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卡利亚里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卡利亚里(Cagliari)是意大利城市与港口,撒丁区首府。在撒丁岛南部卡利亚里湾的北端、两个盐湖之间。人口23.2万(1982年)。为前迦太基人所建。机械、化学、炼铝、造船、食品、水泥、陶瓷和制盐为主要工业部门。有采矿业。撒丁岛主要港口,主要输出铅、锌等矿物和海盐。有中世纪教堂建筑艺术与迦太基人墓地等古代遗迹。有大学(建于1606年)与考古博物馆。重要海、空军基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城市的四分之三被毁,后重建。另有同名意甲俱乐部,服饰等以此为名。

2019年12月26日,位列2019年全球城市500强榜单第459名。[1]

概况

卡利亚里作为撒丁岛的首府,这座城市曾经分别为腓尼基人、迦太基人、罗马人所占领,而对于腓尼基城市Nora(音译:诺拉)的大规模的破坏便是由位于其西南的卡利亚里造成的。一座2世纪的圆形剧场从罗马时代保留了下来,它是由石头建成的。在CittadelladeiMusei(音译:斯塔黛拉博物馆区),原皇家兵工厂,发现了这座城市的早期历史。它拥有几座博物馆,包括MuseoNazionaleArcheologico(音译:纳兹尼娜罗阿科洛奥吉欧博物馆)。

Nuraghic(音译:奴拉夫科)元素在其中是最有趣的,尤其是铜塑献祭小雕像。仍然是在CittadelladeiMusei(音译:斯塔黛拉博物馆区),还有Pinacoteca(音译:毗纳寇忒喀),一座艺术画廊。卡利亚里古老的核心有着明显的北非特征。在上Castello(音译:卡斯特罗)区,先是罗马人,后是比萨人在此建筑工事。PiazzaCostituzione(音译:宪法广场)的BastioneSanRemy(音译:贝斯泰能圣拉米)为这座城市与其周边提供了美丽的景色。这座大教堂是20世纪重修的罗马式建筑。在入口的侧翼,是两座12世纪的讲道坛,那原是为了比萨大教堂而准备的。

紧挨着它的,是PisantowerTorreSanPancrazio(音译:比萨塔风格的圣潘克拉泽欧塔)(14世纪).从Viadell’Università(音译:维戴尔大学)部分破损的Torredell’Elefante(音译:黛二埃勒菲尔梯塔)到位于Marina(音译:马尼拉)区的港口,该港口是于16至17世纪从这座古老的城镇中伸展开去的。在PiazzaSanCosimo(音译:圣康西默广场),建于公元6世纪的SanSaturnino(音译:圣塞特尼诺)教堂是拜占庭占领时期留下的珍贵作品。[2]

历史

古代卡利亚里是腓尼基在萨丁尼亚的贸易网络中一个殖民地,其余包括苏施斯、罗拿和泰罗斯,而这些殖民地都是泰尔在前7世纪所建立。卡利亚里之后首先改由迦太基统治,之后在前238年当罗马人打败迦太基人时则再转由罗马统治。

卡利亚里全景随着卡利亚里依次被汪达尔人及拜占庭帝国统治之后,成为了一个独立王国的首都,由国王"giudice"或"judike"(绝对审判者)统治。虽然如此,有迹象显示这段独立的时期里,卡利亚里正因太容易被海上摩尔人海盗的攻击而逐渐被遗弃。当时应该有很多人离开卡利亚里并于邻近卡利亚里西部的沼泽地建立一个新城镇,而该镇也远离海洋。

卡拿列斯王国包括简皮丹奴平原的一大片地区、素切斯地区及奥格利亚斯切华(Ogliastra)山区的矿物资源。除了卡拿列斯王国之外,萨丁尼亚还有其余3个独立自主的"王国"(萨丁尼亚语giudicati):西北的托雷斯王国,东北的加卢亚王国,及最著名和存在年期最长的阿波利亚王国,以奥斯他奴(萨丁尼亚语Aristanis)为首都。

在11世纪圴时候,比萨共和国之前已夺取了撒丁岛东南的Sulcis地区,征服了卡拿列斯王国(Kingdom of Karalis)并重建了卡利亚里镇。比萨是意大利四个"航海共和国"之一,并在中世纪为控制地中海及其商业航线而互相开战。其余三个"航海共和国"为短命的阿马尔菲、热那亚和威尼斯。比萨和热那亚对萨丁尼亚有极大兴趣,因为对控制意大利与北非之间的商业航线方面,萨丁尼亚在战略上是一个完美的重要基地。

有一些比萨人兴建的要塞仍然围绕着现今的卡斯特利奥地区(萨丁尼亚语:Casteddu 'e susu),最著名的就是两座残留下来的白色石灰石塔楼(原本该地有三座塔楼守卫地区的三个出入口)。卡斯特利奥与马利拿(包括港口),史谭比斯及范拿诺华地区合并就构成了卡利亚里。马利拿和史谭比斯都有城墙守卫,然而只有多由农夫居住的范拿诺华地区没有城墙守卫。

在14世纪阿拉贡王国在一场战役之中打败了比萨之后征服了卡利亚里并计划征服整个萨丁岛。当萨丁岛终于完全被阿拉贡征服之后,卡利亚里(当加泰罗尼亚人统治的时候称为Càller)成为了萨丁岛傀儡王国的行政首都,并之后受西班牙帝国统治。很多人认为西班牙统治的时期是卡利亚里和萨丁岛衰微的时间。

在18世纪,在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短暂的统治之后,在1720年卡利亚里和萨丁岛受到了萨伏依王朝的统治。成为萨丁岛的统治者之后,萨伏依王室获得了萨丁尼亚国王的称号。萨丁尼亚王国合并了萨伏依、尼斯(现在为法国边境城市)、皮埃蒙特及利古里亚。虽然名字称为萨丁尼亚王国,但其首都却在意大利本土的都灵,是萨伏依王室的发祥地。

王国的议会都位于都灵,而其议员主要都是来自皮埃蒙特或其它意大利本土的贵族。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之后,法国尝试征服卡利亚里,因为卡利亚里在地中海上占有一个重要的战略地位。一支法国军队于波艾图海滩(Poetto beach)登陆并向卡利亚里方向推进,但被欲防御自己对抗法国革命军的萨丁岛军队打败。卡利亚里的人希望他们保卫卡利亚里的表现能从萨伏依王室中得到一些补偿: 例如卡利亚里的贵族们请求成为王国议会里面萨丁岛的代表。当萨伏依王室拒绝对萨丁岛人作出任何补偿时,卡利亚里的居民反对萨伏依王室并逐出所有王国代表及由皮埃蒙特来的人。现时卡利亚里每年4月的最后一个周末都会庆祝这次暴动,称为"Die de sa Sardigna"(萨丁尼亚日)。但是当时萨丁岛短时间自治之后,很快就被萨伏依王室重新控制。

由1870年开始,意大利统一之后,卡利亚里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快速发展。在18世纪末市长鄂图尼·巴卡域达在任的时期,很多杰出的建筑物建成。这些建筑物有很多包含了新艺术运动的影响,混合了传统的萨丁尼亚花卉装饰的风格: 例如邻近港口白色大理石建成的市政厅。市长鄂图尼·巴卡域达亦于20世纪初暴力镇压了一场工人暴动而闻名。

在二次大战时,卡利亚里在1943年2月受到盟军猛烈轰炸。为了逃避轰炸及受轰炸摧毁的卡利亚里的穷困景象,很多人离开卡利亚里往其它国家或农村,往往要与亲属及朋友共住于一些挤逼的房屋里。这次逃离也称为sfollamento(离弃)。

当1943年9月意大利政府与盟军停战的时候,德军夺取了卡利亚里和撒丁岛,但由于需要军力稳固意大利本土的据点,所以德军很快就和平撤退。接着美军就夺取了卡利亚里。由于它在地中海的位置,卡利亚里在战时的占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很多接近卡利亚里的机场(艾马斯、莫沙华图、迪斯摩曼纽机场,现时为北约空军基地)的飞机可以飞到北非或意大利本土及西西里。战后,卡利亚里的人口急剧上升,新住宅区内兴建了大量的住宅大厦,但往往消遣区则设计差劣。[3]

教育

卡利亚里大学创建于1606年,和西班牙古老的大学Salamanca、Valladolid与Lerida齐名。最初,卡利亚里大学下属有法学拉丁语艺术、希腊语与希伯莱文学、文科、医学、外科、哲学及科学。18世纪,在萨优依王族统治撒丁岛的时候,随着学院的逐步扩大,大学的地位得以强调,由皮埃蒙特人SaverioBelgranodiFamolasco工程师设计的新的大学建筑在18世纪末完成。

从19世纪到20世纪,为了在国际领域中取得好成绩,大学非常重视学术研究活动,尤其是在医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考古学的领域。20世纪,大学的建筑物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严重损毁,现今它的重建已接近最后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为建一所有住宅区的英国式大学,设计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计划。如今,梦想变成了现实。新校园位于Monserrato市的郊区,面积为73公顷。学校现拥有科学的设施、具有代表性的科系、一所大学中心医院及其他医院。

专业:法律,教育,语言,社科类,财经,建筑,医学,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管理,生物,旅游,新闻传播,海洋生物工程技术、食品与环境毒理学。[4]

景观

圣宾格斯塔及大象塔,两座守卫卡利亚里的白色石灰石塔。

卡利亚里大教堂,一座中世纪比萨式的教堂,於1930年重建。

卡利亚里罗马式圆形露天剧场遗址

卡利亚里旧城,又名Castello(城堡),建于山上,向下望能欣赏卡利亚里湾(天使湾)的景色。[5]

旅游文化

公路四通八达,在公车上以及公车站均不售票,乘客只能去附近的BAR酒吧里买票,票价也有时间限制, 在BOLOGNA,MILAN米兰等大城市,每张车票的有效期大约是一个小时。公车时间非常准时,在每站的站牌上都标有确切的到达时间。 卡利亚里的文化生活丰富,这与卡利亚里人的热情奔放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无论你走在卡利亚里的大街小巷都能感受到欧洲古老国度的浓厚的文化氛围,卡利亚里人最喜欢的消遣就是结伴去酒吧或是僻静的露天咖啡厅。卡利亚里与中国一样是古老的国家,他们对神秘而遥远的中国文化非常渴望,对中国人尤其热情和友好。

卡利亚里以服装设计和皮革制品而闻名,在卡利亚里最著名的商业街可以找到世界各地的知名品牌,同时在每年的圣诞节后所有的商店都会打折以吸引世界各国的旅游者,如果你想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那么在每个城市的周末都会有跳蚤市场,在那里一定琳琅满目的商品供你选择。

影片

Cagliari, Italy Evening Walk - 4K - with Captions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