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侯詠 | |
---|---|
出生 |
陝西省西安市 | 1960年9月26日
國籍 | 中國 |
職業 | 攝影師、導演、編劇、製作人 |
知名作品 | 茉莉花開、一個人的奧林匹克、闖關東中篇 |
侯詠 (1960年9月26日 - )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中國內地攝影師、導演、編劇、製作人,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 1984年,擔任劇情片《9月》的攝影師,從而正式進入娛樂圈 。1986年,擔任傳記片《孫中山(上下)》的攝影師,而他也憑藉該片獲得第七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攝影獎。1991年,獨立執導劇情片《天出血》,他則憑藉該片獲得第七屆上海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 。
藝術生涯
1984年侯詠擔任影片《九月》的攝影師。該片的故事很平淡,表現的是一位少年宮輔導教師的生活。侯詠剛從電影學院畢業,正是追求新穎電影語言的時候,但《九月》卻拍得非常樸實,在平淡中表現了感情的豐富性。《九月》雖不完美,卻已經具有了獨特的風格,這是侯詠特有的風格——含蓄,如果把侯詠歸入某個流派的話,侯詠自稱自己接近印象派。
1985年和1986年侯詠先後擔任影片《獵場札撒》和《盜馬賊》的攝影,他的攝影因這兩部影片中的原始風情和異域民俗而被稱為「山野派」。當侯詠將攝影機架在哲里木草原時,他完全被這裡田園牧歌式的牧民生活所吸引。他運用許多紀實手段來真實地表現這裡充滿生命情趣的一切,使《獵場札撒》達到了天然渾成的意境,在攝影上更是獨樹一幟。影片在真實性上的探索使之近於紀錄片,所以有人說它象弗拉哈迪的《北方的納努力克》。侯詠在創作中強調感受,在表現富有新鮮感的生活時,感受會更敏銳一些,《獵場札撒》散發了他對草原的全部激情。當侯詠由草原攀上高原時,宗教又成為他新感受的來源,《盜馬賊》的內容分兩個部分:一個牧民生活的紀實,二是宗教的神聖感。侯詠在體驗宗教並身臨其境之後,感到了宗教的神秘。《獵場札撒》更多地是一種感受性的東西,對田園風光的感受,對牧民生活的感受,而《盜馬賊》卻沒有停留在這個層次上,而是在感受中有了較豐富的內涵。雖然在攝影風格上都趨於紀實,但《盜馬賊》更多地融進了人者對那塊土地的理解和情感。這兩部影片在攝影上都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
1987年侯詠擔任影片《孫中山(上下)》的攝影。《孫中山(上下)》的許多畫面都象一幅幅油畫,作為一部歷史片,戰爭片,它的環境和造型都是重新設計的。每一個場面,每一個人,每一個道具都是精心安排的。設計惠陽起義等大的戰爭場面時,侯詠仔細研究了黑澤明的《亂》 等影片對這種場面的處理方法,找出其中的規律,再和自己的構思融合在一起。戰爭場面中畫面的大小,範圍,人物行走的方向和不同節奏都 很講究,這就使畫面平衡而且更豐富。在《孫中山(上下)》中,侯詠對光的處理及畫面空間感的安排都與影片總體的悲劇風格結合起來,這一次帶有強烈個人審美意識的設計使侯詠對攝影技巧的把握更趨成熟。侯詠因該片獲得第七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攝影獎。
1988年侯詠擔任影片《他選擇了謀殺》的編劇和攝影。該片雖是一部商業片,但並沒有影響侯詠在攝影上的追求。他將此片當作自己從山野走向城市的一個轉折點,從《九月》之後,他就一直夢想着再拍一部城市生活片,以表現自己對早已熟悉的城市生活的感受。事隔多年,他終於得到了這次機會,他的想法是:「我國的城市片在攝影方面大多只是停留在對環境的實在表現,或給環境染上一層虛假的歐美現代時尚的表層色 彩,大都沒有自己的真實感受。在碰到謀殺之類題材時,又往往在造型方面刻意於光怪陸離的故弄玄虛,以充滿陰森恐怖的氣氛和激烈緊張的 節奏刺激觀眾的視覺和心理,這已經形成一種模式。」所以侯詠想到了反模式,以此深化自己的追求。他選擇了以夜景為主的金黃色調和以運動為主的流暢風格,並使驚險的心理懸念與城市生活的舒適感,舞廳飯店的明亮豪華與小巷閣樓的黑暗簡陋在對比中統一,形成良好的視覺效果 ,通過全片,懸念之中融進了人性及心理的探索,對歷史的看法也與眾不同,說明侯詠攝影之外做起編劇也很稱職。
侯詠在創作中一直刻意於平穩稹致的繪畫感,追求內功和底蘊,由他擔任攝影的影片《晚鐘》在第39屆西柏林國際電影節上獲銀熊獎,侯詠由於其在攝影上的突出成就再次榮獲第九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攝影獎。
1991年侯詠獨立導演了影片《天出血》,該片具有濃重的第五代作品風格,因為當時觀眾的審美觀念已經有了新的取向,該片並沒引起轟動,但侯詠在導演這個行當已經初露鋒芒。 1997年侯詠擔任歷史巨片《鴉片戰爭》的攝影,又有新的探索和追求。[1]
主要作品
導演作品
《臥薪嘗膽》(2005年)
《闖關東中篇》(2009年)
《一個人的奧林匹克》(2008年)
《茉莉花開》(2003年)
《天出血》(1991年)
攝影作品
《幸福時光》(2001年)
《我的父親母親》(1999年)
《一個都不能少》(1999年)
《鴉片戰爭》(1997年)
《藍風箏》(1993年)
《天國逆子》(1992年)
《聯手警探》(1990年)
《他選擇謀殺》(1988年)
《晚鐘》(1988年)
《京都球俠》(1987年)
《孫中山》(1986年)
《盜馬賊》(1985年)
《獵場扎撒》(1985年)
《世界奇案的最後線索》(1985年)
獲得榮譽
有《晚鐘》、《一個都不能少》、《我的父親母親》等4部影片國際獲獎,《孫中山》、《鴉片戰爭》等5部影片獲國內獎。 曾獲第四屆第三世界電影節最佳影片獎、第七屆「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攝影獎、第一屆中國電影攝影學會優秀攝影獎等獎項。
1987年擔任影片《孫中山(上下)》的攝影,獲得第07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攝影獎。
1988年擔任電影《晚鐘》攝影,獲第09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攝影獎,第01屆中國電影攝影協會1988年度優秀攝影獎。
1997年擔任《鴉片戰爭》的攝影,獲第17屆金雞獎最佳攝影獎。
2000年擔任《我的父親母親》攝影,獲第20屆金雞獎最佳攝影獎。
2003年導演《茉莉花開》,獲第07屆上海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電影頻道傳媒大獎最佳劇情片,金雞獎最佳女主角獎(章子怡)、最佳音樂獎(蘇聰)。
2007年憑藉《臥薪嘗膽》獲第02屆首爾國際電視節頒獎典禮最佳長篇電視劇獎和最佳攝影獎。
個人評價
《茉莉花開》在英國倫敦的Varifair電影節上受到了熱烈歡迎,英國觀眾認為侯詠的電影給他們打開中國電影的新窗口,從侯詠的電影裡他們看到了中國女性的另一面,特別是給他們印象很深的章子怡還能在溫婉的文藝片裡展示自己的演技和對生活的理解。
英國電影評論家把侯詠稱為後五代,並認為中國影壇的未來侯詠可能是一匹跑得很遠的黑馬,這與侯詠不僅僅擁有深厚的攝影功底有關,也與他擁有深厚的而文學功底有關。
參考資料
- ↑ [http://ent.163.com/06/1113/17/2VR08PQM000322V3.html 攝影:侯詠 ]網易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