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博山菜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博山菜 博山菜即属北方菜式的范畴,又不失鲁菜特色,既有地方性的特色,又有鲁菜的文化内涵,尤其在山东的淄博深受大众喜爱。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博山菜  出 处 《简明中国烹饪辞典·全羊席》
始   于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   菜系  鲁菜

简介

  •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随着博山炉、窑、炭三大行业的兴盛,已有“珍珠玛瑙翡翠琥珀琉璃街”的昌盛景象,商业饮食亦是“车马辐辏,万商云集”的空前繁荣。在这种情况下,博山四四席应运而生。
  • 当时,燕翅席、海参席、鱿鱼席已在全国流行,特别是档次较高的全羊席,在北方非常盛行。《简明中国烹饪辞典·全羊席》就有:“此菜历史悠久,曾长期在山东流传,主要用来宴请或祭祀。全羊席上菜次序和菜品内容与‘满汉全席’相似,以四人‘八仙桌’为格局,四四编制,凉热咸甜,诸色点心,十分丰富……”在这里面就有:每位四平盘、四整鲜、四蜜堆、四素碟、四荤盘、八大碗、四烧饼、四小菜、四泡菜等。

博山特色菜

博山炸肉、八宝饭、琉璃地瓜、豆腐箱子、酸辣肉皮汤、爆炒肉片、炸春卷博山酥锅、博山香肠、博山烩菜、博山丸子等。

博山四四席

其产生,究其源渊,很有可能是从“燕翅席”、“全羊席”的上菜程序上演变而来的。它的形成,有资料可查的应首推博山“聚乐村”。据《博山区志·人物》记载:“……王广镛,博山人,是一位颇有名望的厨师,1919年夏,他与栾玉琢合作在博山创办聚乐村饭店。栾玉琢任经理,精通北京公馆菜的制作工艺;王广镛任副经理兼红白两案,通晓济南饭馆菜的烹制方法,两人珠联璧合,在长期的烹饪实践中,创造出一大批具有博山特色的饭菜品种和受人欢迎的筵席格局……四四席(四冷盘、四行件、四大件、四饭菜)的格局,自他们首创以来,历经70余年仍为广大群众所采用。”《颜山广记》也有介绍:“博山过去盛行三台席,即六碟、六小碗、三大件,‘聚乐村’在此基础上,改进为四四席,即四盘、四碗、四行件、四大件、四花和两道点心。”

讲究

  • 制汤及其应用讲究
  • 鲁菜精于制汤以济南菜为代表,王广镛通晓济南饭馆菜的烹制方法。博山四四席菜式里面汤菜较多,对制汤比较重视,用料相当讲究。汤,又有清汤、高汤、奶汤、素高汤之分,不同菜使用不同的汤,不同的汤有不同的制作工艺。如:“清汤燕菜”必须用高级清汤制做,高级清汤的原料必须是新鲜的猪肘子、老母鸡、肥鸭等,用慢火烧至酥烂,然后将原料取出,再用“红俏”、“白俏”分别清出渣滓后才能使用。“红俏”是用鸡腿肉剁成茸泥,“白俏”则将鸡脯肉剁成茸泥后必须用清水氵解开成茸汁时才能使用。高汤的制做较清汤要简单一些。制做奶汤时间要长且用中火一直保持沸滚,待汤煨至呈乳白色稠浓时,用洁纱布将汤过滤后方能使用;素高汤则是用黄豆芽加调料煮制而成。
  • 内容与程序讲究
  • 博山四四席无论是从筵席的内容或者是上菜程序都比较讲究,特别是筵席上大件前的每一道程序,都配有相应的“喝头”。所谓“喝头”,实为饮品。如上四手碟或四干果时饮品为茶水,之后上四点心,饮品随之改为杏仁茶;一边吃一边喝,这是酒前垫垫肚子,以免空腹喝酒;上四鲜果时饮品就要用红酒来代替了,这是垫底酒,预示着酒席即将开始,这种喝法点到而已,很快便结束。这时的侍台服务员立刻撤台,迅速整理台面卫生(但四手碟或四干果仍保留在台面上,随后上的四平盘也一样不能撤台,直至宴会结束),重新布台,换上新餐具,然后上四平盘,斟上白酒,筵席这才算正式开始了。
  • 平盘上后,便是头菜,所谓头菜也叫第一大件,第一大件便是这桌宴席的菜式名称,头菜是鱼翅,即为“鱼翅席”,头菜上海参即为“海参席”。跟着第一大件之后的第二道菜,是第一行件,上菜程序是这样,一大件之后总跟着一行件。第一大菜之后便是第一热菜,大菜的价格要占筵席价格总额的50%,第一大菜价价格要占大菜价格总额的50%,热菜价格要占筵席价格总额的30%,第一热菜的价格要占热菜价格总额的50%。博山四四席的排菜也是如此,也就是说,把筵席中贵重的菜品放到前面上,价低及清淡一些的菜品放到宴席的后面,这样也是符合饮食习惯的。
  • 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对筵席的上菜方法曾作过精辟的归纳总结:“上菜之法咸者宜先,淡者宜后,浓者宜先,薄者宜后,无汤者宜先,有汤者宜后。”以此法结合今天的筵席布局来看,博山四四席是符合历史传统习惯的。
  • 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还说:“度食客饱则脾困矣,须用辛辣振动之;虑客酒多则胃疲矣,须用酸甘以提醒之。”如今,博山地方筵席传统习惯还是把鱼、甜品、时蔬等清淡菜品排在了筵席的后边上,且有“砸鱼汤”的风俗习惯。“砸鱼汤”是博山区域的一大特色,一是体现了一鱼两吃的效果;二是鱼汤本身确实有解酒醒脑之功效,酸甜香辣适口,还能开胃刺激食欲。
  • 礼节与忌讳讲究
  • 古人曰:“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有着根深蒂固的陈规陋俗,博山四四席同样也摆脱不了一些传统观念的束缚。
  • 前面所提到的《简明中国烹饪辞典》里说:“以四人‘八仙桌’为格局,四四编制……”这里面所说的“八仙桌”只坐四人,看来是小方桌了,坐八人的大方桌才能称得上“八仙桌”。
  • 博山四四席正宴的传统坐法是,八仙桌坐八人,坐七人者称为敞口席,此宴适宜于结婚喜宴的官客席(当地称油客席)以备劝酒者搭坐此空位,若坐九人者,俗称挂角席,属于平常普通筵席,也就不那么讲究了。
  • 筵席座次上按长、幼、尊、卑而论,一般家宴长者为上,正式场合上,居官者为尊。据说明太祖就曾下令:居官之人除非在宗族及至亲的家庭便宴上,可按长、幼之礼分座次饮酒外,在正式筵席上必须按尊、卑之礼。居官之人,在亲戚宗族中即使辈分较低,年龄较轻,也要坐在上辈、长者的上席上。上席是以正门或落台之地为准,正对面为上,上席二人左为尊,酒席上都要按座次行酒。
  • 黑瓜子、白瓜子、块糖、烟卷各一碟为四手碟,适宜于民间宴席或在酒家包桌自办的筵席上用,一般由主办者自备,酒家只提供盛器。
  • 酒家准备是从四干果开始,然后上四点心。四点心忌讳上麻花,谐音有“麻烦”之嫌;上四鲜果时,忌讳上梨,梨和“离”同音。筵席上整鸡、鸭、鱼时,有“鸡不献头、鸭不献尾、鱼不献脊”之说;倒茶斟酒要“茶要浅,酒要满”,喝酒碰杯同干时,酒杯必须喝净,有“滴酒罚三杯”的讲究。另外还有一些讲究,如划拳免说五数、猜指攥拳顶无名指、迟到者要罚酒等至今仍在流行。至于罚酒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据《韩诗外传》记载,春秋五霸之一,齐国的齐桓公在宴请群臣时,就规定了“后者罚饮一经程”。
  • 菜式寓意讲究博山四四席的菜式,也按北方的“一冷二热三汤”的程序上菜,除非像鱼翅席或海参席等已定菜式的筵席,头菜必须和菜式相符外,其他的一些大件,如通天海参、八宝布袋鸡、豆腐箱、四喜丸子、锅烧肘子、糖醋鲤鱼等,或者是行件,如炸排骨、熘肝尖、爆炒腰花、全家福、八宝饭、晾糕等,都可根据不同的筵席内容和不同的价位标准随时变换,且变换的菜品名堂、寓意要和筵席的内容相适宜。
  • 如结婚喜宴,一般都有八宝饭这道甜品,因其有红枣、花生、桂圆、莲籽等原料,取其谐音,有“早生贵子”这一吉祥寓意。
  • 若老人寿宴,可上一道四喜丸子,有“福、禄、寿、喜”之意;乔迁宴常安排一道晾糕,寓其新居宽敞“梁高”,有步步登高之意;一般的家宴可上道寓意阖家幸福美满的“全家福”。另外送行、接风至今还盛行“出门饺子,还家面”的传统习惯。
  • 四喜丸子这道菜,还有一种说法是和宋洪迈《容斋随笔》所载的《四喜诗》相联系,即:“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因此诗明朝年间曾被编入通俗塾书中,故民间广为传诵。
  • 菜品盛器讲究
  • 古语中:“美食不如美器”这种说法虽有喧宾夺主之嫌,但也说明一个问题,即盛器在筵席整体效果上的重要性。
  • 博山四四席中的盛器比较讲究,盛器不仅仅体现在宴席的整体效果上,而且还是区分大件或行件的重要标志之一。一般10寸汤盘和10寸以上的(包括10寸)平盘装菜为大件;8寸平盘一般只盛凉菜;8寸汤盘就是行件。端菜上桌,懂行的人不看菜,只看“窑货”就知道这是大件或是行件,这也是博山四四席的地方特色之一。

参考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