刈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刈包(台语发音:kuah-pau)[1]为台湾小吃。原型源起于中国福建省福州的“虎咬猪”,又称“割包”,经台湾在地化口味改良而让普罗大众更广为接受。香Q的割包与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巧妙融合,吃起来滑顺又不油腻;酸菜与糖粉交织出酸甜的滋味;香菜与花生粉有增加香气的效果[2],故有“台式汉堡”之称。
公司行号老板在尾牙当天准备刈包请员工在台湾北部风行,中部以南并无。[3]
美食由来
“割包”相传是三国时代的张飞,以刀割馒头夹肉食用而得名。而割包也雅称为“刈包”,因刈(ㄧˋ)有“割”之意。割包也被称为“挂包”,是因“割”的台语发音为ㄍㄨㄚˋ与“挂”同音。
食材
变化版:鸡排、万峦猪脚、香肠、筊白笋(美人腿)、剥皮辣椒、天妇罗、鸭胸、煎蛋、鸡排、鳕鱼排、日式叉烧肉、咸猪肉、炉烤杏鲍菇、照烧鸡腿、牛肉丸,甚至猪舌等新式刈包。
习俗
中国黄历每月的初二、十六日,在台湾的工商企业家都会准备牲醴、金纸祭祀土地公,以祈福招财,此种仪式称为“做牙”。在正月初二的首次做牙称为“头牙”,而在十二月十六日的最末次做牙称为“尾牙”,老板会以隆重的仪式来祭祀土地公,酬谢一年来的庇佑,公司、工厂老板当天会买刈包给员工吃,做一个象征性的尾牙或设晚宴犒赏员工一年来的辛劳。
1.“刈包”,是用一个长得像钱包的馒头, 里面夹一大块卤肉, 酸菜, 花生糖粉, 还有香菜, 因其形状像一个饱满的钱包,取其财富满足的喻意。尾牙吃刈包,象征来年发大财。钱包满满用不完。另一说是,刈包的另外一个名字为“虎咬猪”,与闽南语音“福咬住”相近,内夹的酸菜被客家人视为是福菜,所以有“留住福气”之意。
2.“刈包”形相上象征老虎的嘴型,从外形上看就好像老虎咬著一块猪肉,所以又叫做“虎咬猪”。在尾牙时吃“虎咬猪”,象征意义就是将一整年不好的全部把它吃掉,烟消云散, 迎接来年事事顺利。[4]
参考文献
- ↑ 刈包,iTaigi爱台语
- ↑ 【美食典故】割包刈包虎咬猪,epochtimes.com
- ↑ 北部尾牙日必吃刈包?中南部网友惊呼没听过,chinatimes.com,2019/01/22
- ↑ 余淑芬的贴文,【爆废公社公开版】,2019年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