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台北孔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台北孔庙
图片来自台北旅游网

台北孔子庙,现在位于台湾台北市大同区大龙街275号。创建于清光绪5年(西元1879年),至清光绪10年(西元1884年)竣工。日本明治40年(西元1907年)日人为建立日语学校,拆除孔庙。日本大正14年(西元1925年),台北士绅多人成立台北圣庙建设筹备处,综理募建事宜,消失的台北孔庙又再次复建。

历史

  • 台北市孔庙的创建,于清光绪5年(西元1879年)台北府城动工后,即在府城内南门内(即今日台北市立教育大学及北一女一带)建造文武庙,两座庙皆座北朝南,文庙在左,武庙在右,即是台北府的孔庙。
  • 台北府孔庙初建时,由台北知府陈星聚督工,在清光绪7年(西元1881年)完成了大成殿、仪门与崇圣祠。清光绪9年(西元1883年),建造礼门、义路、櫺星门、泮池与万仞宫墙,直到清光绪10年(西元1884年)完成竣工。
  • 孔庙在刘铭传任台湾巡抚时,每年均如期举行盛大祭孔典礼,为台北读书人之盛事。清光绪17年(西元1891年)邵友濂继任巡抚之后,派员赴福建添购祭祀用器,敦聘礼官乐师来台北教习。
  • 清光绪21年(西元1895年)乙未战争,日军进驻台北孔庙,台湾进入日治时代,至圣先师及先贤牌位多被损毁,礼器与乐器亦遗失,建筑物逐渐遭到荒废,祭孔典礼也随即停止。
  • 日本明治40年(西元1907年)日人为建立日语学校(即今日台北市立教育大学前身),拆除孔庙,利用其址建造第一高等女学校。
  • 日本大正14年(西元1925年),地方士绅深以台北市无孔庙为憾,黄赞钧、陈培根、与辜显荣等官绅商贾多人,成立“台北圣庙建设筹备处”。

因当时台湾没有兴建孔庙的经验,所以聘请唐山师父来台建造。泉州名匠王益顺曾来台北修建艋舺龙山寺新竹城隍庙。所以就聘请他担任台北孔庙的总工程师,担任设计与建造的工作,并由周财绘制设计图面。

王益顺为清末福建最有名望的建筑木匠,厦门南普陀寺即由他修建。他将中国南方建筑精华,表现在台北孔庙之中。因此今日所见的 台北孔庙,是很典型的闽南式建筑。

  • 台北孔庙开工时,聘郑孝廉伯屿勘察风水,定南北方位,日本昭和2年(西元1927年)8月,东西庑 (含东西厢)兴工;12月大成殿亦开工。
  • 日本昭和3年(西元1928年)4月举行大成殿上梁典礼。仪门亦动工兴建。日本昭和4年(西元1929年)大成殿落成。日本昭和5年(西元1930年),崇圣祠、仪门及东西两庑亦完工,新雕的圣贤牌位亦完成。

三殿落成,随即开始训练礼、乐、佾诸生,购备祭器、乐器。择吉于农历八月廿四日恭奉先师、四配、十二哲暨后殿圣祖、两庑先贤、先儒等神牌陞座,农历八月二十七日举行陞座及举行中断30多年的祭孔典礼庆祝圣诞释奠典礼。

  • 因捐款顿挫,财政拮据,工程终止长达5年之久。直到日本昭和9年(西元1935年)再次复工续建。

此时原设计师王益顺已经逝世,续建的工事另聘台湾本地的匠师来完成。先后建筑櫺星门、礼门、义路、黉门、泮宫、泮池及万仞宫墙。

  • 至日本昭和14年(西元1939年)全部完成,形成今天所见的宏整规模。总面积达四千一百六十八坪,建筑面积占一千六百坪。

因二次世界大战,日本人勒令废止中国古式的祭典,礼乐改用日式靖国神社之神乐。

  • 民国34年(西元1945年)台湾光复初年,经费无著,祭典暂停。
  • 民国35年(西元1946年),恢复孔诞祭典。
  • 民国49年(西元1960年),有鉴于尊孔重道乃是国家大政,加上孔庙的维护费支出庞大,于是孔庙主事者乃决议将孔庙捐给政府。
  • 民国60年(西元1971年),行政院核定台北孔庙由台北市政府管理。
  • 民国61年(西元1972年)七月,正式成立“台北市孔庙管理委员会”,隶属民政局,由民政局长兼主任委员。
  • 台北孔庙[1] 兴建时,因经费不足,没有兴建明伦堂。台湾光复后,于民国42年(西元1953年)筹建三层楼之明伦堂,民国44年(西元1955年)动工兴建,至民国45年(西元1956年)落成。

依孔庙形制,明伦堂应在大成殿东侧,但台北孔庙明伦堂却在大成殿西侧,受限于东庑与外墙的距离及布满老树的关系,而选在西侧建置明伦堂。

  • 民国80年(西元1991年)明伦堂重修暨扩建,分设演讲厅、文化橱窗、陈列室、图书室等,作为宏扬孔孟学说的中心。
  • 民国101年(西元2012年),明伦堂1楼演讲厅改为4D剧院。

建筑

  • 黉门

黉门泮宫,是孔庙的大门,分列于左右。台北孔庙的黉门(西边门)与泮宫(东边门),为双重檐式的门楼,屋脊作燕尾起翘,中辟拱门,两侧开圆窗。

  • 礼门

从黉门走进去,经过礼门可通往櫺星门及泮池。礼门与义路分列左右,是孔庙中轴主要殿堂的入口,只辟单门。

  • 万仞宫墙、泮池

从正南边的库伦街,可以看到一座高大的照墙,即为孔庙必备的“万仞宫墙”。 万仞宫墙之典故出自论语子贡曰“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寓意孔夫子学问道德高深,若要求取上进,并无捷 径,唯有进黉门或泮宫(皆是古代学校)潜心修习,才能窥其堂奥。

台北市孔庙的万仞宫墙四字书于墙外侧,墙内侧则彩绘一只麒麟,传说它是仁兽,有麒麟送子之寓意。

泮池位于万仞宫墙之后,为一个半月形的水池。古时宅第寺庙之前常有半月形水池,具有防灾、调节暑热及风水之象征意义。

孔庙的泮池,除有同样的作用外,尚有泮宫之水的意义,即学校所附之水池之意。泮池中有一座三孔的石拱桥,称为泮桥,桥面弯曲如虹,两侧围以石雕竹节形栏杆。桥头栏杆以文笔柱头作为装饰,为高风亮节与振兴文运之象征。

  • 棂星门

櫺星门是孔庙必备的建筑。以山东曲阜孔庙为例,櫺星门有如牌坊。台湾彰化孔庙的櫺星门则有屋顶,形状如门楼。台北市孔庙的櫺星门,面宽七间,采用歇山重檐式屋顶,如一座殿堂,与曲阜之孔庙迥然不同

櫺星门的入口中央,有一对精美的蟠龙石柱,石材大多购自泉州。石柱上可看到两种不同色泽的石材,青绿色的称为“青斗石”,乳白色的称为“泉州白石”。墙上也有各种花鸟图案的石雕,采用简洁的花鸟题材,表现出孔庙的文雅气息。

孔庙櫺星门不画门神,门板上有一百零八枚突出的门钉,此为遵循古制的门扇作法。櫺星门的木结构由台湾本地的匠师所完成。

  • 仪门

仪门又称大成门,乃是进入大成殿之主门。仪门面宽五间,它的左右各又辟门,与山东曲阜孔庙相同。左为金声门,右为玉振门

仪门走廊亦用石柱,但未雕龙;廊墙上嵌有交趾陶饰。以中门两旁的木雕‘螭龙围炉’窗最具特色。螭龙 为龙生九子之一,无角,古时多用于建筑或家具上之雕刻题材。螭龙围炉是以数对龙构成香炉之图形,线条流畅,雕工精炼,堪称杰作。

走入仪门内,两侧放置镛钟晋鼓,为释奠礼之乐器。仪门的梁架使用“二通三瓜式”,即有二根通梁,三个瓜柱。瓜柱形如金瓜,且有须脚,向下包住通梁。这种构造具有很强的抗震力,对于地震频繁的台湾非常有用。

仪门的梁架还有一项特色,即是左右的细部雕琢不同。古代建屋时常聘请两位匠师,分别负责左右各半的雕刻。尺寸一样,雕刻花样可自由发挥。当日本昭和3年(西元1928年)台北市孔庙仪门施工时,设计者王益顺请来两组木雕匠师分别在左右两边施工,如今可以仔细的观察,欣赏这种左右各异的特色。

  • 东庑、西庑

大成殿与仪门、东庑与西庑共同形成合院,为孔庙的核心部分。东庑与西庑如同古时住宅的护室或厢房,它的屋顶较低,内部神龛奉祀孔子杰出的弟子及历代弘扬儒学有功的先儒先贤共一百五十四位。

东庑与西庑互为对称,屋顶较简单,室内梁架的雕琢也较为简朴。走廊的柱子一字排开,石柱上看不到对联、题字,为遵循孔庙一贯的规矩,所谓不敢在孔夫子门前卖文章之典故。其斗栱装饰有螭龙图案,具备中国南方建筑灵巧之美。

  • 大成殿

屹立于宽广的花岗石庭院中央。祭孔时,正献官、分献官及陪祭官遵照古礼分列站在庭院中特定的位置。大成殿是孔庙的主殿,奉祀至圣先师孔子之牌位。大成殿立于很高的台基上,有阶梯可登。在大成殿之前,有一座突出的平台,称为丹墀,为祭孔时安置乐器并供佾生献佾舞之场所。丹墀前有御路,上面刻云龙。

大成殿面宽五间,进深六间,共用42根巨柱。采用重檐歇山式屋顶,有两层屋顶,四周设走马廊,沿屋檐回廊可绕行一周。形制宏伟且结构严谨,为台湾近代少见的巨大建筑。

大成殿的走马廊石柱皆采用泉州白石,殿前中央立有一对蟠龙柱。蟠龙柱皆出自泉州惠安一带的匠师所作。

大成殿的屋脊中央有一座七级宝塔,宝塔为镇殿避邪的象征。

两端燕尾翘起之处又立有两支筒状物,筒状物称为通天筒。立于鳌鱼之上,筒身盘龙,据说是宋朝朱熹感念孔子德配天地,道冠古今,乃于泉州孔庙屋顶立通天筒以示崇敬,此后闽南地区的孔庙皆沿袭此传统。另有一说为秦始皇焚书坑儒,士子为保经书,乃将书籍藏于竹筒内,为纪念护书有功的竹筒,乃竖立通天筒于屋脊之上。

规带上有七十二只泥塑枭鸟,枭鸟是一种不孝顺又残暴的鸟,孔子也对它施予教化,所以枭鸟雕饰,是代表孔子“有教无类”的精神。

大成殿正中央神龛奉祀至圣先师孔子牌位,左右墙奉祀四配(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 亚圣孟子)与十二哲(闵损、冉雍、端木赐、仲由、卜商、有若、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颛孙师、朱熹)等牌位。大成殿殿内上方置有八角藻井,共有二十四支斗栱向中央集中,斗栱上升四层后,再减为十六支斗栱收至顶心,有如辐射状,至为壮丽。藻井四角落有四只蝙蝠雕饰,谐音为“赐福”。

藻井两旁有斜櫺的天花板,可遮挡屋顶的桁木与梁架,亦可使天花板通风,装饰与实用兼顾。

  • 崇圣祠

崇圣祠系奉祀孔子五代祖先的殿堂,包括肇圣王木金父公、裕圣王祈父公、诒圣王防叔公、昌圣王伯夏公与启圣王叔梁纥公等。

旁边配祀孔子的兄长、四配之父与先儒先贤之父等。此等安排,实与中国的宗族伦理制度有关;孔庙之布局,与家庙或宗祠有相通之处。

崇圣祠面宽五间,崇圣祠室内的梁架与仪门一样,采露明方式,可以看到屋梁及瓜柱之雕饰。它的屋架使用“三通五瓜式”,即有三支通梁与五支短柱。瓜柱作成金瓜形与木瓜形,表现力道之美。最上面的狮座,雕出驮负大脊桁重量之架势,栩栩如生。

  • 明伦堂

依古制孔庙为学庙,旁边必有学校。故在孔庙旁盖明伦堂以讲习经典,教育学生明人伦之道。明伦堂落成于民国45年(西元1956年),其造型仿金钟与玉磬建造而成。

今日明伦堂仍具古代讲堂学习之功能,并经常举办讲座、读经、书法、南管等研习课程及多项艺文活动。

  • 义路

从黉门进去,经过礼门可通往櫺星门及泮池。礼门与义路分列左右,是孔庙中轴主要殿堂的入口,只辟单门。

  • 泮宫

黉门与泮宫,皆为孔庙的大门,分列左右。有些孔庙将黉门与泮宫建成牌坊或门楼的形式。 台北孔庙的黉门(西边门)与泮宫(东边门),皆是双重檐式的门楼,屋脊作燕尾起翘,中辟拱门,两侧开圆窗。

参考文献

  1. 台北孔庙,交通部观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