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占守级海防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占守级海防舰日语:占守型海防艦/しむしゅがたかいぼうかん Shimushu gata kaibōkan ?)是大日本帝国海军于太平洋战争爆发前设计建造的一级海防舰,共四艘,以当时日本领土中的四座岛屿命名。占守级是日本海军第一种专门建造的海防舰,与其后继型择捉级、御藏级、鹈来级、日振级并称为“甲型海防舰”[1]。该级是丸三计划的产物,其设计初衷是保障鄂霍次克海及北冰洋等苏联沿海海域的渔业安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则经常执行扫雷、警戒和护航等任务。四艘占守级中除了石垣号被潜艇击沉外,其余三艘均幸存至战争结束。首制舰占守号作为战争赔偿移交苏联,国后号和八丈号则在日本拆解。

设计历史

甲午战争日俄战争胜利后的日本海军舰队长期存在畸形的发展观。由于迷信“舰队决战”,片面强调扩容主力舰只,介于主战舰艇和辅助舰艇间的护航舰艇发展缺乏足够的重视。从1898年设立海防舰这一舰种以来,近海巡逻、船队护航等海防任务都由老化过时的军舰、或是俘获的外国军舰担任(例如中华民国海军的两艘宁海级轻巡洋舰在被日军俘获后即改名为海防舰五百岛、八十岛号继续服役[2])。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为运输船队提供护航的海防舰大多已经严重老朽,其中保护北方海域渔业的两艘海防舰见岛号和冲岛号甚至已为日本海军服役达30年之久。

1930年签署的《伦敦海军条约》对美、英、日三国新建驱逐舰的单舰吨位进行了限制,日本被迫放缓1,700吨级特型驱逐舰的增建进度。另一方面,伦敦条约同时规定,排水量在600吨至1,200吨间、主炮数量不超过4门且口径在155毫米以下、无鱼雷发射装置、航速低于20节的水面军舰不在限制之列。日本海军决定利用这一条约的漏洞,建造1,200吨的专用海防舰,用来替代驱逐舰的部分作战任务。1931年和1933年,日本海军曾先后在两次补充计划(丸一计划和丸二计划)中提出增添海防舰的建造计划,但由于预算紧张迟迟无法实现。1937年,四艘海防舰终于在第三次补充计划(丸三计划)中批准开工,但排水量从会计科目上报称的每艘1,200吨缩减为860吨,克扣下来的预算被摊入当时造价水涨船高的两艘大和级战列舰。鉴于当时海军舰政本部正忙于设计丸三计划中的主力作战舰艇,海防舰的设计由三菱重工长崎造船厂新设立的舰船设计部在舰政本部的指导下进行,代号E15。这也是日本民间企业首度承担军舰设计工作。

作为三菱重工的倾力之作,占守级顺利达到了日本海军的性能要求,其成本也相对低廉:占守级的单艘预算和平均每吨成本分别相当于阳炎级驱逐舰的33%和55%。然而由于三菱的设计过于复杂精密,导致生产极为费时:仅预计建造工时就达到了90,000小时,而实际工时更长达102,500小时。作为对比,阳炎级驱逐舰的排水量是占守级的2.5倍,其建造工时却只比后者多出20%。从动工到完成,平均一艘占守级需耗费一年零七个月的时间。如此费时费力的军舰,显然与功能简单、便于生产的思路背道而驰。

设计概观

占守级海防舰全长78米,舰宽9.1米,吃水3.05米,基准排水量860吨,常备排水量1,020吨,编制147人。为应对北太平洋的恶劣海况,占守级采用了现代舰船上极为罕见的内倾式船体,横截面在水线处最宽、向上逐渐收窄以降低重心、提升复原性。水线附近的钢板经过加厚以承受海面结冰时的挤压。舰体轮廓为带双曲飞剪型舰首的高干舷长艏楼船型,上层建筑从艏楼贯穿至舰尾,确保舰员在上层甲板冲刷结冰的情况下通行无阻。占守级采用了带曲面的三层封闭式舰桥,从下往上依次为通信室、海图室和电探室、以及罗经舰桥。罗经舰桥向外突出,舰桥顶部设一具基线长3米的测距仪。舰内暖气、蒸汽射流除冰器等御寒设备一应俱全,但因过分偏重北方海域,占守级在南方热带海域服役时的居住性十分恶劣。为此,后继的甲型海防舰对其原始设计进行了各种改良,耗费了大量时间。

视频

占守级海防舰 相关视频

如何建造海军舰艇?大开眼界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