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狄更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查爾斯·約翰·赫芬姆·狄更斯英語: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1812年2月7日-1870年6月9日),維多利亞時代英國最偉大的作家[1],也是一位以反映現實生活見長的作家。狄更斯的作品在其有生之年就已有空前的名聲,在二十世紀時他的文學作品受到評論家和學者廣泛的認可。狄更斯的小說和短篇故事繼續廣為流行[2][3]

狄更斯他在自己的作品中,以高超的藝術手法,描繪了包羅萬有的社會圖景,作品一貫表現出揭露和批判的鋒芒,貫徹懲惡揚善的人道主義精神,塑造出眾多令人難忘的人物形象。他的三十多年的創作生涯,寫了十五部長篇小說,許多中短篇小說,以及隨筆、遊記、時事評論、戲劇、詩歌等,為英國文學和世界文學作了卓越的貢獻,一百多年來他的代表作《雙城記》在全世界盛行不衰,深受廣大讀者的歡迎。

早年

狄更斯1812年出生於樸次茅斯,是伊麗莎白·巴洛的第二個孩子。狄更斯5歲時全家就遷居查塔姆,10歲時又搬到康登鎮(Camden Town,今屬倫敦)。

約翰·狄更斯因債務問題而入獄,一家人隨著父親遷至牢房居住,狄更斯也因此被送到倫敦一家鞋店作學徒,每天工作10個小時。或許是由於這段經歷,備嚐艱辛、屈辱,看盡人情冷暖,使得狄更斯的作品更關注底層社會的生活狀態。小說塊肉餘生錄中,就是描寫了自己這一段遭遇。

不過後來由於一筆遺產而令家庭經濟狀好轉,後來又轉入報館,成為一名報導國會辯論的記者。狄更斯並沒有接受很多的正規教育,是靠自學成才。

記者生涯

狄更斯後來成為一名《晨報》的國會記者,專門採訪英國下議院的政策辯論,也時常環遊英倫採訪各種選舉活動。他開始在各刊物上發表文章,並最終收集成《博茲札記》出版,這是他的第一部散文集。但真正使他成名的是1836年出版的《匹克威克外傳》,全書透過匹克威克與三位朋友外出旅行途中的一連串遭遇,描寫了當時英國城鄉的社會問題,一開始這本書並沒有引起太多的焦點,第一年只銷售500冊,到了1837年春天,《匹克威克外傳》成為英國社會爭相討論的話題,社會上出現了「匹克威克熱」,英國城市的街頭出現各種各樣與匹克威克有關的商品,最後此書成為世界文學的經典名作。

創作生涯

之後狄更斯連續出版了多部廣受歡迎的小說,包括了《孤雛淚》、《尼古拉斯·尼克貝》和《老古玩店》。1841年完成了《巴納比·拉奇》後,狄更斯前往他所嚮往的美國。雖然他在那裡受到了熱烈的歡迎,狄更斯最終依然對那片新大陸感到失望。他在美國的見聞被收入進其在1842年出版的《美國紀行》。

1843年他出版了引起極大反響的小說《小氣財神》,這部小說是他的聖誕故事系列的第一部。隨後他又以自己的美國之行為背景,發表了另一部小說《馬丁·翟述偉》。1844至1846年間狄更斯遊歷了歐陸各國,在旅行期間繼續進行寫作。1849年他出版了自傳題材的小說《塊肉餘生錄》,這部小說的內容與狄更斯的個人經歷有很大關係。狄更斯之後的小說顯得更為尖銳並具批判性,其中比較著名的包括了《荒涼山莊》、《艱難時世》、《小杜麗》、《雙城記》和《遠大前程》等。

1850年,狄更斯創辦了自己的周刊《家常話》,收錄了自己和其他一些作家的小說。1859年另一份刊物《一年四季》也開始發行。狄更斯本人的多部作品都是最先以連載的形式在這兩份刊物上發表的。

狄更斯不僅是一位多產的寫作者,也是一位積極的表演者。他把公眾朗讀會(public readings)化作兩小時獨角戲劇表演,而「速書」(prompt books/prompt copies)則是他為此所作的準備記錄:在原作上劃框,擇要而出,省去枝蔓,偶爾添點新笑話——對這位天才的表演者,人物表情記號是不需要的。狄氏朗讀/演劇會始於1853年12月,至其生命終了,十餘年間行腳遍及大西洋兩岸。「速書」是狄更斯為自己寫的舞台說明(stage directions),為狄更斯研究和後來的衍生戲劇/影視創作提供了鮮活的參照[4]

狄更斯一生刻苦勤勉,繁重的勞動和對改革現實的失望,嚴重損害了他的健康。1870年6月9日狄更斯因腦溢血與世長辭,臨終時他的第一部偵探小說《艾德溫·德魯德之謎》也未能完成。在遺囑里,他希望以「節儉、低調和完全私人的方式」就近安葬於羅徹斯特座堂。但其家人隨即接到維多利亞女王御旨,令狄更斯葬於西敏寺的詩人角。他的墓碑上寫道:「他是貧窮、受苦與被壓迫人民的同情者;他的去世令世界失去了一位偉大的英國作家。」[5]

作品

塊肉餘生錄》、《遠大前程》、《孤雛淚》、《尼古拉斯·尼克貝》和《小氣財神》被認為是狄更斯最優秀的幾部作品,特別是帶自傳體性質的小說《塊肉餘生錄》被很多人視作是狄更斯的代表作,而另一部作品《小杜麗》則以其尖酸刻薄的諷刺聞名。狄更斯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他對社會的看法與批判。狄更斯是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社會階層與貧窮的猛烈抨擊者。

狄更斯對戲劇的熱愛從他的作品《尼古拉斯·尼克貝》就可以看出來。他本人也是一名成功的演員,他多次出訪別國進行演出活動。狄更斯的文筆浮華,如詩一般美麗,但時常又語帶幽默地諷刺英國的上流社會。

對中國文學的影響

狄更斯的寫實主義寫作觀點在中國引起了許多文人的注意,老舍經由閱讀狄更斯的作品體會到不必在意中國小說文體的拘束:「寫就好,管他甚麼」[6];另外更多的文學家則是透過林紓的翻譯接觸到了英美文學而獲得了啟發。

狄更斯主要作品列表

影響及紀念物

許多和狄更斯有關係的地點都有紀念狄更斯生平及作品的博物館及活動,例如在朴次茅斯的狄更斯故居博物館就是在他出生的地方。狄更斯的朋友John Forster收集許多狄更斯小說的手稿,打字機的樣張,第一版及插圖,都保存在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7]。 狄更斯的遺囑規定不要為他設立任何紀念館。1891年在費城附近設立一座真人大小的狄更斯雕像,在澳洲雪梨的世紀公園有另外一座真人大小的狄更斯雕像[8]。2014年為紀念狄更斯出生滿202年,在狄更斯的出生地朴次茅斯也有一座真人大小的雕像,是由狄更斯的後裔Gerald Charles Dicken所資助[9][10]

相關條目

注釋

  1. Black 2007,第735頁.
  2. Mazzeno 2008,第76頁.
  3. Chesterton 2007,第100–126頁.
  4. source: Dickens Museum, London
  5. 原文為「He was a sympathiser to the poor, the suffering, and the oppressed; and by his death, one of England's greatest writers is lost to the world.
  6. 許正林. 老舍的寫實小說觀念與英國文學的影響. 中國語言課程網. 2007-12-05 [2014-04-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14) (中文). 
  7. Jones 2004,第104頁
  8. "Down Under with Dickens". Sydney Morning Herald". Retrieved 18 February 2014
  9. Kennedy, Maev. Portsmouth erects Britain's first full-size statue of Charles Dickens. The Guardian. 6 February 2014 [26 February 2014]. 
  10. Charles Dickens statue unveiled in Portsmouth. BBC. [14 February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