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催乳素
圖片來自八宝网

催乳素(Prolactin,简称PRL,又叫促乳素或催乳激素)是一种由垂体前叶腺嗜酸细胞分泌的蛋白质激素。主要作用为促进乳腺发育生长,刺激并维持泌乳,还有刺激卵泡LH受体生成等作用。[1]

催乳素(prolactin,PRL)是含199个氨基酸并有三个二硫键多肽,分子量为22000。在血中还存在着较大分子的PRL,可能是PRL的前体或几个PRLA分子的聚合体,成人血浆中的PRL浓度<20μg/L。[2]

目录

临床意义

生理学变异

生理性增加见于运动后,性交、妊娠、产后、吮乳、夜间睡眠,应激状态及月经周期中的分泌期。

药理性增加见于使用氯丙嗪及其它吩噻嗪类药物、氟哌丁苯、三环抗抑制药、利血平、大剂量的雌激素、某些抗组织胺药物、α-甲基多巴、合成的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TRH),一般麻醉剂,精氨酸,及胰岛素诱导的低血糖时。

病理学变异

增加:见于垂体肿瘤乳腺肿瘤,非功能性肿瘤,柯兴氏综合征,肢端肥大症,垂体柄肿瘤,下丘脑肿瘤、肉芽肿、脑膜炎,Chiari-Fromel氏综合征,肾功能衰竭,原发性甲状腺减退合并促甲状腺释放激素(TRH)增加,Nelson氏综合症,肾上腺机能减退,肿瘤的异位生长(如垂体瘤肺转移),胸壁损伤,外科手术,创伤,带状疱疹闭经和乳溢综合症。

减少:因乳腺癌切除垂体后,PRL浓度下降。但不完全切除垂体时,血清在PRL可增加。L-多巴治疗后减少。

药物治疗检测

在国外可以用药物治疗脑垂体瘤,通过定期检测催乳素的数值观察垂体瘤的治疗情况。

分泌

与GH相似,催乳素的分泌,既受到下丘脑催乳素抑制因(PIF)与催乳素释放因子(PRF)及其他激素的调节,又能通过短环路反馈进行自我调节。但与所有其他垂体激素不同的是,下丘脑对它分泌的调节主要是抑制性的,而不是刺激性的。于是对下丘脑控制的破坏总是会引起PRL分泌的增强而不是降低。促甲状腺释放激素、小剂量的雌激素孕激素可促进垂体分泌催乳素;而大剂量的雌激素、孕激素、多巴胺则可抑制催乳素的分泌。

吸吮也能增加催乳素的分泌。婴儿的不断吸吮,刺激垂体前叶分泌催乳素,从而使泌乳可维持数月至数年。

正常值

【参考值】

双抗体放射免疫法

男:<20μg/L

女:

卵泡期:<23μg/L

黄体期:5.0~40.0μg/L

妊娠前三个月:<80μg/L

妊娠中三个月:<160μg/L

妊娠末三个月:<400μg/L

WHO报导的PRL参考范围

11岁以下女:527.00±15.89mIU/L

男:404.00±15.28mIU/L

青春期女:436.00±3.76mIU/L

男:392.00±29.91mIU/L

成年期女:卵泡期 366.80±48.9mIU/L

排卵期 687.00±269.60mIU/L

黄体期 449.00±69.80mIU/L

男:431.56±3.21mIU/L

PRL的作用

对乳腺的作用

PRL引起并维持泌乳,故名催乳素。在女性青春期乳腺的发育中,雌激素、孕激素、生长素、皮质醇、胰岛素、甲状腺激素及PRL起着重要的作用。到妊娠期,PRL、雌激素与孕激素分泌增多,使乳腺组织进一步发育,具备泌乳能力却不泌乳,原因是此时血中雌激素与孕激素浓度过高,抑制PRL的泌乳作用。分娩后,血中的雌激素和孕激素浓度大大降低,PRL才能地发挥始动和维持泌乳的作用。在妊娠期PRL的分泌显著增加,可能与雌激素刺激垂体催乳素细胞的分泌活动有关。妇女授乳时,婴儿吸吮乳头反射性引起PRL大量分泌。

对性腺的作用

在哺乳类动物,PRL对卵巢的黄体功能有一定的作用,如啮齿类,PRL与LH配合,促进黄体形成并维持分泌孕激素,但大剂量的PRL又能使黄体溶解。PRL对人类的卵巢功能也有一定的影响,随着卵泡的发育成熟,卵泡内的PRL含量逐渐增加,并在次级卵母细胞发育成为排卵前卵泡的过程中,在颗粒细胞上出现PRL受体,它是在FSH的刺激下形成的。PRL与其受体结合,可刺激LH受体生成,LH与其受体结合后,促进排卵、黄体生成及孕激素与雌激素的分泌。实验表明,小量的PRL对卵巢激素与孕激素的合成起允许作用,而大量的PRL则有抑制作用。临床上患闭经溢乳综合症的妇女,表现特征为闭经、溢乳与不孕,患者一般都存在无排卵与雌激素水平低落,而血中PRL浓度却异常增高。

男性在睾酮存在的条件下,PRL促进前列腺及精囊腺的生长,还可以增强LH对间质细胞的应用,使睾酮的合成增加。

PRL参与反激反应。 在应激状态下,血中PRL浓度升高,而且往往与ACTH和GH浓度的增高一出现,刺激停止数小时后才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看来,PRL可能与ACTH及GH一样,是应激反应中腺垂体分泌的三大激素之一。

腺垂体PRL的分泌受下丘脑PRF与PIF的双重控制,前者促进PRL分泌,而后者则抑制其分泌。多巴胺通过下丘脑或直接对腺垂体PRL分泌有抑制作用。下丘脑的TRH能促进PRL的分泌。吸吮乳头的刺激引起传入神经冲动,经脊髓上传至下丘脑,使PRF神经元发生兴奋,PRF释放增多,促使腺垂体分泌PRL增加,这是一个典型的神经内分泌反射。

中医认识

中医对催乳素血的认识虽未在微观上研究血清PRL含量的变化,但对本症的主要临床表现闭经、溢乳、不孕却有丰富的认识。如《竹林女科》论闭经“以乳众血枯名”,现根据临床主症,按审证求固原则,对其病因病机探讨如下:

肾–冲任胞宫之间的平衡是维护正常月经及生殖生育的重要环节。HP所出现的闭经,低雌激素水平症状及不孕,与现代研究认为的“肾虚”理论相吻合。肝气逆乱,气血不下行胞宫化为经血反循肝经逆上化为乳汁;肾为癸水,肝为乙木,而乙癸同源,肾阴亏损而肝失濡养,失其疏达之职,则郁而阻滞,经血不能下达而经闭乳溢;肝郁则不能舒达脾土,脾失健运,痰湿内阻;肝郁则气滞血瘀。故本病发病机制应以肾虚为本,肝郁相兼为病,所产生的一系列脏腑功能失衡的证候。

肾虚。素体肾虚或房劳多产,或久病及肾,服用某些西药后致肾虚,肾虚则闭藏失职及气化功能受累,不能使脏腑–天癸–冲任–胞宫功能协调,故经血不能下达胞宫而上行溢乳。

肝郁。患者精神抑郁,情绪不畅,肝郁化火;或肝经湿热;或性情急躁,怒气上冲则气血运行逆乱,不循常经反随肝气上人乳房化为乳汁。

脾虚。素体脾虚,或饮食、劳倦伤脾,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水湿停聚为湿为痰,阻滞冲任气血,或脾虚统摄失职,气血紊乱发为本病。

由于肾为先天之本,脾后天之本;肝藏血,主疏泄;肾藏精,主封藏,肝肾同源;脾之运化有赖肝木之条达,三脏在生理上相互协调,病理上则互为影响。因此,临床上常难以截然分开。气郁(滞)可致瘀血,痰湿阻滞亦可致瘀,湿、痰、郁、瘀既可影响上述脏腑的功能,又是上述脏腑功能失调的主要病理产物

食品疗方

益母草乌豆煎

益母草30克、乌豆60克入水500毫升同煎取汁,调红糖、黄酒。服2次/日。

功能行气活血。主治气滞血瘀型高催乳素血症;症见月经失调,或月经提前,或月经过多,或崩漏不止,或闭经,不孕,溢乳,胸胁胀痛,烦躁易怒,经前乳房或下腹疼痛拒按,腰酸痛,经血色暗红、多血块。

黑豆苏木饮

黑豆100克、苏木10克同加水适量炖至黑豆熟透,去苏木入红糖适量溶化。分2次/日,食豆饮汤。 功能补肾活血。主治肾虚血瘀型高催乳素血症;症见月经失调,或月经提前,或月经过多,或崩漏不止,或闭经,不孕溢乳,烦躁易怒,经前乳房或下腹疼痛拒按,腰膝酸痛,耳鸣头晕,经血色暗红、多血块。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