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侯咏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侯咏
出生 (1960-09-26) 1960年9月26日(64岁)
陕西省西安市
国籍 中国
职业 摄影师、导演、编剧、制作人
知名作品 茉莉花开、一个人的奥林匹克、闯关东中篇

侯咏 (1960年9月26日 - )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中国内地摄影师、导演、编剧、制作人,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1984年,担任剧情片《9月》的摄影师,从而正式进入娱乐圈 。1986年,担任传记片《孙中山(上下)》的摄影师,而他也凭借该片获得第七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摄影奖。1991年,独立执导剧情片《天出血》,他则凭借该片获得第七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

艺术生涯

1984年侯咏担任影片《九月》的摄影师。该片的故事很平淡,表现的是一位少年宫辅导教师的生活。侯咏刚从电影学院毕业,正是追求新颖电影语言的时候,但《九月》却拍得非常朴实,在平淡中表现了感情的丰富性。《九月》虽不完美,却已经具有了独特的风格,这是侯咏特有的风格——含蓄,如果把侯咏归入某个流派的话,侯咏自称自己接近印象派。

1985年和1986年侯咏先后担任影片《猎场札撒》《盗马贼》的摄影,他的摄影因这两部影片中的原始风情和异域民俗而被称为“山野派”。当侯咏将摄影机架在哲里木草原时,他完全被这里田园牧歌式的牧民生活所吸引。他运用许多纪实手段来真实地表现这里充满生命情趣的一切,使《猎场札撒》达到了天然浑成的意境,在摄影上更是独树一帜。影片在真实性上的探索使之近于纪录片,所以有人说它象弗拉哈迪的《北方的纳努力克》。侯咏在创作中强调感受,在表现富有新鲜感的生活时,感受会更敏锐一些,《猎场札撒》散发了他对草原的全部激情。当侯咏由草原攀上高原时,宗教又成为他新感受的来源,《盗马贼》的内容分两个部分:一个牧民生活的纪实,二是宗教的神圣感。侯咏在体验宗教并身临其境之后,感到了宗教的神秘。《猎场札撒》更多地是一种感受性的东西,对田园风光的感受,对牧民生活的感受,而《盗马贼》却没有停留在这个层次上,而是在感受中有了较丰富的内涵。虽然在摄影风格上都趋于纪实,但《盗马贼》更多地融进了人者对那块土地的理解和情感。这两部影片在摄影上都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1987年侯咏担任影片《孙中山(上下)》的摄影。《孙中山(上下)》的许多画面都象一幅幅油画,作为一部历史片,战争片,它的环境和造型都是重新设计的。每一个场面,每一个人,每一个道具都是精心安排的。设计惠阳起义等大的战争场面时,侯咏仔细研究了黑泽明的《乱》 等影片对这种场面的处理方法,找出其中的规律,再和自己的构思融合在一起。战争场面中画面的大小,范围,人物行走的方向和不同节奏都 很讲究,这就使画面平衡而且更丰富。在《孙中山(上下)》中,侯咏对光的处理及画面空间感的安排都与影片总体的悲剧风格结合起来,这一次带有强烈个人审美意识的设计使侯咏对摄影技巧的把握更趋成熟。侯咏因该片获得第七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摄影奖。

1988年侯咏担任影片《他选择了谋杀》的编剧和摄影。该片虽是一部商业片,但并没有影响侯咏在摄影上的追求。他将此片当作自己从山野走向城市的一个转折点,从《九月》之后,他就一直梦想着再拍一部城市生活片,以表现自己对早已熟悉的城市生活的感受。事隔多年,他终于得到了这次机会,他的想法是:“我国的城市片在摄影方面大多只是停留在对环境的实在表现,或给环境染上一层虚假的欧美现代时尚的表层色 彩,大都没有自己的真实感受。在碰到谋杀之类题材时,又往往在造型方面刻意于光怪陆离的故弄玄虚,以充满阴森恐怖的气氛和激烈紧张的 节奏刺激观众的视觉和心理,这已经形成一种模式。”所以侯咏想到了反模式,以此深化自己的追求。他选择了以夜景为主的金黄色调和以运动为主的流畅风格,并使惊险的心理悬念与城市生活的舒适感,舞厅饭店的明亮豪华与小巷阁楼的黑暗简陋在对比中统一,形成良好的视觉效果 ,通过全片,悬念之中融进了人性及心理的探索,对历史的看法也与众不同,说明侯咏摄影之外做起编剧也很称职。

侯咏在创作中一直刻意于平稳稹致的绘画感,追求内功和底蕴,由他担任摄影的影片《晚钟》在第39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上获银熊奖,侯咏由于其在摄影上的突出成就再次荣获第九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摄影奖。

1991年侯咏独立导演了影片《天出血》,该片具有浓重的第五代作品风格,因为当时观众的审美观念已经有了新的取向,该片并没引起轰动,但侯咏在导演这个行当已经初露锋芒。 1997年侯咏担任历史巨片《鸦片战争》的摄影,又有新的探索和追求。[1]

主要作品

导演作品

《卧薪尝胆》(2005年)

《闯关东中篇》(2009年)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2008年)

《茉莉花开》(2003年)

《天出血》(1991年)

摄影作品

《幸福时光》(2001年)

《我的父亲母亲》(1999年)

《一个都不能少》(1999年)

《鸦片战争》(1997年)

《蓝风筝》(1993年)

《天国逆子》(1992年)

《联手警探》(1990年)

《他选择谋杀》(1988年)

《晚钟》(1988年)

《京都球侠》(1987年)

《孙中山》(1986年)

《盗马贼》(1985年)

《猎场扎撒》(1985年)

《世界奇案的最后线索》(1985年)


获得荣誉

《晚钟》《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等4部影片国际获奖,《孙中山》《鸦片战争》等5部影片获国内奖。 曾获第四届第三世界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第七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摄影奖、第一届中国电影摄影学会优秀摄影奖等奖项。

1987年担任影片《孙中山(上下)》的摄影,获得第0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摄影奖。

1988年担任电影《晚钟》摄影,获第0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摄影奖,第01届中国电影摄影协会1988年度优秀摄影奖。

1997年担任《鸦片战争》的摄影,获第17届金鸡奖最佳摄影奖。

2000年担任《我的父亲母亲》摄影,获第20届金鸡奖最佳摄影奖。

2003年导演《茉莉花开》,获第0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电影频道传媒大奖最佳剧情片,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章子怡)、最佳音乐奖(苏聪)。

2007年凭借《卧薪尝胆》获第02届首尔国际电视节颁奖典礼最佳长篇电视剧奖和最佳摄影奖。

个人评价

《茉莉花开》在英国伦敦的Varifair电影节上受到了热烈欢迎,英国观众认为侯咏的电影给他们打开中国电影的新窗口,从侯咏的电影里他们看到了中国女性的另一面,特别是给他们印象很深的章子怡还能在温婉的文艺片里展示自己的演技和对生活的理解。

英国电影评论家把侯咏称为后五代,并认为中国影坛的未来侯咏可能是一匹跑得很远的黑马,这与侯咏不仅仅拥有深厚的摄影功底有关,也与他拥有深厚的而文学功底有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