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八万五建屋计划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八万五建屋计划
图片来自blogspot

八万五建屋计划,简称八万五,是时任香港行政长官董建华1997年度施政报告提出的一项政策。董建华提出每年供应不少于85,000个住宅单位,希望10年内全港七成的家庭可以自置居所,轮候租住公屋的平均时间由6.5年缩短至3年。

说明

这项政策的推出,再加上亚洲金融风暴,使香港楼价一落千丈,普遍私人物业在5年多的时间内贬值70%,很多中产阶级成为负资产,香港经济一片萧条,直到2003年SARS爆发过后才逐渐复苏。

背景

自《中英联合声明》签订后,邓小平承诺香港五十年不变,香港前景明朗化,经济稳步上扬。但另一方面,《中英联合声明》限制了香港每年卖地数量,以免殖民地政府在主权移交前把香港最重要的土地资源卖光,然后把财政储备带走。在这样的背景下,香港对房地产的需求因经济持续上扬而有增无减,但是香港土地供应未有能够增加,造成1990年代泡沫经济地产股市都屡创新高,香港经济一片繁荣,很多人透过炒卖股票和地产而致富,金融业和地产业成为香港经济重要支柱。据统计,香港的整体楼价在1994年1月至1997年10月的高峰期,3年零10个月之间上升了68%。

在高峰时期,一般中档私人住宅每平方呎要大约7000至8000港元,如果有海景或是高层单位则价格更高,一般中产人士需要持续工作直到退休后才可完成供款。楼价的持续上扬使中下阶层难以自置物业,即使是租住物业,租金也连年上升。在1997年的高峰期,香港人平均把月薪的74%用作供楼。市面开始出现声音,要求政府压抑楼价的升势,但当时的香港政府碍于中英联合声明的土地供应限制条款,未能增加供应。

在1997年一年内,香港共有64400个住宅单位建成。[1]

当时的行政会议召集人梁振英指出,八万五建屋计划是彭定康任港督的时期(1992—1997年)开始研究的,但当时受制于《中英联合声明》,未能付诸实行。

类似的观点早在2001年5月的时候,也曾被当时身陷房委会短桩丑闻的房委会主席王䓪鸣女爵士提出,她在立法会专责委员会上声称,“八万五”建屋构念早在彭定康港督任内已经存在,而房委会只是在执行政府制订的长远房屋策略。此外,她还提交多封在1994年至1996年间致彭定康的信件,其中一封在1996年12月写的信件中表示,房委会最多只可建到82,000个单位,而不能达到政府的106,000个单位。

不过,房屋局局长黄星华于同月获传召作供时,却对王鸣的论调作出反击。黄星华表示,自1988年以后,公营房屋的建屋目标都是由房委会制定,政府本身没有机制进行评估,因此主权移交前的港督《施政报告》中,有关公营房屋兴建量的预测资料都是由房委会提供,而港府要到1997年后才重新有自己的预测机制,所以房委会并不如王鸣所指,在1997年前要跟随政府制定的目标建屋。

计划内容

香港主权移交后,董建华于1997年10月宣读首份施政报告,提出十项工作计划,当中“安居”一项中,董建华订出以下目标:

  • 每年兴建的公营和私营房屋单位不少于85,000个
  • 10年内全港70%的家庭可以自置居所
  • 轮候租住公屋的平均时间缩短至3年[2]
  • 增加铁路上盖及市区重建建筑密度

参考文献

  1. Hong Kong Annual Report 1997. [2014-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06). 
  2. 一九九七施政报告. [2007-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