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 | |
---|---|
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1966年由證嚴上人創立於東台灣的花蓮一隅,最初由三十位家庭主婦每天省下五角錢,投入竹筒里,與五位弟子,每人每天增產一雙嬰兒鞋,以克己、克勤、克儉、克難的精神創立慈濟,開始濟助貧困,拔苦予樂的工作。
2008年1月14日經國務院准許成立「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由「台灣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投入人民幣一億元整為初始資金,成為全國第一家境外非營利組織所成立的全國性基金會,並接受國家宗教事務局業管[1],並於2010年8月20日於蘇州靜思書院舉行掛牌典禮。
目錄
簡介
1966年證嚴上人創立於東台灣的花蓮一隅,最初由三十位家庭主婦每天省下五角錢,投入竹筒里,與五位弟子,每人每天增產一雙嬰兒鞋,以克己、克勤、克儉、克難的精神創立慈濟,開始濟助貧困,拔苦予樂的工作。慈濟的志業,由慈善而醫療、教育、人文;從偏遠的花蓮開展至全球五大洲,已有四十七個國家設有分支會或聯絡處,迄今援助超過七十一個國家地區,慈濟人以感恩心,付出無所求,為每一位受難者真誠關懷與膚慰。
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獲國務院批准通過於大陸成立基金會,成為大陸第一家、也是唯一的一家由境外非營利 組織所成立的全國性基金會,並於2010年8月20日於蘇州靜思書院舉行掛牌典禮。[2]
慈悲的足跡雖已遍灑全球,但天下仍災難頻傳,上人殷切叮嚀「來不及、來不及了!」,呼籲大家加快腳步,匯聚善與愛的力量,人人力行克己復禮,回歸簡樸生活。因此,在慈濟邁向第四十一年之始,上人提出「回歸竹筒歲月」的叮嚀,呼籲人間菩薩大招生,加快淨化人心的腳步,起救苦救難之行,予樂拔苦;力邀天下善士,同耕一方福田;勤植萬蕊心蓮,同造愛的社會。祈願為達到人心淨化、社會祥和、天下無災無難共同努力。
慈濟人共同秉持着內修「誠、正、信、實」;外行「慈、悲、喜、舍」的理念。以「人傷我痛,人苦我悲」的人文情懷,超越種族、國家、語言、膚色、宗教信仰的界限,以出世的精神從事入世的志業,不僅使「大愛」成為一種普世價值,更將中華文化底蘊中的人文精神發揮到極致。
慈濟人所推動的包括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四項,統稱為「四大志業」;另投入骨髓捐贈、環境保護、小區志工、海外賑災,此八項同時推動,稱之為「一步八法印」。
四大八法
慈善志業
「在最黑暗的角落,點一盞燈;在最淒寒的路上,生一堆火。」慈善志業從弱勢家庭濟助到心靈關懷,包含長期扶困、急難救助、居家關懷及海外慈善。慈濟重視的不只是救濟、援助的成效,更在乎啟發人性善的良能 - 「教富濟貧」,是富者因施而樂,學習付出愛心濟助貧困,找到生命的意義;「濟貧教富」,啟發貧困者富有愛的心懷,走出生命的幽谷,讓越來越多的人願意盡一己之力,且能在付出中自我成長。
教富濟貧、濟貧教富
台灣的慈善經驗,因着大愛牽引出全球四十七個國家、三百四十五個聯絡點,在全球六十九國留下愛的足跡,戰亂的阿富汗、科索沃、盧安達;民生困頓的外蒙、北朝鮮;遭逢地震重創的土耳其、伊朗、薩爾瓦多;飽受風災、水災肆虐的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多米尼加,以及南亞海嘯的受災區域,甚至是遭遇颶風的美國,及水患侵襲的玻利維亞,慈濟志工皆不分宗教、種族,大愛始終如一。秉持着「教富濟貧、濟貧教富」的感恩心,悲智雙運。
就像南非的慈濟志工,為當地婦女開設五百多所職訓班,教她們一技之長,這些黑人婦女後來奉獻出大愛,長途跋涉、深入小區照顧艾滋病患。美國遭逢卡崔娜颶風摧殘時,慈濟人盡一己棉薄之力,募款救災。印度尼西亞紅溪河,在一場大水之後,慈濟以「清掃、消毒、發放、義診、建大愛村五管齊下,讓上萬災民接受義診,並擁有全新的大愛村小區、設有義診中心、慈濟學校及伊斯蘭教堂,慈濟感恩、尊重、愛付出,也鼓勵村民互助互愛,現在大愛村的居民們開始作環保、加入了志工行列;而印尼回教習經院亦在慈濟長期援助每月五十噸白米,和志工的愛心互動下,除自力更生並也投入志工服務。習經院教長甚至將證嚴上人的法相高掛在教室里,以表尊敬和感恩,這也象徵着真正的無私大愛是沒有距離、超越一切世間藩籬。
走在最前,做到最後
中國大陸自1991年華中、華東發生世紀洪災,慈濟基金會秉持「直接、重點、尊重、務實、及時」的原則,在中央及地方各級領導的支持下開展慈善工作,慈濟人自籌旅費,不計辛勞,年年以一分如同對親人的疼惜與關愛,從未間斷,已幫助超過二千萬人次。
在江蘇、安徽、甘肅、貴州、福建、廣東等二十七省市自治區,分別進行各種慈善工作,對洪災、雪災及震災地區的民眾發放民生物資,援建新村、敬老院、福利院、希望中小學,提供清寒獎助學金,援建水窖,移民遷村、冬令發放糧衣被等。
2008年5月12日汶川強震,5月14日慈濟志工緊急趕赴災區;5月15日,全球慈濟人同步展開「慈濟川緬膚苦難,大愛善行聚福緣」募款、募心活動,啟動人人的愛心善行,匯聚善的共振、愛的福緣。慈濟由設立賑災服務點,展開熱食供應、義診服務及心理的關懷等服務工作,並鼓勵受災的鄉親一起投入志工,以服務走出悲慟。看到鄉親由憂愁至展開笑容,彼此鼓舞照顧,令人深感欣慰與安心。慈濟動員醫護團隊投入義診、往診服務鄉親,守護鄉親的生命及健康。
慈濟在川震的重建腳步,將以四年三階段的執行方案,以「走在最前,做到最後」的精神協助災民重建家園。在永久性住房及校園重建規劃的同時,協助災區先行搭設能夠使用三年以上的簡易教室、簡易寺廟,提供一個可以遮風、躲雨、驅寒、避熱之處,讓災民得以暫時先安身及學生的學習環境有個緩衝地,並藉以鼓勵災民走出陰霾,並恢復生機。緊接着慈濟將投入「希望工程」,目前已開工或進行規劃中計十三所學校。
醫療志業
證嚴上人一念悲憫,於慈善工作中發現,因病而貧,初始設義診所為貧困者義診,進而創立醫院。在累積十餘年救貧經驗中,深知「疾病是痛苦的根源,貧窮的由來」,救濟工作只能治標,「防貧止病」才是根本之道。於是,懷抱悲心,再度挑起重擔,發願為缺乏醫療設施的台灣東部民眾籌建醫院,以病人為中心,推向「人本醫療、尊重生命」的願景,提升東部醫療水平。
以人為本 以病為師
1979年,上人發起興建醫院的大願,籌建歷程百轉千折,備嘗艱辛,終於在「福田一方邀天下善士,心蓮萬蕊造慈濟世界」的號召下,不論是小攤販或是企業家,匯聚涓滴愛心力量,共成建院善舉。
1986年8月,佛教慈濟醫院矗立於花蓮,開啟「守護生命守護愛」的慈濟醫療志業新里程。目前於台灣另設立花蓮玉里、台東關山、嘉義大林、台北新店及台中潭子等綜合醫院,同步推動「醫療志工」制度,配合醫護團隊,做到全程、全人、全家、全隊之「四全」照顧,達到「身、心、靈」統合療護目標。此外,由點而線而面,「慈濟醫療普遍化」透過義診下鄉,從城市到鄉村,在山之巔、水之涯,開展全台醫療網絡。
慈濟的醫療理念是以病人為中心、以小區為導向。醫護人員的天職是以專業的知識、技能,把現代醫學的進步與好處,送到社會各個角落給需要的人。「病人不能來, 我們就要走過去!」慈濟延伸醫療網絡,照顧醫療貧瘠地區的民眾,包括貧戶、街友、原住民、獨居長者等。而遍布各地的志工有如觀世音菩薩的千手千眼,主動發現需要幫助的病患,協助他們就醫或提報進行居家往診。
TIMA醫療服務網 守護貧苦患者
慈濟以生命平等的理念,不收醫療保證金,讓貧者免費就醫,並且成立「國際慈濟人醫會」(Tzu Chi International Medical Association;簡稱:TIMA),目前在全球十一個國家,設有五十八個據點、超過七千名醫護專業志工,形成一個有組織、有系統的全球醫療服務網。
四川震災中有許多前往義診的慈濟志工,他們都是來自慈濟醫院的醫護人員及國際人醫會成員;人醫會志工,平日以關懷居住地貧苦患者為主,執行包括外科手術在內的全科性義診服務,若國際間發生災難,也配合慈濟賑災行動,啟動醫療救援工作。截至2008年12月底,已在全球三十九個國家義診,服務超過一百五十萬人次,為偏遠及醫療資源缺乏者義診,也為海外貧病民眾進行大型跨國義診。 1999年春,慈濟與廈門市醫學會舉辦兩岸醫學交流及聯合義診以來,陸續在福建福鼎、安徽銅陵、河南固始,及湖南桑植和永順、安徽郎溪與宣州、貴州花溪等地舉辦義診施藥。另外在內蒙的土默特左旗、蘇尼特右旗和河南平輿縣、貴州羅甸縣、福建的福鼎市等地發放醫藥箱。
2000年6月,慈濟援建上海東方肝膽醫院病房大樓,2004年9月再度籌款援建福建福鼎市醫院醫療大樓。同時,慈濟與殘疾人協會針對白內障患者給予復明手術,期望慈濟的醫療之愛,讓病苦者獲得更好的服務。慈濟並在寧夏、湖南、河南、浙江、安徽、江蘇、貴州、雲南、廣東等地興建愛幼中心,加強對婦幼同胞的照護。
教育志業
慈濟繼踏出了慈善和醫療的腳步之後,基於培育醫護人才,和解決台灣東部少女的就業問題,於是在1989年成立慈濟護專,邁向教育志業的第一步,至2000年7月,完成了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之全程、全面、全人的「完全化教育」,並于海內外設立幼兒園、小學、中學,開展社會教育推 廣,落實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
教之以禮 育之以德
慈濟教育是以「慈悲喜舍」為校訓,以「尊重生命、肯定人性」為宗旨;以「品德教育、生活教育、全人教育」為目標,不僅重視專業教育,更重視啟發人的「良能」。所以在學校里,不只教授學業,還要五育並進,更要強化孩子的生活教育、品德教育,尤其在靜思語教學的推廣下,讓孩子學習付出、學會感恩。例如在慈濟大學附屬實驗小學,優秀的學生才能打掃廁所,以相對於將勞動服務視為處罰的想法,堅持「尊重生命,肯定人性」理念,並培養學生待人熱情與禮貌的態度。
而慈濟大學為了培育優秀的醫護人才,更在證嚴上人的推動下,開啟了「無語良師」遺體捐贈的先河,讓醫學院學生藉由大體捐贈者的大舍情懷,讓自己的專業訓練更加紮實,期許未來能回饋到每一位病人身上。這項創舉也帶動了台灣醫學教育在解剖學上,及醫療人文精神上的提升。
為了讓慈濟的教育理念更加落實,因此在全球推動社會人文教育,希望慈濟人文不僅在學校開枝散葉,更要在每一個有愛的地方開花結果,開設人文推廣課程,設立兒童精進班、青少年成長班等。而在大專院校更組織了慈濟大專青年聯誼會及在各級學校成立了慈濟教師聯誼會,數萬名教師利用課餘時間切磋教育的真義,更難得的是,有一群大愛媽媽深入台灣七百多所小學,利用晨間自習時間,以「靜思語」的真情大愛陪伴孩子成長。
教育常隨着慈善救助工作為受災或缺乏資源的貧苦民眾建構希望。1999年9月21日凌晨,台灣發生強烈地震,瞬間的天搖地動,建築崩壞傾頹,慈濟志工摸黑前往災區救災,並提供災民各種援助;然而學校已成為危樓,孩子的教育是當時急需解決的問題。
骨髓捐贈
海內外慈濟人響應證嚴上人的號召,為全球的血液疾病患者,爭取生存的權利,於1993年成立「慈濟基金會骨髓捐贈資料中心」,2002年改制為「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以臍帶血、周邊血幹細胞移植,希望為人類醫療帶來新的展望。在慈濟志工全力倡導及熱烈參與下,許多善心民眾加入骨髓捐贈驗血行列。每一對案例都是由慈濟志工一路勸髓、捐髓、陪髓、抽髓、取髓,程程髓緣顯示台灣的愛心密度之高,這些具備大愛胸懷的捐贈者所奉獻的,是清淨無染的大愛,證嚴上人說,這就是「清水之愛」。
1997年4月18日,安徽省劉姓少年因罹患白血病,經由慈濟骨髓數據庫配對找到捐髓者,此後兩岸髓緣不斷。本着「尊重生命」,以及「救人一命,無損己身」的理念,慈濟骨髓數據庫截至2008年底已逾三十一萬筆資料,已完成一千八百零一例移植配對,移植成功率更超過百分之八十,受髓者遍布全球二十七個國家及地區,其中大陸地區就達七百四十八例。慈濟骨髓志業推動為大陸血液疾病患者積極開啟生命另一扇窗。
環境保護
自1990年證嚴上人在一場「幸福人生講座」中呼籲「以鼓掌的雙手做環保」開始,慈濟人對環保工作的堅持與推動,可謂不遺餘力。為倡導垃圾減量、提倡資源回收,環保志工不分年齡、階層,不畏髒亂,低頭彎腰,為地球環境而無私付出。其中不乏身障、年邁者,如高雄仁武資源回收站的環保志工邱淑惠克服眼盲的不便,照料家人之餘,仍投入環保工作,為地球盡一分心力;宜蘭礁溪的張林蕉老阿嬤,從九十歲開始做環保回收,直至一百零四歲往生,共帶領出數百位環保志工繼續她的遺志與願力。
目前慈濟在全台各鄉鎮小區的回收定點超過四千五百個,有六萬多人領有環保志工證,參與做環保的志工超過二十萬人。2002年起,慈濟志工將環保回收基金轉作護持大愛電視台,讓「垃圾變黃金,黃金變愛心,愛心化清流,清流繞全球」。
小區志工
慈濟志工在小區敦親睦鄰,實踐儒家「里仁為美」的理想,使小區為人人安居、具有仁風之所,建立起各小區間互相聯誼救援的網絡,給予周遭孤苦無依的人細心的照顧,在急難來臨時透過相互幫助,啟發人人心中的善念,讓社會處處充滿溫暖。
1996年賀伯風災過後,證嚴上人有感於人與人間的冷漠疏離,提出「社區志工」(小區志工)的呼籲。以小區為主,重新整編委員組,帶動小區民眾關懷土地、聯繫左鄰右舍的感情。共同投入掃街、認養公園、整治溪流、資源回收、關懷老人、照料貧困、醫院志工的工作。並舉辦各種鄉土文化活動,與婦女成長班、親子成長班等,以凝聚小區民眾的力量,遏止犯罪發生。同時,成立「小區關懷救難系統」,平時即掌握小區資源。
國際賑災
自1991年援助孟加拉國水患,揭開國際賑災的序幕,迄今援助七十個國家及地區。依循「直接、重點、尊重、務實、感恩、及時」等原則,對於受災國家,除了提供糧食、衣被、榖種、藥品的緊急援助外,還援建房屋、協助開發水源、提供義診;關懷項目儘管有別,「尊重生命」的理念卻是始終如一。
寰宇慈濟
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遍及亞洲、美洲、歐洲、非洲、大洋洲
慈善項目
冬令發放、甘肅扶貧、貴州扶貧、大愛敬老、大愛助學
理事會
理事長:證嚴上人
副理事長:王端正
秘書長:林碧玉
參考文獻
- ↑ 基金會簡介. [2009-07-15].
- ↑ 台灣慈濟基金會蘇州成立 海協會會長陳雲林揭牌. [2014-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