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南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南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课堂)原图链接来自 南宁师范大学 的图片

南宁师范大学文学院1994年开始与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联合招收和培养文艺学学科硕士研究生,1998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核批准,获得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开始独立招收和培养硕士研究生。此后,民俗学(广西高校重点学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汉语言文字学等学科相继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得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同年开始招收、培养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1982年以来,本院共为区内外培养输送了上万名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和其它战线的建设人才,本科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自国家公布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以来,本院毕业生就业率均居广西各高校同类专业前列。截至2014年7月,共有460多名硕士研究生(含留学研究生)毕业,历届毕业研究生中有34人分别考取了南京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1]、华东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国内名校的博士研究生,研究生培养质量优良,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本院设有图书资料室、报刊阅览室和中文电子阅览室,纸质藏书42395册,常年订阅报刊172种,供学术查询计算机33台。

办学特色

文学院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以教学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改革[2]为动力,以科研促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着力打造中文品牌。在建设发展中,形成了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并积淀为“厚德、絜行、传薪、探赜”的院训,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功能,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一)开发特色课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院依托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以硕士研究生导师的学术专攻方向为基础,将导师的科研课题和学术成果应用于本科和研究生教学,向学生开设出覆盖本专业不同学科的选修课,形成了一系列学科交叉、富有个性特色的课程,为学生的学习研究构建了一个充满生机的学术生态网。

(二)开拓科研领域,形成学术品牌。本院教师发扬科研自主精神,在学术探索上取得了系列成果。自开办本科专业以来,主持完成及在研各类科研项目达10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项、全国高校古籍整理项目5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6项、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4项,广西教育科学规划项目3项,新世纪广西教育教学改革工程A类课题1项。已出版学术著作、专业教材200余种,在文学评论、学术月刊、文艺研究、诗刊、文学遗产、方言、古汉语研究、语文研究、外国文学评论、文艺理论与批评等重要期刊及其他各类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00余篇。科研成果屡屡获奖,2002至2006年连续三届获得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10至2014年又连续三届获得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国散曲、方言语法、西方文学与文化沟通、少数民族民间信仰、中国现当代诗歌、广西地方文献、语文教育中的德育目标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大批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在国内高校相应的学科领域中具有一定的研究特色和知名度。其中中国现当代诗歌研究特色显著,在广西高校同类研究中居于领先地位,华文文学研究所已成为华南地区诗歌研究的重镇。

(三)立足民族地区,服务地方文化建设。本院民俗学学科为广西高校重点建设学科,在30多年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广西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研究、南方习俗与现代化研究、民俗学与文化产业开发研究等三个比较稳定且颇具影响的研究方向,研究成果对广西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扬具有推动作用。该学科汇聚有校内外的一批专家学者,进入新世纪以来,承担和完成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10多项,出版专著18部,发表学术论文84篇,曾获广西“铜鼓奖”4项,其他省部级奖5项。黄桂秋研究员系本学科广西民族民间文化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广西壮族文化研究专家,其“壮族么文化研究”成果填补了壮族宗教专题研究的空白。本学科成员还参与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广西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总体规划》等政府文件的起草工作。

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历史大潮中,文学院师生正积极抓住机遇,勇于迎接挑战,风雨同舟,再创新的辉煌。

视频

南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相关视频

南宁师范大学文学院17汉本一班“青春告白祖国”主题班会
南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萤火虫”调研组日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