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又见清源(许建军)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又见清源》中国当代作家许建军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又见清源

上一次亲密接触清源山已是六年前。与同事一起雨中漫游,那时的清源山,刚刚荣升5A景点,周末的骤雨,游人稀少,不见团客。一行冒雨登山,别有一番韵味,至今记忆犹新。

六年前在微信上写下一段清源山文字,朋友留言感慨:“不当作家可惜了”,言者无意,不料却一语中的。数年后,我流连在自由飞翔的文字里,赤足行走在医学和文学间,怎不叹世事难料,造化使然!

五四青年节后第一天,天空中霏雨时断时续,又一次走进清源山,聆听春雨的小曲,叩击逸动的心扉,感受多元的文化。雨露均沾的清源愈发隽秀与幽静,老君一如慈祥地端坐山间,四周古老的榕树随和风细雨轻诵道德经,和蔼可亲的老子依然“天下第一”、风采依旧,只是凡间的匆匆过客,再回首已是华发催白,我们是否依然青春?

漫山的相思树牵手各种颜色的栀子花,吐露雨后的野香,踩下石台阶纷纷落下的相思小黄花,缓缓攀爬在千年的名山中。清源洞、元元洞天掩身山石丛树中,“朱雀玄武”“太上灵台”“道根”摩崖石刻和仙人脚印石,释放道的真谛,不枉明代著名书法家张瑞图书“道教圣地”称号。

高耸的见龙台底蕴深厚。除了美丽的吕洞宾云游传说外,隐藏着一个真实的“黄龙三见”故事。明嘉靖十一年进士、官至云南知府、南安石井人郑普《黄龙三见题跋》载:嘉靖辛丑春三月望,余与节度推官叶素峰同登清源山。公语余曰:“昨大雨中,隐隐若龙起于四方者。”……语未竟,春榜之报:“黄小竹君会试第二人。”……顷阅旧志,吾邑有黄龙溪,昔黄龙见于溪南,而曾楚公为会试第二名……乾道四年,龙复见,石起宗亦为进士第二。今龙三见,而小竹君复起为进士第二……黄龙三见,泉人应瑞。郑普特于黄养蒙半山书室榜文曰:“黄龙三见,志瑞也。”并跋之。清源山之历史厚重,可见一斑。

山的西面是道的世界。驻足弘一大师所书“无尘”浑圆碣石前,停下匆匆的步伐,这里是智慧天阶道和佛的交界处,静静感受无欲无刚的无尘境界。远方的刺桐古城,云雾笼罩,东西双塔若隐若现,尘世间的欢愁,凡夫俗子谁又能一扫而光?

过“无尘”石,山的东面是佛教、儒教的世界。古老的佛塔、弘一大师的舍利塔、千手释迦牟尼石像、元代喇嘛教三世佛……各有说不尽的历史。多元文化在这一山痴情融合,弘一大师书墨宝盛赞清源山“闽南砥柱,佛法金域”,名不虚传。

毕生致力普度众生,传播佛法的弘一大师,临终写下流芳千古的“悲欣交集”,如今这一方石刻和清源山一起,常伴着一代宗师的珍贵舍利。不禁默默吟唱虞愚先生诗《留题弘一法师舍利塔》:“春满花枝不可寻,清源山上柏森森。悬知诸艺皆余事,直契孤云有本心。东海学归偏托钵,南山律废赖传音。际天石塔巍峨在,依约昙光远照临。”一路继续向东攀登。

巍峨的瑞像岩下,一位鹤发童颜的本地老者悠然自得,与僧人对视品茶,他们的口中,除了香醇的清源春茶,还有诱人的本地小吃“满煎糕”。老者热情招呼我们品茶,古朴的清源山与低调的古城如出一辙,骨子里透着小资文艺的芬芳。

碧霄岩顶,福建“第一高寿”摩崖“寿”字石刻硕大醒目。南宋淳熙年间晋江县令林爽书“忠勤正直”;清咸丰帝御赐黄宗汉、著名书法家何绍基书“抗直敢言”;南台岩上,明嘉靖抗倭名将俞大酋书“君恩山重”石刻,字迹古朴苍劲、挥洒自如,处处透出儒家的思想。

“三蟒出洞”“寒山岩”“石门石城”簇拥着“望州亭”石。据此远眺刺桐全城,果然风光无限。雨点愈发大了些,我们顾不上午餐,“忘返”正如石刻所铭。

雨后的清源,没有如织的游客,只有散落在山林间木栈道略显孤寂的寻觅者,虔诚感受它宽广的胸襟、多元的文化内涵。又多年过去了,那山还固守心中的情操……同济大学陈从周教授曾有诗铭刻山中碣石,赞曰:“青山似画水如油,绿满春江忆此游。我爱闽南风景好,泉州未必逊杭州”。

另路返回,千手岩旁“云龙”石上,竖立着宋代书法名家米芾所书“第一山”石碑,霸气外露。

又见清源,“满山都是文化,满山都是历史”,偷得一日闲,雨中品清源;幸得一日闲,清源阅千年。[1]

作者简介

许建军,男,籍贯:福建南安石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