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冠服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冠服制度大约初步确立于夏商时期,至周趋于完善,在此之前,男子一般都长发披肩,或稍加系束,或梳成辫发,头戴冠巾。而女子发式略同男子。至于剃发,则是一种刑法,叫髡。此时的冠服制度[1]已成为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分别等级尊卑的东西,标志着权力和等级的冕服和官服以及各种饰品逐渐成为服饰发展的主流。

发展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冠服制度进一步纳入礼治范畴,成为礼仪的表现形式,充分反映了封建的等级制度。这个时期的衣服主要形式是上衣下裳制,上衣多为小袖,长至膝盖,下裳为前后分制,两侧各有一条腰间用绦带系束。但在战国时期,服饰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始皇帝建制百端,衣冠即其一,肯定也是在原制度上有所强化尊卑而已。

唐代服饰承上启下,法服与常服同时并行。法服即传统的礼服,冠、冕、衣、裳之类的;常服又称公服,即一般性的正式场合所穿着的衣服,包括圆领袍衫、幞头、革带、长筒靴。品色衣至此已形成制度。平民则多着白衣,妇女髻式繁复,还有在髻鬓上插金钗、犀角梳篦的。贵族妇女面部化妆成额黄、花钿、妆靥等。女服主要为裙、衫、帔。由于唐代处在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在文化交流中采取广采博收政策,对西域吐蕃的服饰兼收并蓄,因而浑脱帽、时世妆得以流行。所以我们经常能在影视中欣赏到唐朝贵族妇女那种以展示女性形体和气质美的薄、露、透特点。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服饰史一大变革。

消亡

满清入关,为巩固其在中原统治计,强制施行"剃发令",那句名句"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也就是在此时诞生的,并相继制定了官民服饰制度、服色制度。结果导致了汉族传统冠服制度最终消亡的开始,形成满族服饰[2]的一统地位。

意义

汉字的"初"字,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被解释为"初,始也,从刀从衣,裁衣之始也"。故而可见在中国古代衣裳的重要,是一切事物的初始,它的产生,是人类告别动物,进入文明的重要标志。《周易》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黄帝作为中华文明最早的代表者之一,被古代的先哲们推崇和神化为文明发展中建造诸多功业的圣人,"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黄帝最大的功绩之一就是"制衣裳"。黄帝之前"未有麻丝,衣其羽皮",黄帝教人们建造屋宇,"治其丝麻以为布帛",设置了衣裳之制。从此,人民有了安定的生活。且不论传说是否可信,但至少反映出一个真理:衣裳的出现是文明产生的重要标志之一。但是在古代的冠服礼仪中有着严格的区别和衣着禁令 。

视频

冠服 相关视频

Q版大明皇帝的所有冠服
朝珠是清代特有的冠服配饰

参考文献

  1. 请看中国冠服的演变历史,搜狐,2019-02-08
  2. 地域文化 · 满族服饰习俗 ,搜狐,2017-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