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厌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厌烦是指一种情绪和偶尔的心理状态,当一个人没有任何特别的事情要做,对他周围的环境不感兴趣,或觉得一天或一段时间比较无聊或乏味的时候会有厌烦这种情绪。现代学者从文化层面出发,认为厌烦也是一种现代性现象。有研究者指出尽管现在对于厌烦没有一种得到国际上共识的标准定义,厌烦并不是沮丧或无动于衷的一种代名词。它更加像是一种处于不愉快状态的心理,即缺乏可以令人渴望慰籍的刺激。根据BBC的描述,厌烦可能是一种危险和破坏性的精神状态,会影响你的健康[1],不过有研究认为这种情绪有助于个体创造力。

Elizabeth Goodstein教授曾经在她的书《Experience Without Qualities: Boredom and Modernity》中对现代厌烦情绪的讨论进行了综合的分析。通过文学哲学社会学的多角度探索,她指出厌烦是一种散漫的表达现象,既是情绪也是智力,同时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这种情绪不仅仅是对现代世界的一种回应,也是通过自身历史经验所规定的处理对此不满的战术。

词源

中文“厌烦”一词对应英语中的表达“Boredom”,北宋时期的文学家黄庭坚曾经写过一首诗,他在诗句中使用了厌烦这个词组:“从事常厌烦,归心自如卷”。英文boredom则首次出现在狄更斯1852年的作品荒凉山庄》,而整篇小说boredom一词出现了六次。

德语中相应的一词为“Langeweile”,是由“Lange”和“Weile”组合而来,字面意义为长时候,意指当感到无聊时,时间过的非常慢。

祖鲁语中,厌烦(boredom)和孤单(loneliness)的含义用同一个词isizungu来表述。

心理学上的定义和应用

心理学的领域中,不同的学者对厌烦的定义有分歧,因此导致相关研究复杂化。心理学家Cynthia D. Fisher从心理活动的角度提供了厌烦的一种定义,她认为厌烦情绪是短暂性的不愉快的状态,拥有这种情绪的个体会感到一种普适性兴趣缺乏,难以对当下的活动集中精力。也有人认为情绪的产生和个体关注认知的处理过程有关系。在正面心理学中,厌烦被解释为当个体因拥有足够的技能来应付挑战时,对这种一般性的事物做出的反馈。

现今对厌烦主要有三种分类,它们都牵涉到注意力相关的问题。这包括了个体被防止参与有趣的活动;被迫参与心理上抗拒的活动[2];或因其他原因无法在一项活动中保持参与度。通常有厌烦倾向指标评估一个个体经历所有种类的厌烦的趋势。现在的研究支持厌烦倾向明显和注意力涣散有持续性的关联,厌烦的情绪和其倾向无论是从经验还是理论上都和抑郁及相似症状有联系。尽管如此,厌烦倾向与注意力偏误的关联程度和它与抑郁的关联程度同样紧密。通常厌烦都被认为只是一种不重要的、缓和的情绪刺激,然而厌烦倾向和身心、社会以及教育等方面的问题有着关联性。

心不在焉是厌烦情绪的一种现象,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经历过这种症状。对心不在焉这种状态现在没有明确的诊断,定义为是当个体的注意力频繁分散时的一种心理状态。拥有这种症状的人群趋于经受短期记忆损伤,通常是一些诊断为ADHD或抑郁症的病症所带来的影响。

伴随抑郁、缺乏动力的情绪,个体在身理上会出现疲乏、昏睡的症状,这也是因厌烦而出现的症状之一。当这是人体正常的生理反应时,此症状可以通过增加睡眠、减轻压力或摄取足够的营养来解决。

视频

厌烦 相关视频

这条花路,走一辈子都不厌烦
看了好多遍都不厌烦的电影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