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千佛寺 - 江西庐山境内寺院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千佛寺 - 江西庐山境内寺院

中文名;千佛寺

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

地理位置;江西省庐山市

千佛寺,在将军河东上的金竹坪中。金竹坪背枕九奇峰,面对铁船峰,地势平敞开阔,繁松茂竹,奇花异卉,遍布其间,景色幽绝。明清以来大凡游观过的文人都对这里的风景赞不绝口。明代礼部侍郎蔡毅中在他的诗中描述道:"细细炉烟飞,冉冉山云霁。万竹动秋声,金花满幽砌,散步出林皋,草莽生屏翳。山僧莫漫除,恐有草中葱。"在"峰峦四周如莲花蕊"似的庐山之顶可谓首屈一指,是不可多得的理想隐居安禅之地,古人有"此居其中最为深稳"之说。因之故,千佛寺又名九奇寺。当年明僧仁敬寻至此地,"见其宽衍",叹为观止,自语道:"此五百人安居处也。"由是,他"诛茅缚庐吊影"以居,开千佛寺初基和于此建寺之先河。

序言介绍

建塔造像,起源于佛教。它包括两门艺术,一是建筑,一是雕塑。庐山作为发达的佛教中心,在这方面表现得异常突出。就拿造像来说,庐山各寺院都拥有数量可观、品位很高、门类繁多的佛像。在东林寺的弥陀殿、无量殿和神运殿里都设置着许多大小佛像,仅罗汉阁中就立着五百尊奇丽珍稀的铁罗汉像;在天池寺、明代皇帝御赐的金佛像计有大佛三尊,中佛十二尊,熠熠生辉,为寺增色;黄龙寺的金毗卢像则"精巧奇丽",绝妙精伦。至于千佛寺更是以佛像众多奇巧而名闻遐迩。其"南廊之楹"供有四面观音像,安藏堂有渗金佛像,正殿"铜佛座旁列",总计达千余尊,蔚为大观,寺因此而得名。这些佛像与遍置庐山其他各寺院的金银铜铁泥各类佛像一起构成了庐山雕塑艺术宝库中的精华部分,极大丰富和提高了庐山雕塑的数量和质量。

仁敬简介

仁敬,号恭干,别号幻识。俗姓吴,襄阳(今湖北襄阳)人。"生而不群"。少即有出家之志,赴伏牛山福田寺参礼高庵和尚,披剃受戒,听讲经论,"穷性相宗旨,日夜无怠",禅学精进,深得高庵喜爱。不久即推荐他到京师拜谒当时海内学者归附的高僧名释依从学法,"尽得其奥义大章"。随即幽栖十余年,发愤参悟西来旨义,"大有契悟",曾欢然乐道:"此甘耳也。道在心证,奚事空言哉!"之后携一身佛学云游四方,增广见闻,求印证道。过金陵,拜晤"最为一时推重"的高僧守心禅师。守心见之大奇,乃恳请他一起闭关坐禅,相与切磋。仁敬以禅义深奥无穷,欲觅山终隐,尽穷玄解而加以拒绝。

庐山幽居

明神宗万历七年(1579年),仁敬登庐山,寻居于金竹坪,心下喜爱,发誓要以身命布施于此,以结十方衲子。其时,金竹坪荒僻无人,但他坚忍苦行,辟地开荒,"饭蔬饮水","绝迹屏居"三载,怡然自得,无意人世。他的宏愿苦行得到僧俗的普遍钦敬。万历八年(1580年)高僧达观真可大师专程到金竹坪游访,"觅而异之",由衷感叹:"公安能心寂寞如此,此其所操进当不可量。"因此停憩下来,盘桓月余,与之切磋佛学,结成了莫逆之交。

仁敬在庐山幽居三年,潜心于贤首宗宗义的研究和传承,为贤首宗在庐山建立根基,绵延相续,宗风振起作出了贡献,成为名符其实的贤首宗第二十六代嫡系传人。

贤首宗

贤首宗,中国佛教之一宗。因实际创始人法藏被武则天赐号"贤首",故名。又因以《华严经》为主要经典,亦名华严宗。该宗早期创始人有陈隋间的杜顺和智正,杜顺被追认为初祖。在判教上,分五教十宗,以《华严经》为最高教典,自称"一乘圆教","圆明具德宗"或别教一乘。在思想上,把"一真法界(即真如佛性)"视为世界一切现象之本源,用法界缘起说明现象间的关系,其中包括四法界说、六相圆融说、十玄缘起说等。唐德宗时四祖澄观受封"清凉国师",宪宗时任全国"僧统",发挥贤首教义。其弟子宗密进一步调和佛教内部各派和儒道各家思想,使该宗形成庞杂的体系。武宗灭佛后,一蹶不振。该宗在隋唐之际传入朝鲜和日本,开创了海东华严宗和日本华严宗,影响极大。

仁敬身后,其徒智联和再传弟子们继续以千佛寺为基地,致力于阐化张扬贤首宗,使该宗在庐山的声势和影响进一步扩大。据记载,仁敬有高足弟子9人,其后繁衍壮大,"孙五辈若慧元等200余人,多守山居,亦有分化一方者",势力颇为雄厚。

万历十年(1582年),黄梅五祖寺邀请仁敬下山开演《法华经》,他尊黄梅为禅宗第五祖弘忍法师的生长地而慨然应允,下山赴法华期。三年后,又赴兴国大参吴国伦期。已而与南昌少宰邓以赞互相倡导,大力开讲《法华经》,"功未及半,即示微恙而迁化",是时为万历十九年(1591年),世寿五十一。

仁敬去世后,他在庐山的弟子智联闻耗赶往南昌奔丧,吊唁遗灵,哀痛旬日。"几不欲生"。不久,智联奉仁敬灵骨还千佛寺,葬于寺后,并精雕仁敬法像立于寺内作为永久纪念,彰其功德。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仁敬在山门徒为其建(上宀下卒)诸波(即佛塔),请名僧憨山德清撰写塔铭。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众门徒又捐资重修塔院,并请憨山大师法门弟子撰写塔铭,表达对仁敬大师的无限景仰和追思。该塔院占地面积二百二十八平方米,以塔为主体,周围建有雕花石坊、花饰栏杆、碑亭和坚固围墙,拜庭宽敞,雕刻精美,是一组风格独特、紧凑严密的佛教建筑,保存较完好,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为全省所罕见。1959年列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革"中遭破坏。1981年以来,渐次修复,还其原貌。现塔院掩映于万杉丛中,显得格外静谧肃穆,成为庐山重要风景点之一。

仁敬修寺

仁敬生前,无论是在山上,还是在山下,都很关心千佛寺的建设,为寺之发展倾注了很大心血,"凡有创建多赖其力"。当他去世时,门徒还为"山中丛林俱未就绪",他就弃去而哀惋不已。所幸的是,跟随仁敬来山开基的智联"待公最久",深解其愿,继承他遗志和宏愿,"任负舂执役之劳",增房添屋,终于把千佛寺变成了一座"聚僧垂万指"的巨刹。一僧十指,万指即一千僧,寺之势力可谓雄厚。当时,千佛寺殿堂阁亭齐备严整,富丽堂皇。大雄宝殿"巨丽甲山南北";藏经阁内北板经籍方册整严,"供具甚丽",少参曹学铨题有"深竹经声"匾额;楚天阁可极目千里,望长江如练,"登临之美不可状"。凡此种种,备极庄严,寺因之名声大噪。僧俗闻风而附,或礼佛拜祖,或游历观瞻,留下了许多写景抒怀之作。其中明释今观这样写道:"情与庐山冥,幽思无动定。适尔前峰游,渺然绝意境。洞壑寂无声,松杉微有径。疏篱绿槿齐,密竹朱门映。古殿拂长松,虚堂闲落景。山川理本奇,缘会趣自永。久坐发微吟,明月粲东岭。"诗中对为奇异松杉和茂密修竹所蒙盖的千佛寺景至为动情。据史载,千佛寺里老杉修篁交荫,古松短小盘屈,苍竹穿枝拨翠,"异于常植",甚为奇特,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为此,寺僧专建护松亭立于大雄宝殿侧,供游人坐观"蟠顶如盖"的苍松。

寺庙影响

与此同时,千佛寺的大名也传入了明朝宫廷里,受到了一向崇佛的慈圣皇太后的垂青。她专门遣使致香,送渗金佛像奉藏寺中,以为安抚。不久又恩赐紫袍给智联,大彰其高古禅风。明神宗受太后影响,对寺亦有好感,尝下旨指定刘太监筑室于此,颐养天年。在静室之后,有泉名活泼。泉水极甘冽,是当年寺僧用"竹笕引溪数里外以供香积"之用的。泉上围有石栏,覆以竹亭,可闲适观景。

千佛寺自仁敬开基以来,一度成为庐山为数不多的兴盛寺宇之一,对日趋衰微的庐山佛教有所复兴起了一定的刺激作用。但入清以后,千佛寺江河日下,殿荒塔塌,残破不堪。光绪​初年,竟易僧为道。道人尉自明将寺改建成为玄妙观,变得面目全非。当时,观前有菜园和牛奶棚,后有残碑断塔,极其零乱和凋敝。虽后经尉自明之徒江纯静"渐廓之",仍规模不大,有悖尉自明真人墓上横批"宗风丕振"之旨。该墓外表石结构,墓头饰有花纹,碑上刻有对联:"灵台明了了,妙道入玄玄。"是庐山现存完好的古墓之一。

恭干禅师塔院牯岭西南8里的金竹坪,建于明代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 明万历七年(1579),恭干法师在庐山金竹坪建千佛寺传灯弘教,39年后,恭干圆寂痊葬于此。墓塔高3.5米,3级,石结构。基座为仰覆莲承托圆形6角石鼓。鼓石上有仰覆莲承托六角石柏。柱六面刻有"皇图永固,帝道遐昌,法轮常转,佛国增佛,阿弥陀佛"等禅语。柱上有石檐,檐上有葫芦形宝顶。此塔集经幢与喇嘛塔的特点于一体,颇为少见,是庐山现存最大的一座僧塔。墓塔周围有石栏形成塔院,占地228平方米。院内有多处石碑。

《庐山志.续志》记载,恭干禅师在万历七年创建九齐寺,后九齐寺香火日盛。恭干禅师死后其弟子为他兴建了墓塔。禅师塔分为三级,由八块花岗岩组成,高3.5米,基座直径1.3米。基座上有六角形石墩,墩上用仰覆莲承托圆鼓石,石上刻有"圆寂禅和尚鼎塔"等字。塔前有祭坪,左右两侧分别立有石碑,字迹已经模糊不清。而祭坪四周的护栏保存较为完好。[1]

庐山文物管理局李革民:"一是从规模上比较大,第二个它的制作方法完全是明代的制作方法,象我们明朝通常用的缠枝牡丹、丹凤朝阳、喜鹊报春这一系列的图案都有,而且采取的都是这种比较深的透雕。"

恭干禅师塔实为衣钵塔,存放的是恭干禅师的法器,在塔的左侧一船形石头上还立有船塔,恭干禅师的骨灰就存放在船塔下。据了解,恭干禅师塔曾多次出现坍塌,1986年经全面维修后,文物管理部门一直定期对它进行维护。

祭合左前方有天然卧石,上书"卧碑"二字。卧碑上方有巨石为船,船头有一座三级六面石塔,古朴优美,人称船塔。船头翘仰,似欲腾空飞去。

相关视频

千佛寺古建筑群

参考资料

  1. 庐山千佛寺 [七律] , 诗词吾爱网 2018年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