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刘子扬」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Tra對話 | 貢獻
行 1: 行 1:
 
 
{{Infobox person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刘子扬 (三国群将)
 
| 姓名    = 刘子扬 (三国群将)
 
| 圖像    = [[File:刘晔.jpg|缩略图|居中|[http://img.zcool.cn/community/01c869599533fda801215603dc9717.jpg@1280w_1l_2o_100sh.jpg 原图链接]]]}}
 
| 圖像    = [[File:刘晔.jpg|缩略图|居中|[http://img.zcool.cn/community/01c869599533fda801215603dc9717.jpg@1280w_1l_2o_100sh.jpg 原图链接]]]}}
刘晔(?-234年),字[[子扬]],淮南成德人,是光武帝[[刘秀]]之子阜陵王刘延的后代,三国时期魏国著名的战略家。刘晔年少知名,人称有佐世之才,是曹操手下举足轻重的谋士,他屡献妙计,对天下形势的发展往往一语中的。刘晔历仕数朝,是[[曹魏]]的三朝元老。
+
 
 +
[[ 刘晔]] (?-234年),字[[子扬]],淮南成德人,是光武帝[[刘秀]]之子阜陵王刘延的后代,三国时期魏国著名的战略家。刘晔年少知名,人称有佐世之才,是曹操手下举足轻重的谋士,他屡献妙计,对天下形势的发展往往一语中的。刘晔历仕数朝,是[[曹魏]]的三朝元老。
 
=人物生平=
 
=人物生平=
胆识过人
+
=== 胆识过人===
 
[[刘晔]]七岁时,母亲去世。其母临终时说:“你父亲(刘普)的仆人有诬害人的秉性,我担心自己死后会出乱局,希望你和你哥哥(刘涣)长大后能除去此人。”
 
[[刘晔]]七岁时,母亲去世。其母临终时说:“你父亲(刘普)的仆人有诬害人的秉性,我担心自己死后会出乱局,希望你和你哥哥(刘涣)长大后能除去此人。”
刘晔十三岁时就按母亲遗命,斩杀了父亲宠信的侍者,而后又坦然向父亲请罪。刘普原先大怒,但知道刘晔的动机后也对他十分欣赏,不作苛责。汝南许劭善于观人,当时杨州避难,称刘晔有佐世之才。 [1]
 
 
刘晔二十多岁时,天下大乱,扬州地方的豪强们大多不愿抑强扶弱而且狡猾残暴。扬州当地有郑宝、张多、许干等人拥兵自重,其中以郑宝最为骁勇果断,才能和力气都很突出,为当地人所忌惮。当时郑宝想掳略百姓渡过长江到江南地区,看中了刘晔是当地的高族名人,想要强逼他倡导这个计谋。刘晔知道后很害怕,但都没有被郑宝找到。此时曹操派使者到扬州,刘晔去见使者,论及当前时势,并请使者在他那里停留数日。郑宝于是带数百人带着牛和酒迎接使者,并等待刘晔。刘晔则在中门外设酒菜饭席给郑宝部众,自己则与郑宝在内宴饮,并暗中要人借敬酒的机会杀掉郑宝。但郑宝原来不好酒,并且很留意他们,令那人不敢下手。刘晔于是亲手用佩刀斩杀郑宝,并斩他的头下来,向他的部众恐吓:“曹公有令,敢有动者,与宝同罪。”部众见此都很震惊和害怕,跑回营舍。当时营中尚有精兵数千,刘晔为防他们作乱,即骑郑宝的马匹到郑宝的营门前,向一些首领陈说祸福利弊,最终众人叩头迎纳刘晔。刘晔入营后安抚群众,令众人归服,更推举刘晔为新首领。但刘晔见汉室衰微,自己亦是皇室宗族,不想拥兵,与是将那些部曲都委托给庐江太守刘勋。 [2]
 
 
料事如神
 
刘勋当时在江淮之间有很强的兵力,受到孙策的忌惮,于是孙策派使节特以卑下的言辞和财宝要求刘勋代为攻打上缭城。刘勋相信孙策,更因收得财宝而十分高兴,各人都祝贺,但刘晔则不感喜悦。刘勋询问,刘晔则说:“上缭虽小,城坚池深,攻难守易不可旬日而举,则兵疲于外,而国内虚。策乘虚而袭我,则后不能独守。是将进屈于敌,退无所归。若军今出,祸今至矣。”但刘勋不听,坚持出兵。而孙策果时从后乘虚袭击刘勋,刘勋失败后,于建安四年(199年)投奔曹操,刘晔亦跟随。 [3]
 
 
后来,曹操到寿春,当时山贼陈策在庐江聚众数万人,并据险而守。曹操曾派偏将试图消灭但不果。曹操于是询问群下问可否征伐。很多人都认为山贼据险而守,难以攻克,而且无足轻重,不应征伐;但刘晔认为其实是偏将资历不足和天下未定而令到山贼仍敢对抗,而当时局势已经大致稳定,应该先悬赏劝降,再用军事实力进逼,那山贼就会自己溃败。曹操同意,并派猛将在前,大军在后,最终如同刘晔所预测般平定陈策。战后曹操辟刘晔为司空仓曹掾。 [4-5]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伐据守汉中的张鲁,任用刘晔为主簿。当时张鲁弟弟张卫领兵坚守,曹操攻阳平山上各个屯寨,但山势险峻难登,难以攻克;而且士兵死伤甚多,粮食又缺乏,曹操于是打算撤军,命令夏侯惇和许褚呼叫山上的军队撤退。此时有一些军队在夜里误闯张卫别营,营中士兵大惊四散,当时在军队后方的刘晔见此认为可以取胜,劝夏侯惇等不要退军。夏侯惇见后相信,于是回去告诉曹操,曹操于是进攻张卫,张卫不敌退走。张鲁不久投降,曹操得汉中。刘晔及后即劝曹操进攻刘备新占的蜀地,认为攻占汉中后令蜀人震惊,只要进攻他们就会望风归附;否则让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稳定人心,据守险要,那日后就难以征服。但曹操不听。七日后,有从蜀地投降的人说蜀地人心惶惶,刘备斩杀惊惶者亦不能安定人心。曹操于是再问刘晔可否进攻,刘晔却说蜀人人心已经较为安定,不能进击。 [6]  曹操最终回师。及后任行军长史,兼领军队。 [7]
 
  
  筹谋画策
+
  刘晔十三岁时就按母亲遗命,斩杀了父亲宠信的侍者,而后又坦然向父亲请罪。[[刘普原]]先大怒,但知道刘晔的动机后也对他十分欣赏,不作苛责。汝南许劭善于观人,当时杨州避难,称刘晔有佐世之才。
  
  黄初元年(220年) 曹丕代汉称帝 刘晔升任侍 中, 赐爵关内侯 。当时 曹丕问朝臣究竟 备会否为 孙权袭取荆 而杀害的关羽报仇 大多 认为 备力量薄弱 名将只有关羽;关羽死后国 忧虑 根本不 再发动战争 。但 刘晔却认为刘备一定会借出兵而重振声威;而 认为刘备和关羽感情深厚 一定会为他报仇 最终 备果然 次年( 元221年)进攻孙权 夷陵之战 。当时 孙权举全国之力应付 曹魏称藩 朝臣很多都庆贺,但 刘晔 却认为孙权并没有臣 之心 这次只是逼不得已才称藩。 刘晔 更建议曹丕乘虚 兵攻灭东吴,以绝后患 。但 曹丕 同意 东吴 夷陵 战战胜后果然渐见不臣之心 曹丕 于是打 算讨伐 ,但刘晔 认为吴国刚刚大胜蜀汉 ,上 下一心 ,而 且有长江天险 ,不能 这么仓卒 曹丕又 不听。 [8-10]
+
  刘晔二十多岁时,天下大乱 扬州地方的豪强们大多不愿抑强扶弱而且狡猾残暴。扬州当地有[[郑宝]]、[[张多]]、[[许干]]等人拥兵自重 以郑宝最为骁勇果断 才能和力气都很突出,为当地人所忌惮 。当时 郑宝想掳略百姓渡过长江到江南地区,看中了刘晔是当地的高族名人,想要强逼他倡导这个计谋。 晔知道后很害怕,但都没有 郑宝找到。此时曹操派使者到扬 州, 刘晔去见使者,论及当前时势,并请使者在他那里停留 日。郑宝于 带数百人带着牛和酒迎接使者,并等待刘晔。 晔则在中门外设酒菜饭席给郑宝部众 自己则与郑宝在 宴饮 并暗中要人借敬酒的机 杀掉郑宝 。但 郑宝原来不好酒,并 很留意他们 令那人不敢下手 。刘 是亲手用佩刀斩杀郑宝,并斩他的头下来,向他的部众恐吓:“曹 有令 敢有 者,与宝同罪。”部众见此都很震惊和害怕,跑回营舍 。当时 营中尚有精兵数千,刘晔为防他们作乱,即骑郑宝的马匹到郑宝的营门前 ,向 一些首领[[陈说]]祸福利弊 最终众人叩头迎纳刘晔。 刘晔 入营后安抚群众,令众人归 服, 更推举 刘晔 为新首 领。但 刘晔见汉室衰微,自己亦是皇室宗族, 想拥兵,与是将那些部曲都委托给庐江太守刘勋
 +
===料事如神===
 +
刘勋当时 江淮 间有很强的兵力,受到[[孙策]]的忌惮 ,于是 孙策派使节特以卑下的言辞和财宝要求刘勋代为攻 上缭城。刘勋相信孙策,更因收得财宝而十分高兴,各人都祝贺 ,但刘晔 则不感喜悦。刘勋询问 刘晔则说:“ 缭虽小,城坚池深,攻难守易不可旬日而举,则兵疲于外 ,而 国内虚。策乘虚而袭我 则后 不能 独守。是将 屈于敌,退无所归。若军今出,祸今至矣 ”但刘勋 不听 ,坚持出兵。而孙策果时从后乘虚袭击刘勋,刘勋失败后,于建安四年(199年)投奔曹操,刘晔亦跟随
  
  黄初三年(222年) 张辽病 刘晔 奉命带着太医前往探望 ,并派 遣虎贲卫士们往来传达张辽的病况 ,为 张辽问病的使者经常在路上互相遇见 [11]
+
  后来,[[曹操]]到寿春,当时山贼陈策在庐江聚众数万人 并据险而守。曹操曾派偏 试图消灭但不果。曹操于是询问群下问可否征伐。很多人都认为山贼据险而守,难以攻克,而且无足轻 ,不应征伐;但 刘晔 认为其实是偏将资历不足和天下未定而令到山贼仍敢对抗,而当时局势已经大致稳定,应该先悬赏劝降,再用军事实力进逼,那山贼就会自己溃败。曹操同意 ,并派 猛将在前,大军在后 最终如同刘晔所预测般平定陈策。战后曹操辟刘晔 司空仓曹掾
  
  黄初五 (224 年),曹 丕亲自 领军 到广陵泗口 ,命令 荆州 扬州 的军队 进,进攻 东吴 当时很多 都以 孙权会亲率 军队 抵抗 刘晔 为孙权 知道曹丕 率大军到江北压境 过河 斗者必 是其他将领 因而必 定会 静待 进攻, 不会亲率迎击 最终 孙权都没有 ,曹丕 唯有撤退 。 [12]  
+
  建安二十 (215 年),曹 操征伐据守汉中的张鲁,任用刘晔为主簿。当时[[张鲁]]弟弟[[张卫]] 兵坚守,曹操攻阳平山上各个屯寨,但山势险峻难登,难以攻克;而且士兵死伤甚多,粮食又缺乏,曹操于是打算撤 军,命令 夏侯惇 许褚呼叫山上 的军队 撤退。此时有一些军队在夜里误闯张卫别营,营中士兵大惊四散,当时在军队后方的刘晔见此认为可以取胜,劝夏侯惇等不要退军。夏侯惇见后相信,于是回去告诉曹操,曹操于是进攻张卫,张卫不敌退走。张鲁不久投降,曹操得汉中。刘晔及后即劝曹操 攻刘备新占的蜀地,认为攻占汉中后令蜀人震惊 只要 进攻 他们就会望风归附;否则让[[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稳定人心,据守险要,那日后就难以征服。但曹操不听。七日后,有从蜀地投降的人说蜀地人心惶惶,刘备斩杀惊惶者亦不能安定人心 曹操于是再问刘晔可否进攻,刘晔却说蜀人 心已经较 安定,不能进击。曹操最终回师。及后任行军长史,兼领 军队
 +
===筹谋画策===
 +
黄初元年(220年),曹丕代汉称帝 ,刘晔 升任侍中,赐爵关内侯。当时曹丕问朝臣究竟刘备会否 被[[ 孙权]]袭取荆州而杀害的关羽报仇,大多数都是认为刘备力量薄弱,名将 有关羽;关羽死后国内忧虑 根本不会再发动 争。但刘晔却认为刘备一 会借出兵而重振声威;而且认为刘备和关羽感情深厚 定会 为他报仇。最终刘备果然于次年(公元221年) 进攻 孙权 发动夷陵之战 当时 孙权 举全国之力应付,并向曹魏称藩,朝臣很多 庆贺,但刘晔却认为孙权并 没有 臣服之心 这次只是逼不得已才称藩。刘晔更建议 曹丕 乘虚领兵攻灭东吴,以绝后患 [[曹丕]] 不同意。东吴在夷陵之战战胜后果然渐见不臣之心,曹丕于是打算讨伐,但刘晔认为吴国刚刚大胜蜀汉,上下一心,而且有长江天险,不能这么仓卒进攻。曹丕又不听。
  
  精于知人
+
  黄初三年(222年),名将张辽病重。刘晔奉命带着太医前往探望,并派遣虎贲卫士们往来传达张辽的病况,为张辽问病的使者经常在路上互相遇见。
  
 魏讽在东汉末年很有名声,卿相以下的官员都与他诚心结交。公元220年(延康元年),刘备将领孟达率众投降,曹丕对孟达甚为器重,任命他为新城太守,加散骑常侍;当时的人都称他有“乐毅之量”。而刘晔一见他们二人,都说他们必定会叛变。最终魏讽于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在邺城叛变;而孟达则于公元227年(太和元年)与诸葛亮通信,意图叛乱。 [13]
+
黄初五年(224年),曹丕亲自领军到广陵泗口,命令荆州和扬州的军队并进,进攻东吴。当时很多人都以为孙权会亲率军队抵抗,但刘晔认为孙权知道曹丕只率大军到江北压境,过河战斗者必定是其他将领,因而必定会静待进攻,不会亲率迎击。最终孙权都没有来,曹丕唯有撤退。
 
+
===精于知人===
太和元年(227年),曹丕驾崩,魏明帝曹叡继位,进封刘晔东亭侯,食邑三百户。次年,辽东公孙渊胁逼叔父公孙恭让位,自立为辽东太守,刘晔认为公孙氏占领辽东很久,恃著海和山的阻隔,可能会好像胡族一样难以制约,甚至发动叛乱。建议应趁公孙渊初登位,出其不意出兵讨伐,并开设悬赏引诱他的反对者协助,可能未必开战就能解决辽东割据问题。但最终都没有被接纳,公孙渊亦与于景初元年(237年)叛魏。 [14]
+
 魏讽在东汉末年很有名声,卿相以下的官员都与他诚心结交。公元220年(延康元年),刘备将领孟达率众投降,曹丕对孟达甚为器重,任命他为新城太守,加散骑常侍;当时的人都称他有“乐毅之量”。而刘晔一见他们二人,都说他们必定会叛变。最终魏讽于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在邺城叛变;而孟达则于公元227年(太和元年)与诸葛亮通信,意图叛乱。  
 
 
郁郁而终
 
  
 +
太和元年(227年),曹丕驾崩,魏明帝[[曹叡]]继位,进封刘晔东亭侯,食邑三百户。次年,辽东公孙渊胁逼叔父公孙恭让位,自立为辽东太守,刘晔认为[[公孙氏]]占领辽东很久,恃著海和山的阻隔,可能会好像胡族一样难以制约,甚至发动叛乱。建议应趁公孙渊初登位,出其不意出兵讨伐,并开设悬赏引诱他的反对者协助,可能未必开战就能解决辽东割据问题。但最终都没有被接纳,公孙渊亦与于景初元年(237年)叛魏。
 +
===郁郁而终===
 
 刘晔得到曹叡宠信亲近,有一次曹叡打算攻伐蜀汉,朝臣都说不可以,但刘晔私下却对曹叡说可以;后出去和朝臣又说不可以,因为刘晔的胆识,说时都好像是真心的,曹叡和各大臣都没有怀疑。
 
 刘晔得到曹叡宠信亲近,有一次曹叡打算攻伐蜀汉,朝臣都说不可以,但刘晔私下却对曹叡说可以;后出去和朝臣又说不可以,因为刘晔的胆识,说时都好像是真心的,曹叡和各大臣都没有怀疑。
  
 
 当时中领军杨暨被明帝宠信,亦敬重刘晔,他是最为反对曹叡伐蜀的大臣,刘晔与杨暨见面时亦有向他说不可攻伐的理由,杨暨于是以为刘晔一定会支持自己。
 
 当时中领军杨暨被明帝宠信,亦敬重刘晔,他是最为反对曹叡伐蜀的大臣,刘晔与杨暨见面时亦有向他说不可攻伐的理由,杨暨于是以为刘晔一定会支持自己。
 到后来杨暨再和曹叡讨论攻伐蜀汉之事,杨暨恳切地进谏反对;曹叡指责他是儒生出身,不通军事,杨暨因而搬出既一直反对伐蜀,亦是重臣的刘晔去劝告曹叡,但曹叡却一直听刘晔说可以攻伐,于是找来与杨暨对质,但召见时刘晔却不发一言。后来刘晔再私下见曹叡,刘晔指责曹叡不应将伐蜀大计随意告诉其他人,更称怀疑蜀汉已得悉曹叡要来攻的情报;曹叡更是感谢刘晔。后见杨暨又指责他对君主进言过于直率,应要婉转地表达;杨暨亦感谢他。有人见到刘晔这样巧妙奉迎这两方面,甚为厌恶,于是向明帝诋毁刘晔,更建议明帝召见刘晔时特地以与自己相反的意见来问他,如果每样他都表示同意,就表示刘晔他是揣摩上意了。后来曹叡一试,果然如此,更因此疏远刘晔。刘晔因而发狂,在太和六年(232年)因病改任太中大夫,不久出任大鸿胪。两年后再任太中大夫,及后死去。谥景侯。 [15-16]
+
 
+
 到后来杨暨再和曹叡讨论攻伐蜀汉之事,[[ 杨暨]] 恳切地进谏反对;曹叡指责他是儒生出身,不通军事,杨暨因而搬出既一直反对伐蜀,亦是重臣的刘晔去劝告曹叡,但曹叡却一直听刘晔说可以攻伐,于是找来与杨暨对质,但召见时刘晔却不发一言。后来刘晔再私下见曹叡,刘晔指责曹叡不应将伐蜀大计随意告诉其他人,更称怀疑蜀汉已得悉曹叡要来攻的情报;曹叡更是感谢刘晔。后见杨暨又指责他对君主进言过于直率,应要婉转地表达;杨暨亦感谢他。有人见到刘晔这样巧妙奉迎这两方面,甚为厌恶,于是向明帝诋毁刘晔,更建议明帝召见刘晔时特地以与自己相反的意见来问他,如果每样他都表示同意,就表示刘晔他是揣摩上意了。后来曹叡一试,果然如此,更因此疏远刘晔。刘晔因而发狂,在太和六年(232年)因病改任太中大夫,不久出任大鸿胪。两年后再任太中大夫,及后死去。谥景侯。
 
=人物评价=
 
=人物评价=
总评
+
=== 总评===
 
 
 
 刘晔一生在曹操时代担任过司空仓曹掾,主簿,行军长史兼领军,在曹丕时代但任散骑常侍,侍中等职务,虽然职务不算太高但是一直是历代魏主的心腹,参与重大事情的谋划决策,“而授晔以心腹之任;每有疑事,辄以函问晔,至一夜数十至耳。”始终是魏主的重要参谋。也正是有了一批这样优秀的谋士,才有了魏武扫荡群雄三分天下有其二的霸业。
 
 刘晔一生在曹操时代担任过司空仓曹掾,主簿,行军长史兼领军,在曹丕时代但任散骑常侍,侍中等职务,虽然职务不算太高但是一直是历代魏主的心腹,参与重大事情的谋划决策,“而授晔以心腹之任;每有疑事,辄以函问晔,至一夜数十至耳。”始终是魏主的重要参谋。也正是有了一批这样优秀的谋士,才有了魏武扫荡群雄三分天下有其二的霸业。
 +
===历代评价===
 +
[[许劭]]:“晔有佐世之才。”
  
历代评价
+
[[鲍勋]]:“刘晔佞谀不忠,阿顺陛下过戏之言。昔梁丘据取媚于遄台,晔之谓也!”
  
许劭 :“晔 有佐 世之 。” [17]
+
[[陈寿]] :“ 程昱、郭嘉、董昭、刘 、蒋济才策谋略, 世之 奇士,虽清治德业,殊於荀攸,而筹画所料,是其伦也 。”
  
鲍勋 :“ 佞谀 不忠, 阿顺陛下过戏 言。昔梁丘据取媚 遄台 晔之谓也 !”
+
[[傅玄]] :“晔 有胆智,言之皆有形。”“谚曰巧‘ 诈 如拙诚’,信矣。以晔之明智权计,若居之以德义,行之以 上贤,何以加诸?独任才智,不与世士相经纬,内不推心事上,外困于俗,卒不能自安 天下 岂不惜哉 <ref name="国学网">{{cite web |url=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sangzz/sgzz_014.htm |title=《三国志·魏书·程郭董刘蒋刘传第十四》| accessdate=2014-04-14}}</ref>
  
陈寿 :“ 程昱 、郭嘉 、董昭 、刘晔 、蒋济 才策谋 奇士 清治 德业 殊於荀攸 而筹画所料 是其伦 也。” [17]
+
[[章如愚]] :“ 至于三国,各自据其土而成鼎峙之势,亦诸人之力也。故在魏,则荀攸 贾诩之算无遗策, 郭嘉、刘晔 才策谋 管宁 渊雅高尚 毛玠之典选 正;在吴,则周瑜、鲁肃之俦入为腹心,出为股肱,甘宁、凌统之徒奋其威,黄盖、蒋钦之属宣其力;在蜀,则诸葛孔明之长于 费祎、董允之志虑忠纯 向宠之性行均淑 皆一时之人杰 也。”
  
傅玄 :“ 晔有胆智,言之皆有形。”“谚曰巧‘ 诈不 拙诚’,信矣。以 晔之 明智权计 若居之 德义 行之以忠信,古之上贤,何以加诸 独任才智,不与世士相经纬,内不推心事上,外困于俗,卒不能自安于天下,岂不惜哉!  [17]
+
[[叶适]] :“如 、蒋济 区区乎 揣摩徔人者 固至是欤 ?”
  
章如愚 :“ 至于三国,各自据其土而成鼎峙 亦诸人之力也。故在 ,则 荀攸、贾诩 之算无遗策, 郭嘉、刘晔之 才策 畧,管宁之渊雅高尚 毛玠之典选清正;在 ,则 周瑜、鲁肃 之俦入为腹心,出为股肱,甘宁 凌统之徒奋其威,黄盖 蒋钦之属宣 力;在蜀,则诸葛孔明之长于治国,费祎、董允之志虑忠纯,向宠之性行均淑,皆一时之人杰也 。” [18]
+
[[郝经]] :“ 当是 ,魏 有荀彧、 荀攸、贾诩 、程昱、 郭嘉 、董昭 、刘晔 、蒋济、司马懿为 之谋,吴 有张昭、 周瑜、鲁肃、 吕蒙 陆逊运 。”<ref name="国学大师">{{cite web |url=http://www.guoxuedashi.com/a/19600m/263330f.html |title=《续后汉书》| accessdate=2015-11-17}}</ref>
  
叶适 :“ 如刘 、蒋济 区区乎以揣摩徔人 者, 固至是欤?
+
[[胡三省]] :“ 言者谓 善迎合上意,上若有所问,试反上意而问 之, 晔之对必与上之问反,而与上意所向 合。每问皆然 则可以见晔迎合之情矣。 <ref name="国学导航">{{cite web |url=http://www.guoxue123.com/shibu/0101/01zztjhz/072.htm |title=胡三省注资治通鉴| accessdate=2013-04-29}}</ref>
  
郝经 :“ 当是 魏有荀彧、荀攸、 贾诩、 程昱、郭嘉、董昭 、刘晔、 蒋济、司马懿为 吴有张昭、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运其筹 。” [19]
+
[[王夫之]] :“ 迨于子桓 ,贾诩、 辛毗 、刘晔、 孙资皆坐照千里 而持之也定 。”
  
胡三省 :“ 言者谓晔善迎合上意,上若有所问 试反上意而问 之, 对必与上之问反 而与上意所向者合 每问皆然 则可以见晔迎合之情矣 。” [20]
+
[[何焯]] :“ 为帷幄之臣 以忠信 以慎密 则无败矣 若窥伺机诈 未有令终者也 。”
  
王夫之 :“ 迨于子桓之世,贾诩、辛毗、 刘晔 、孙资皆坐照千里之外 而持之也定 。”
+
[[毛泽东]] :“刘晔 曾经长期跟随在曹操身边,出过不少奇计,后又辅佐曹丕和曹叡 是曹魏的三朝元老 。”
  
何焯:“为帷幄之臣,本之以忠信,持之以慎密,则无败矣。若窥伺机诈,未有令终者也。”
+
20世纪50年代后期,毛泽东曾先后向干部推荐读《[[ 三国志]] 》的四篇传记,即《[[ 张鲁传]] 》、《[[ 吕蒙传]] 》、《[[ 郭嘉传]] 》、《刘晔传》。毛泽东熟读《[[ 刘晔传]] 》以及[[ 裴松之]] 的注,并作了如下批语:“此传可一阅。放长线钓大鱼,出自刘晔。”刘晔的足智多谋和善于应变给毛泽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赞扬。1966年3月,毛泽东在杭州的一次小型会议上谈论曹操缺点的同时,也赞扬了刘晔。<ref name="搜狐">{{cite web |url=http://www.guoxue123.com/shibu/0101/01zztjhz/072.htm |title=毛泽东眼中的三国人物(图)| accessdate=2007-05-03}}</ref>
 
 
 
 
毛泽东:“刘晔曾经长期跟随在曹操身边,出过不少奇计,后又辅佐曹丕和曹叡,是曹魏的三朝元老。”
 
20世纪50年代后期,毛泽东曾先后向干部推荐读《三国志》的四篇传记,即《张鲁传》、《吕蒙传》、《郭嘉传》、《刘晔传》。毛泽东熟读《刘晔传》以及裴松之的注,并作了如下批语:“此传可一阅。放长线钓大鱼,出自刘晔。”刘晔的足智多谋和善于应变给毛泽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赞扬。1966年3月,毛泽东在杭州的一次小型会议上谈论曹操缺点的同时,也赞扬了刘晔。 [21]
 
  
 
=家族成员=
 
=家族成员=
 父:刘普
+
 父:[[ 刘普]]
  
 
 母:修
 
 母:修
  
 兄:刘涣
+
 兄:[[ 刘涣]]
  
 子:刘寓、刘陶(字季冶,善论纵横,高才而薄行,官至平原太守)
+
 子:[[ 刘寓]] [[ 刘陶]] (字季冶,善论纵横,高才而薄行,官至平原太守)
  
 
=史料记载=
 
=史料记载=
 《三国志·卷十四·魏书十四·程郭董刘蒋刘传第十四》 [17]
+
 《[[ 三国志]] ·卷十四·魏书十四·程郭董刘蒋刘传第十四》
 
 
 
=艺术形象=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
=== 文学形象===
 
+
 在小说《[[ 三国演义]] 》中,刘晔生平与正史相差不大,经郭嘉推荐,为曹操效力。官渡之战时提出用发石车,击退了袁绍军来自营楼的攻击。曹氏三代元老,献过许多妙计。官拜魏太中大夫。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刘晔生平与正史相差不大,经郭嘉推荐,为曹操效力。官渡之战时提出用发石车,击退了袁绍军来自营楼的攻击 [22]  。曹氏三代元老,献过许多妙计。官拜魏太中大夫。
+
=== 影视形象===
影视形象
+
1994年《三国演义》:由[[ 马玉森]] [[ 肖鲁]] [[ 魏宪]] 分别出演刘晔。
 
+
=参考 文献=
1994年《三国演义》:由马玉森、肖鲁、魏宪分别出演刘晔。
+
{{reflist}}
=参考 资料=
 
 
 
1.  《三国志》:刘晔字子扬,淮南成惪人,惪音德。汉光武子阜陵王延后也。父普,母修,产涣及晔。涣九岁,晔七岁,而母病困。临终,戒涣、晔以“普之侍人,有谄害之性。身死之后,惧必乱家。汝长大能除之,则吾无恨矣。”晔年十三,谓兄涣曰:“亡母之言,可以行矣。”涣曰:“那可尔!”晔即入室杀侍者,径出拜墓。舍内大惊,白普。普怒,遣人迫晔。晔还拜谢曰:“亡母顾命之言,敢受不请擅行之罚。”普心异之,遂不责也。汝南许劭名知人,避地杨州,称晔有佐世之才。
 
 
 
2.  《三国志》:扬士多轻侠狡桀,有郑宝、张多、许乾之属,各拥部曲。宝最骁果,才力过人,一方所惮。欲驱略百姓越赴江表,以晔高族名人,欲强逼晔使唱导此谋。晔时年二十余,心内忧之,而未有缘。会太祖遣使诣州,有所案问。晔往见,为论事势,要将与归,驻止数日。宝果从数百人赍牛酒来候使,晔令家僮将其众坐中门外,为设酒饭;与宝于内宴饮。密勒健儿,令因行觞而斫宝。宝性不甘酒,视候甚明,觞者不敢发。晔因自引取佩刀斫杀宝,斩其首以令其军,云:“曹公有令,敢有动者,与宝同罪。”众皆惊怖,走还营。营有督将精兵数千,惧其为乱,晔即乘宝马,将家僮数人,诣宝营门,呼其渠帅,喻以祸福,皆叩头开门纳晔。晔抚慰安怀,咸悉悦服,推晔为主。晔睹汉室渐微,己为支属,不欲拥兵,遂委其部曲与庐江太守刘勋。勋怪其故,晔曰:“宝无法制,其众素以钞略为利,仆宿无资,而整齐之,必怀怨难久,故相与耳。”
 
 
 
3.  《三国志》:时勋兵强于江、淮之间。孙策恶之,遣使卑辞厚币。以书说勋曰:“上缭宗民,数欺下国,忿之有年矣。击之,路不便,愿因大国伐之。上缭甚实,得之可以富国,请出兵为外援。”勋信之,又得策珠宝、葛越,喜悦。外内尽贺,而晔独否。勋问其故,对曰:“上缭虽小,城坚池深,攻难守易,不可旬日而举,则兵疲于外,而国内虚。策乘虚而袭我,则后不能独守。是将军进屈于敌,退无所归。若军必出,祸今至矣。”勋不从。兴兵伐上缭,策果袭其后。勋穷踧,遂奔太祖。
 
 
 
4.  《三国志》:太祖至寿春,时庐江界有山贼陈策,众数万人,临险而守。先时遣偏将致诛,莫能禽克。太祖问群下,可伐与不?咸云:“山峻高而溪谷深隘,守易攻难;又无之不足为损,得之不足为益。”晔曰:“策等小竖,因乱赴险,遂相依为强耳,非有爵命威信相伏也。往者偏将资轻,而中国未夷,故策敢据险以守。今天下略定,后伏先诛。夫畏死趋赏,愚知所同,故广武君为韩信画策,谓其威名足以先声后实而服邻国也。岂况明公之德,东征西怨,先开赏募,大兵临之,令宣之日,军门启而虏自溃矣。”太祖笑曰:“卿言近之!”遂遣猛将在前,大军在后,至则克策,如晔所度。太祖还,辟晔为司空仓曹掾。
 
 
 
5.  《傅子》:太祖徵晔及蒋济、胡质等五人,皆扬州名士。每舍亭传,未曾不讲,所以见重;内论国邑先贤、御贼固守、行军进退之宜,外料敌之变化、彼我虚实、战争之术,夙夜不解。而晔独卧车中,终不一言。济怪而问之,晔答曰:“对明主非精神不接,精神可学而得乎?”及见太祖,太祖果问扬州先贤,贼之形势。四人争对,待次而言,再见如此,太祖每和悦,而晔终不一言。四人笑之。后一见太祖止无所复问,晔乃设远言以动太祖,太祖适知便止。若是者三。其旨趣以为远言宜徵精神,独见以尽其机,不宜於猥坐说也。太祖已探见其心矣,坐罢,寻以四人为令,而授晔以心腹之任;每有疑事,辄以函问晔,至一夜数十至耳。
 
 
 
6.  《傅子》:居七日,蜀降者说:“蜀中一日数十惊,备虽斩之而不能安也。”太祖延问晔:“今尚可击不?”晔曰:“今已小定,未可击也。”
 
 
 
7.  《三国志》:太祖征张鲁,转晔为主簿。既至汉中,山峻难登,军食颇乏。太祖曰:“此妖妄之国耳,何能为有无?吾军少食,不如速还。”便自引归,令晔督后诸军,使以次出。晔策鲁可克,加粮道不继,虽出,军犹不能皆全,驰白太祖:“不如致攻。”遂进兵,多出弩以射其营。鲁奔走,汉中遂平。晔进曰:“明公以步卒五千,将诛董卓,北破袁绍,南征刘表,九州百郡,十并其八,威震天下,势慑海外。今举汉中,蜀人望风,破胆失守,推此而前,蜀可传檄而定。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得蜀日浅,蜀人未恃也。今破汉中,蜀人震恐,其势自倾。以公之神明,因其倾而压之,无不克也。若小缓之,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矣。今不取,必为后忧。”太祖不从,军遂还。晔自汉中还,为行军长史,兼领军。
 
 
 
8.  《三国志》:黄初元年,以晔为侍中,赐爵关内侯。诏问群臣令料刘备当为关羽出报吴不。众议咸云:“蜀,小国耳,名将唯羽。羽死军破,国内忧惧,无缘复出。”晔独曰:“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余。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于终始之分不足。”后备果出兵击吴。吴悉国应之,而遣使称藩。朝臣皆贺,独晔曰:“吴绝在江、汉之表,无内臣之心久矣。陛下虽齐德有虞,然丑虏之性,未有所感。因难求臣,必难信也。彼必外迫内困,然后发此使耳。可因其穷,袭而取之。夫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不可不察也。”备军败退,吴礼敬转废,帝欲兴众伐之,晔以为“彼新得志,上下齐心,而阻带江湖,必难仓卒。”帝不听。
 
 
 
9.  《傅子》:晔又进曰:“不可。先帝征伐,天下十兼其八,威震海内,陛下受禅即真,德合天地,声暨四远,此实然之势,非卑臣颂言也。权虽有雄才,故汉骠骑将军南昌侯耳,官轻势卑。士民有畏中国心,不可强迫与成所谋也。不得已受其降,可进其将军号,封十万户侯,不可即以为王也。夫王位,去天子一阶耳,其礼秩服御相乱也。彼直为侯,江南士民未有君臣之义也。我信其伪降,就封殖之,崇其位号,定其君臣,是为虎傅翼也。权既受王位,却蜀兵之后,外尽礼事中国,使其国内皆闻之,内为无礼以怒陛下。陛下赫然发怒,兴兵讨之,乃徐告其民曰:‘我委身事中国,不爱珍货重宝,随时贡献,不敢失臣礼也,无故伐我,必欲残我国家,俘我民子女以为僮隶仆妾。’吴民无缘不信其言也。信其言而感怒,上下同心,战加十倍矣。”又不从。遂即拜权为吴王。权将陆议大败刘备,杀其兵八万馀人,备仅以身免。权外礼愈卑,而内行不顺,果如晔言。
 
 
 
10.  《傅子》:孙权遣使求降,帝以问晔。晔对曰:“权无故求降,必内有急。权前袭杀关羽,取荆州四郡,备怒,必大兴师伐之。外有强寇,众心不安,又恐中国承其衅而伐之,故委地求降,一以却中国之兵,二则假中国之援,以强其众而疑敌人。权善用兵,见策知变,其计必出于此。今天下三分,中国十有其八。吴、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国之利也。今还自攻,天亡之也。宜大兴师,径渡江袭其内。蜀攻其外,我袭其内,吴之亡不出旬月矣。吴亡则蜀孤。若割吴半,蜀固不能久存,况蜀得其外,我得其内乎!”帝曰:“人称臣降而伐之,疑天下欲降来者心,必以为惧,其殆不可!孤何不且受吴降,而袭蜀之后乎?”对曰:“蜀远吴近,又闻中国伐之,便还军,不能让也。今备已怒,故兴兵击吴,闻我伐吴,知吴必亡,必喜而进与我争割吴地,必不改计抑怒救吴,必然之势也。”帝不听,遂受吴降,即拜权为吴王。
 
 
 
11.  《三国志》:辽还屯雍丘,得疾。帝遣侍中刘晔将太医视疾,虎贲问消息,道路相属。疾未瘳,帝迎辽就行在所,车驾亲临,执其手,赐以御衣,太官日送御食。
 
 
 
12.  《三国志》:五年,幸广陵泗口,命荆、扬州诸军并进。会群臣,问:“权当自来不?”咸曰:“陛下亲征,权恐怖,必举国而应。又不敢以大众委之臣下,必自将而来。”晔曰:“彼谓陛下欲以万乘之重牵己,而超越江者在于别将,必勒兵待事,未有进退也。”大驾停住积日,权果不至,帝乃旋师。云“卿策之是也。当念为吾灭二贼,不可但知其情而已。”
 
 
 
13.  《傅子》:初,太祖时,魏讽有重名,自卿相以下皆倾心交之。其后孟达去刘备归文帝,论者多称有乐毅之量。晔一见讽、达而皆云必反,卒如其言。
 
 
 
14.  《三国志》:明帝即位,进爵东亭侯,邑三百户。诏曰:“尊严祖考,所以崇孝表行也;追本敬始,所以笃教流化也。是以成汤、文、武,实造商、周,《诗》、《书》之义,追尊稷、契,歌颂有娀、姜嫄之事,明盛德之源流,受命所由兴也。自我魏室之承天序,既发迹于高皇、太皇帝,而功隆于武皇、文皇帝。至于高皇之父处士君,潜修德让,行动神明,斯乃乾坤所福飨,光灵所从来也。而精神幽远,号称罔记,非所谓崇孝重本也。其令公卿已下,会议号谥。”晔议曰:“圣帝孝孙之欲褒崇先祖,诚无量已。然亲疏之数,远近之降,盖有礼纪,所以割断私情,克成公法,为万世式也。周王所以上祖后稷者,以其佐唐有功,名在祀典故也。至于汉氏之初,追谥之义,不过其父。上比周室,则大魏发迹自高皇始;下论汉氏,则追谥之礼不及其祖。此诚往代之成法,当今之明义也。陛下孝思中发,诚无已已,然君举必书,所以慎于礼制也。以为追尊之义,宜齐高皇而已。”尚书卫臻与晔议同,事遂施行。辽东太守公孙渊夺叔父位,擅自立,遣使表状。晔以为公孙氏汉时所用,遂世官相承,水则由海,陆则阻山,故胡夷绝远难制,而世权日久。今若不诛,后必生患。若怀贰阻兵,然后致诛,于事为难。不如因其新立,有党有仇,先其不意,以兵临之,开设赏募,可不劳师而定也。”后渊竞反。
 
 
 
15.  《三国志》:晔在朝,略不交接时人。或问其故,晔答曰:“魏室即阼尚新,智者知命,俗或未咸。仆在汉为支叶,于魏备腹心,寡偶少徒,于宜未失也。”太和六年,以疾拜太中大夫。有间,为大鸿胪,在位二年逊位,复为太中大夫,薨。谥曰景侯。子寓嗣。少子陶,亦高才而薄行,官至平原太守。
 
 
 
16.  《傅子》:晔事明皇帝,又大见亲重。帝将伐蜀,朝臣内外皆曰“不可”。晔入与帝议,因曰“可伐”;出与朝言,因曰“不可伐”。晔有胆智,言之皆有形。中领军杨暨,帝之亲臣,又重晔,持不可伐之议最坚,每从内出,辄过晔,晔讲不可之意。后暨从驾行天渊池,帝论伐蜀事,暨切谏。帝曰:“卿书生,焉知兵事!”暨谦谢曰:“臣出自儒生之末,陛下过听,拔臣群萃之中,立之六军之上,臣有微心,不敢不尽言。臣言诚不足采,侍中刘晔先帝谋臣,常曰蜀不可伐。”帝曰:“晔与吾言蜀可伐。”暨曰:“晔可召质也。”诏召晔至,帝问晔,终不言。后独见,晔责帝曰:“伐国,大谋也,臣得与闻大谋,常恐脒梦漏泄以益臣罪,焉敢向人言之?夫兵,诡道也,军事未发,不厌其密也。陛下显然露之,臣恐敌国已闻之矣。”于是帝谢之。晔见出,责暨曰:“夫钓者中大鱼,则纵而随之,须可制而后牵,则无不得也。人主之威,岂徒大鱼而已!子诚直臣,然计不足采,不可不精思也。”暨亦些之。晔能应变持两端如此。或恶晔于帝曰:“晔不尽忠,善伺上意所趋而合之。陛下试与晔言,皆反意而问之,若皆与所问反者,是晔常与圣意合也。复每问皆同者,晔之情必无所逃矣。”帝如言以验之,果得其情,从此疏焉。晔遂发狂,出为大鸿胪,以忧死。
 
 
 
17.  《三国志·魏书·程郭董刘蒋刘传第十四》   .国学网 [引用日期2014-04-14]
 
 
 
18.  章如愚·《山堂考索》
 
 
 
19.  《续后汉书》   .国学大师[引用日期2015-11-17]
 
 
 
20.  胡三省注资治通鉴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3-04-29]
 
 
 
21.  毛泽东眼中的三国人物  .搜狐网[引用日期2012-12-14]
 
 
 
22.  战官渡本初败绩 劫乌巢孟德烧粮  .国学网[引用日期2013-04-29]
 

於 2019年3月22日 (五) 11:08 的修訂

劉子揚 (三國群將)

劉曄(?-234年),字子揚,淮南成德人,是光武帝劉秀之子阜陵王劉延的後代,三國時期魏國著名的戰略家。劉曄年少知名,人稱有佐世之才,是曹操手下舉足輕重的謀士,他屢獻妙計,對天下形勢的發展往往一語中的。劉曄歷仕數朝,是曹魏的三朝元老。

人物生平

膽識過人

劉曄七歲時,母親去世。其母臨終時說:「你父親(劉普)的僕人有誣害人的秉性,我擔心自己死後會出亂局,希望你和你哥哥(劉渙)長大後能除去此人。」

劉曄十三歲時就按母親遺命,斬殺了父親寵信的侍者,而後又坦然向父親請罪。劉普原先大怒,但知道劉曄的動機後也對他十分欣賞,不作苛責。汝南許劭善於觀人,當時楊州避難,稱劉曄有佐世之才。

劉曄二十多歲時,天下大亂,揚州地方的豪強們大多不願抑強扶弱而且狡猾殘暴。揚州當地有鄭寶張多許干等人擁兵自重,其中以鄭寶最為驍勇果斷,才能和力氣都很突出,為當地人所忌憚。當時鄭寶想擄略百姓渡過長江到江南地區,看中了劉曄是當地的高族名人,想要強逼他倡導這個計謀。劉曄知道後很害怕,但都沒有被鄭寶找到。此時曹操派使者到揚州,劉曄去見使者,論及當前時勢,並請使者在他那裡停留數日。鄭寶於是帶數百人帶着牛和酒迎接使者,並等待劉曄。劉曄則在中門外設酒菜飯席給鄭寶部眾,自己則與鄭寶在內宴飲,並暗中要人借敬酒的機會殺掉鄭寶。但鄭寶原來不好酒,並且很留意他們,令那人不敢下手。劉曄於是親手用佩刀斬殺鄭寶,並斬他的頭下來,向他的部眾恐嚇:「曹公有令,敢有動者,與寶同罪。」部眾見此都很震驚和害怕,跑回營舍。當時營中尚有精兵數千,劉曄為防他們作亂,即騎鄭寶的馬匹到鄭寶的營門前,向一些首領陳說禍福利弊,最終眾人叩頭迎納劉曄。劉曄入營後安撫群眾,令眾人歸服,更推舉劉曄為新首領。但劉曄見漢室衰微,自己亦是皇室宗族,不想擁兵,與是將那些部曲都委託給廬江太守劉勛。

料事如神

劉勛當時在江淮之間有很強的兵力,受到孫策的忌憚,於是孫策派使節特以卑下的言辭和財寶要求劉勛代為攻打上繚城。劉勛相信孫策,更因收得財寶而十分高興,各人都祝賀,但劉曄則不感喜悅。劉勛詢問,劉曄則說:「上繚雖小,城堅池深,攻難守易不可旬日而舉,則兵疲於外,而國內虛。策乘虛而襲我,則後不能獨守。是將進屈於敵,退無所歸。若軍今出,禍今至矣。」但劉勛不聽,堅持出兵。而孫策果時從後乘虛襲擊劉勛,劉勛失敗後,於建安四年(199年)投奔曹操,劉曄亦跟隨。

後來,曹操到壽春,當時山賊陳策在廬江聚眾數萬人,並據險而守。曹操曾派偏將試圖消滅但不果。曹操於是詢問群下問可否征伐。很多人都認為山賊據險而守,難以攻克,而且無足輕重,不應徵伐;但劉曄認為其實是偏將資歷不足和天下未定而令到山賊仍敢對抗,而當時局勢已經大致穩定,應該先懸賞勸降,再用軍事實力進逼,那山賊就會自己潰敗。曹操同意,並派猛將在前,大軍在後,最終如同劉曄所預測般平定陳策。戰後曹操辟劉曄為司空倉曹掾。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伐據守漢中的張魯,任用劉曄為主簿。當時張魯弟弟張衛領兵堅守,曹操攻陽平山上各個屯寨,但山勢險峻難登,難以攻克;而且士兵死傷甚多,糧食又缺乏,曹操於是打算撤軍,命令夏侯惇和許褚呼叫山上的軍隊撤退。此時有一些軍隊在夜裡誤闖張衛別營,營中士兵大驚四散,當時在軍隊後方的劉曄見此認為可以取勝,勸夏侯惇等不要退軍。夏侯惇見後相信,於是回去告訴曹操,曹操於是進攻張衛,張衛不敵退走。張魯不久投降,曹操得漢中。劉曄及後即勸曹操進攻劉備新占的蜀地,認為攻占漢中後令蜀人震驚,只要進攻他們就會望風歸附;否則讓諸葛亮關羽張飛等人穩定人心,據守險要,那日後就難以征服。但曹操不聽。七日後,有從蜀地投降的人說蜀地人心惶惶,劉備斬殺驚惶者亦不能安定人心。曹操於是再問劉曄可否進攻,劉曄卻說蜀人人心已經較為安定,不能進擊。曹操最終回師。及後任行軍長史,兼領軍隊。

籌謀畫策

黃初元年(220年),曹丕代漢稱帝,劉曄升任侍中,賜爵關內侯。當時曹丕問朝臣究竟劉備會否為被孫權襲取荊州而殺害的關羽報仇,大多數都是認為劉備力量薄弱,名將只有關羽;關羽死後國內憂慮,根本不會再發動戰爭。但劉曄卻認為劉備一定會借出兵而重振聲威;而且認為劉備和關羽感情深厚,一定會為他報仇。最終劉備果然於次年(公元221年)進攻孫權,發動夷陵之戰。當時孫權舉全國之力應付,並向曹魏稱藩,朝臣很多都慶賀,但劉曄卻認為孫權並沒有臣服之心,這次只是逼不得已才稱藩。劉曄更建議曹丕乘虛領兵攻滅東吳,以絕後患。但曹丕不同意。東吳在夷陵之戰戰勝後果然漸見不臣之心,曹丕於是打算討伐,但劉曄認為吳國剛剛大勝蜀漢,上下一心,而且有長江天險,不能這麼倉卒進攻。曹丕又不聽。

黃初三年(222年),名將張遼病重。劉曄奉命帶着太醫前往探望,並派遣虎賁衛士們往來傳達張遼的病況,為張遼問病的使者經常在路上互相遇見。

黃初五年(224年),曹丕親自領軍到廣陵泗口,命令荊州和揚州的軍隊並進,進攻東吳。當時很多人都以為孫權會親率軍隊抵抗,但劉曄認為孫權知道曹丕只率大軍到江北壓境,過河戰鬥者必定是其他將領,因而必定會靜待進攻,不會親率迎擊。最終孫權都沒有來,曹丕唯有撤退。

精於知人

魏諷在東漢末年很有名聲,卿相以下的官員都與他誠心結交。公元220年(延康元年),劉備將領孟達率眾投降,曹丕對孟達甚為器重,任命他為新城太守,加散騎常侍;當時的人都稱他有「樂毅之量」。而劉曄一見他們二人,都說他們必定會叛變。最終魏諷於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在鄴城叛變;而孟達則於公元227年(太和元年)與諸葛亮通信,意圖叛亂。

太和元年(227年),曹丕駕崩,魏明帝曹叡繼位,進封劉曄東亭侯,食邑三百戶。次年,遼東公孫淵脅逼叔父公孫恭讓位,自立為遼東太守,劉曄認為公孫氏占領遼東很久,恃著海和山的阻隔,可能會好像胡族一樣難以制約,甚至發動叛亂。建議應趁公孫淵初登位,出其不意出兵討伐,並開設懸賞引誘他的反對者協助,可能未必開戰就能解決遼東割據問題。但最終都沒有被接納,公孫淵亦與於景初元年(237年)叛魏。

鬱鬱而終

劉曄得到曹叡寵信親近,有一次曹叡打算攻伐蜀漢,朝臣都說不可以,但劉曄私下卻對曹叡說可以;後出去和朝臣又說不可以,因為劉曄的膽識,說時都好像是真心的,曹叡和各大臣都沒有懷疑。

當時中領軍楊暨被明帝寵信,亦敬重劉曄,他是最為反對曹叡伐蜀的大臣,劉曄與楊暨見面時亦有向他說不可攻伐的理由,楊暨於是以為劉曄一定會支持自己。

到後來楊暨再和曹叡討論攻伐蜀漢之事,楊暨懇切地進諫反對;曹叡指責他是儒生出身,不通軍事,楊暨因而搬出既一直反對伐蜀,亦是重臣的劉曄去勸告曹叡,但曹叡卻一直聽劉曄說可以攻伐,於是找來與楊暨對質,但召見時劉曄卻不發一言。後來劉曄再私下見曹叡,劉曄指責曹叡不應將伐蜀大計隨意告訴其他人,更稱懷疑蜀漢已得悉曹叡要來攻的情報;曹叡更是感謝劉曄。後見楊暨又指責他對君主進言過於直率,應要婉轉地表達;楊暨亦感謝他。有人見到劉曄這樣巧妙奉迎這兩方面,甚為厭惡,於是向明帝詆毀劉曄,更建議明帝召見劉曄時特地以與自己相反的意見來問他,如果每樣他都表示同意,就表示劉曄他是揣摩上意了。後來曹叡一試,果然如此,更因此疏遠劉曄。劉曄因而發狂,在太和六年(232年)因病改任太中大夫,不久出任大鴻臚。兩年後再任太中大夫,及後死去。諡景侯。

人物評價

總評

劉曄一生在曹操時代擔任過司空倉曹掾,主簿,行軍長史兼領軍,在曹丕時代但任散騎常侍,侍中等職務,雖然職務不算太高但是一直是歷代魏主的心腹,參與重大事情的謀劃決策,「而授曄以心腹之任;每有疑事,輒以函問曄,至一夜數十至耳。」始終是魏主的重要參謀。也正是有了一批這樣優秀的謀士,才有了魏武掃蕩群雄三分天下有其二的霸業。

歷代評價

許劭:「曄有佐世之才。」

鮑勛:「劉曄佞諛不忠,阿順陛下過戲之言。昔梁丘據取媚於遄台,曄之謂也!」

陳壽:「程昱、郭嘉、董昭、劉曄、蔣濟才策謀略,世之奇士,雖清治德業,殊於荀攸,而籌畫所料,是其倫也。」

傅玄:「曄有膽智,言之皆有形。」「諺曰巧『 詐不如拙誠』,信矣。以曄之明智權計,若居之以德義,行之以忠信,古之上賢,何以加諸?獨任才智,不與世士相經緯,內不推心事上,外困於俗,卒不能自安於天下,豈不惜哉! 」[1]

章如愚:「至於三國,各自據其土而成鼎峙之勢,亦諸人之力也。故在魏,則荀攸、賈詡之算無遺策,郭嘉、劉曄之才策謀畧,管寧之淵雅高尚,毛玠之典選清正;在吳,則周瑜、魯肅之儔入為腹心,出為股肱,甘寧、凌統之徒奮其威,黃蓋、蔣欽之屬宣其力;在蜀,則諸葛孔明之長於治國,費禕、董允之志慮忠純,向寵之性行均淑,皆一時之人傑也。」

葉適:「如劉曄、蔣濟之流,區區乎以揣摩徔人者,固至是歟?」

郝經:「當是之時,魏有荀彧、荀攸、賈詡、程昱、郭嘉、董昭、劉曄、蔣濟、司馬懿為之謀,吳有張昭、周瑜、魯肅、呂蒙、陸遜運其籌。」[2]

胡三省:「言者謂曄善迎合上意,上若有所問,試反上意而問之,曄之對必與上之問反,而與上意所向者合。每問皆然,則可以見曄迎合之情矣。」[3]

王夫之:「迨於子桓之世,賈詡、辛毗、劉曄、孫資皆坐照千里之外,而持之也定。」

何焯:「為帷幄之臣,本之以忠信,持之以慎密,則無敗矣。若窺伺機詐,未有令終者也。」

毛澤東:「劉曄曾經長期跟隨在曹操身邊,出過不少奇計,後又輔佐曹丕和曹叡,是曹魏的三朝元老。」

20世紀50年代後期,毛澤東曾先後向幹部推薦讀《三國志》的四篇傳記,即《張魯傳》、《呂蒙傳》、《郭嘉傳》、《劉曄傳》。毛澤東熟讀《劉曄傳》以及裴松之的注,並作了如下批語:「此傳可一閱。放長線釣大魚,出自劉曄。」劉曄的足智多謀和善於應變給毛澤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得到了毛澤東的高度讚揚。1966年3月,毛澤東在杭州的一次小型會議上談論曹操缺點的同時,也讚揚了劉曄。[4]

家族成員

父:劉普

母:修

兄:劉渙

子:劉寓劉陶(字季冶,善論縱橫,高才而薄行,官至平原太守)

史料記載

三國志·卷十四·魏書十四·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

藝術形象

文學形象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劉曄生平與正史相差不大,經郭嘉推薦,為曹操效力。官渡之戰時提出用發石車,擊退了袁紹軍來自營樓的攻擊。曹氏三代元老,獻過許多妙計。官拜魏太中大夫。

影視形象

1994年《三國演義》:由馬玉森肖魯魏憲分別出演劉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