吸收及其與生物、經濟產量關係的研究》、《冬小麥精播、半精播高產栽培的理論與實踐》、《怎樣使小麥低產變中產、中產變高產和高產更高產》、《小麥栽培的基本原則和技術體系》。

  • 人才培養

余松烈曾先後主講過生物統計學、生物統計與田間試驗技術、作物遺傳育種學、作物栽培學、作物生理學、作物高產的理論與實踐等課程,余松烈作為山東農學院栽培學與耕作學科的學術帶頭人,率先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建立了農學博士後工作流動站,培養出一批博士生導師和碩士生導師。余松烈作為碩士生、博士生導師,先後指導培養碩士生16人,博士生28人,早期畢業的研究生,如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李振聲、中國工程院院士于振文、山東農業大學副校長王振林、南京林業大學黨委書記封超年、揚州大學農學院黨委書記郭文善、中國致公黨中央副主席曹鴻鳴。

社會任職

曾兼任山東省小麥技術顧問團團長23年、山東省農業專家顧問團副團長,中國作物學會理事、栽培研究委員會委員、小麥學組組長,山東省第六、七、八屆人大代表和人大常委,第七、八屆中國人大代表。 曾擔任民盟泰安市委主委、民盟山東省委副主委,山東省政協委員。

獲獎記錄

  • 所獲獎項

▪ 1999 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的農學獎 (獲獎)

▪ 1996-06 滕縣農民頒給一枚金質勳章 (獲獎)

▪ 1992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獲獎)

▪ 1990 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 (獲獎)

▪ 1987 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獲獎)

▪ 1986 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獲獎)

▪ 1983 山東優秀科技成果二等獎 (獲獎)

▪ 1978 中國科學大會獎 冬小麥高產栽培的理論分析 (獲獎)

  • 榮譽稱號

▪ 2009 被評為山東省百位為新中國成立、建設做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獲獎)

▪ 1992 山東省委、省府授予重獎及山東省科教興農先進工作者稱號 (獲獎)

▪ 1990 被評為全國農業勞動模範 (獲獎)

▪ 1988 被評為山東省專業拔尖人才 (獲獎)

社會評價

為中國小麥科研和生產作出的傑出貢獻,追憶他幾十年如一日獻身農業、心繫國家糧倉的愛國情懷,懷念他事業重於生命的光輝一生。(山東農業大學評)

余松烈先生一生熱愛祖國、服務人民,為人師表、嚴謹治學,獻身科學、勇於創新,把畢生的心血奉獻給了教育和科技事業,他的逝世,是中國科技界和教育界的重大損失表示深切的哀悼。(網易網評)

余松烈院士一生淡泊名利、敬業奉獻、為人楷模、為師典範。我們沉痛悼念並深切緬懷余松烈院士。

時代楷模

余松烈院士的先進事跡為何引起如此大的反響?為何他逝世後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深切哀悼?那是因為他心繫祖國和人民,一生都在從事作物栽培學教學和科研工作,致力於冬小麥精播高產栽培理論研究和新技術的推廣普及,成為中國現代小麥栽培學的奠基人。他紮根齊魯大地,嚴謹治學、傳道授業,用畢生的精力澆灌着這片熱土,榮獲「農民科學家」的稱號。他「一生情系麥浪,半生心血滿糧倉」,無論是麥田裡的艱辛,還是實驗室中的苦幹,抑或是講台上的耕耘,都令人清晰地看到他是一個「大寫」的中國人。這樣的人怎麼不令人敬仰?又怎能不被深深感動?

這位習慣於「走在田間的院士」還是教育家、全國人大代表、山東農業大學教授。他之所以成為「齊魯時代楷模」,就是他一輩子信仰堅定,對黨和人民忠誠,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始終未變。他深入實踐,向農民學習,理論聯繫實際,為我國小麥增產事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余院士的人生,是「大愛化作田間行」的一生。他淡泊名利,辛勤無悔地耕耘在科研前沿,求真創新,對小麥栽培做出了巨大貢獻,為我國農業的發展和研究指明了方向。

據悉,余院士研創的冬小麥寬幅精播高產栽培理論,多次刷新全國冬小麥單產紀錄,惠及山東、河南河北江蘇山西等地累積3億多畝麥田,增產小麥260多億斤。他在滕州,也就是他一生中「最愉快、最緊張、最興奮也是最有收穫的時期」里,他始終跟農民群眾打成一片,走遍了丘陵、澇窪和平原。在農閒時間,他還為當地幹部技術人員講小麥課,到各公社、大隊進行技術指導,為當地培養了農業技術人才。30多年來,他風雨無阻,傳播農業技術,指導小麥生產,把良種良法親自送到農民手中……

就是這樣一位「無高學歷、無留洋經歷」的科學家,卻干出了[[驚天動地的大事。他不斷鑽研,學以致用,刻苦、勤奮地學習和工作。「農民的獎章是無上榮譽」——這是余院士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也正是他常年紮根基層,與土地、農民打交道,才使他在小麥研究中成就斐然。我們學習余院士,就是要學習他對事業的執着、對人民的摯愛、對國家的忠誠。學習余院士,就是要學習他有為人民服務的真本領,能把「為人民服務」這句口號轉化成實實在在的成果。學習余院士,就是要學習他艱苦樸素,知難而進,兢兢業業的探索精神……

是的,「時代楷模」的身上總有一些精神,他們都有強烈的時代感和責任心。戰爭年代,他們愛國抗敵,英勇不屈;和平年代,他們愛崗敬業,恪守職責,他們都是民族的脊樑,而余松烈院士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時代楷模」是一個社會的價值標杆,任何國家和民族都有自己尊崇的「楷模」。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楷模;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一個有良知的中國人都應對「時代楷模」心懷敬畏。在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時代背景下,我們更需要唱響時代楷模的讚歌,發揮榜樣的作用,而余松烈院士就是這樣的時代楷模。

余松烈院士走了,讓我們追憶他、禮敬他。欣慰的是,他給我們留下的寶貴遺產還在:一片片高產麥田、傳道授業的品質、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孜孜以求的工匠精神……而我們該做的,就是要見賢思齊,踏着余院士的足跡繼續前行。余院士是一個楷模、一位先鋒、一面旗幟。一個楷模就是一個標尺,一位先鋒就是一座豐碑,一面旗幟就是一片天空;他的寶貴遺產有待我們不斷去發掘和總結。讓我們見賢思齊,也讓我們奮發有為,永遠弘揚余院士的精神,讓他的「半世辛勞付熱土,一生情懷系麥浪」之風骨,永留齊魯大地和華夏沃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