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台湾原住民文化园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台湾原住民文化园区照片来自
台湾原住民文化园区照片来自

“台湾原住民文化园区”位于屏东县玛家乡北叶村,原为玛家山地文化村,处于三地门玛家雾台等3个原住民乡对外交通之枢纽地带,距屏东市仅24公里,交通便利,附近均为排湾族鲁凯族群聚之村落,深具原住民文化特有气息。 海拔145公尺至220公尺之间,地形颇为崎岖,自然景观极为俊美且富变化。[1]

设立宗旨:台湾原住民族文化园区设立宗旨为原住民族文化维护保存、研究典藏、教育推广及配合文化观光事业发展。


单位简介

随著时代的变迁,台湾原住民族逐渐认知族群文化保存的重要性,遂在族群领袖及各界有识之士之建议下,终于开启政府设置原住民户外博物馆的文化园区。

民国65年,台湾省政府初期订定设置“山地文化村”,目的在“为保存、维护原住民固有文化,提供学术研究及交流,发展社会教育暨配合观光事业的发展”。经台湾省政府民政厅邀请专家、学者会勘,权衡全省各地条件后,于民国69年03月确定名称为“台湾山地文化园区”,并委托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整体规划,组成兼具学术、行政及原住民族意见领袖的功能性委员会积极推动。于民国75年成立“台湾山地文化园区管理处”,隶属台湾省政府民政厅,次年正式开启营运。民国83年第五次修宪将“山地”修正为“原住民”,机关名称配合更名为“台湾原住民文化园区管理处”。 民国86年7月1日改隶台湾省政府原住民事务委员会,更名为“台湾原住民文化园区管理局”,民国88年7月1日省虚级化(精省),改隶行政院原住民事务委员会,机关名称改为“行政院原住民文化园区管理局”,民国91年3月25日奉行政院令更名为“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员会文化园区管理局”,民国105年1月15日,改组更名为“原住民族委员会原住民族文化发展中心”,仍隶属原住民族委员会。冀期借由公部门文化园区主题性的存在,不断累积其文化诠释能量;也让国内外人士借由文化知性之旅的过程,了解并尊重台湾原住民族文化。[2]


关于台湾原住民文化园区

台湾原住民文化园区照片来自

结合传统与现代,广约82.7公顷的台湾原住民族文化园区,位于屏东县三地乡隘寮溪上游的“富谷”河阶上。原名玛家山地文化村,由中研院民族研究所规划,为国内规模最大,堪称保存全台山地文物最丰富的野外博物馆。[3]

随著现代化日趋成为主流价值,台湾原住民的族群认知与文化保存变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民国65年,初期订定设置“山地文化村”,维护及保留原住民固有文化,提供学术研究交流,民国69年3月,改为“台湾山地文化园区”,民国83年第五次修宪,将“山地”修正为“原住民”,确立了“台湾原住民文化园区”的名称。

园区位于屏东县玛家乡与三地门交界之隘寮溪南岸的北叶村内,全区面积约有82公顷,地形崎岖、自然景观壮丽。园区内分成迎宾区、游客服务区、塔玛麓湾区、富谷湾区、娜麓湾区,分别介绍了台湾目前16族的原住民文化及传统家屋,旅客可对原住民文化有更深层的认识,助于未来文化的保存与传承。[4]

开放时间

AM8:30-PM5:00 (每周一休园,周二至周日开放,如逢国定假日照常开放)

迎宾礼赞:

园区入口左侧广场   上午9:30、下午16:00(每日2场)

园区迎宾区户外小剧场 上午10:00、下午14:00(每日2场)

歌舞展演时间:

开园日上午10:30、下午14:30(每日2场) 于娜麓湾区娜麓湾乐舞剧场约表演50分钟

【门票资讯】

全票150元

学生、军警票80元

团体30人以上打八折优待

身心障碍者及其陪同人员1名、持有志工荣誉证者、65岁以上老人、110公分以下免购票入园[5]


园区介绍

台湾原住民族文化园区主要设施分为综合建筑、特殊展示、传统聚落建筑等三大部份,又划分四个参观区:“迎宾区”有停车场、Moagaii咖啡屋与小陶屋书坊、游客暨行政中心、工艺商街、八角楼特展馆、原住民文物陈列馆等综合建筑;“塔玛麓湾区”展示泰雅、赛夏、卑南、雅美、阿美、太鲁阁、噶玛兰、撒奇莱雅等族的传统聚落及家屋建筑;“那麓湾区”有360度环形歌舞场、餐饮中心、露天歌祭场、峨格那边咖啡艺品屋以及原住民生活型态展示馆,以动、静两种方式来展现各族的风俗文物;富谷湾区则有布农、排湾、鲁凯、邵族、邹族之传统聚落及家室展示。[6]

园区成立于民国74年,占地面积约82公顷,园内展示台湾原住民九族之文化,规划成迎宾区、塔玛麓湾区、娜麓区及富谷湾区。海拔145公尺至220公尺之间,地形颇为崎岖,自然景观极为俊美且富变化。 园区划分为迎宾、塔马路湾、娜麓湾和富谷湾四大参观区。迎宾区位在园区入口,设有文物陈列室、工艺馆、视厅馆、八角楼特展馆及解说服务中心。

塔玛路湾及富谷湾两区皆以原住民传统建筑为展示对象,完整呈现聚落的风貌。娜麓湾区以动态表演为主,设有歌舞场,360度环形剧场及十族塑像的生活形态展示馆,并设有“我们的教室”提供手工艺教学。园区建有登山步道,登高俯瞰整个园区,石板屋竹屋木屋等…高低错落于绿林中,加上散置其间的山地雕刻,处处表露著原住民的传统轨迹。[7]


原住民文物陈列馆

展示台湾原住民九族之文化照片来自

台湾原住民族文化园区的原住民文物陈列馆为园区内的最大静态展出空间,为以主题馆区之形式,分门别类展示原住民日常生活文物以及原住民族之人文,其中包含农耕区、狩猎区、渔具区、饮食区、运输区、兰屿区、衣饰区、雕刻区、巫术区、音乐区、陶艺区等。

屏东县在“打造观光大城”的造势下,台湾原住民族文化园区在全国独领风骚,有其知性旅游、观光全方位的优势,游客可以一窥堂奥之妙,是崇尚新风潮知性旅游的最佳选择。[8]


附近景点

  • 三地门乡文化馆 台湾 三地门 三地村中正路二段110号 离台湾原住民文化园区0.9公里
  • 凉山瀑布 台湾 玛家 玛家乡环山路 离台湾原住民文化园区2.6公里
  • 赛嘉航空园区 台湾 三地门 三地门乡赛嘉村赛嘉巷120号 离台湾原住民文化园区5.1公里
  • 雾台风景区 台湾 雾台 雾台郷雾台村 离台湾原住民文化园区9.2公里
  • 屏东客家文化园区 台湾 内埔 内埔乡建兴村信义路588号 离台湾原住民文化园区11.2公里
  • 大路观主题乐园 台湾 高树 高树乡广兴村中正路188号 离台湾原住民文化园区6.8公里
  • [神山瀑布]]  台湾 雾台 神山社区 离台湾原住民文化园区9.2公里


餐饮

餐饮中心

游客休息区照片来自
文创美学概念馆照片来自

整个餐厅以石板为建材,餐厅内部的部分桌椅亦以石板为主,让大家体会排湾、鲁凯的饮食风情。深具特色的山之味餐点,更是亲炙原住民族饮食文化的最佳选择。

  • 树豆排骨汤: 生长于台湾山区的树豆,熬炖排骨别具风味。排湾人更喜欢原味,不如任何佐料,只以山泉水煮树豆,相当具有健康概念。
  • 祈纳福(cinavu):是排湾、鲁凯特有的食物。以芋头粉揉合肉块包上两层带著香气的叶子,剥开外层便可以食用,是节庆时食用的“山地粽子”。
  • 金伯乐(kinper):以小米打成蘑糬状,猪肉为馅,是排湾族、鲁凯族婚礼的传统聘礼,大的甚至长达一公尺。
  • 初雷克(culuk):将糯米蒸热杵碎,以花生芝麻为馅,是排湾人喜爱的甜点。
  • 黑甜仔菜:又称龙葵,通生于台湾山区,带点苦味,清凉降火,是健康的菜肴,也是阿美族最喜爱的食物之一。有一首阿美族的招赘歌,将女孩于比喻为龙葵,以显示女子的实在及日常的最爱,借此吸引男人入赘。
  • 石板烤肉:用山猪肉加上少许的盐巴,放在用炭火(炭火最好是实心的相思木或龙眼木)烧热的石板上烤,口感特殊鲜美多汁且不失原味,令人赞不绝口,到山地村旅游时可别错过,免得遗憾喔!
  • 小米酒:小米是原住民中相当重要的作物,举凡小米酒、小米饭、小米粥等,以小米酒为各族所重视,小至婚丧喜庆、大至祭典,小米酒都是他们唯一的饮料。在以往的小米酒制作,是先将小米蒸熟后,放在一个大缸里酿成。制成所需之酵母,大多使用交换来的白米麹,深山的原住民都会使用藜果子,将它蒸熟后就可当酵母。现今随著社会发达变迁,这些古法已不多用,大致上都采用汉族制烧酒的方式,来制造小米酒。
  • 小米麻糬:用小米为原料所制成的麻糬,阿美族人称为“杜仑”,是庆典或节目重要的点心,香Q滑嫩,微甜而不腻,游客购买麻糬以“当天制作、当天食用”为原则,以确保新鲜的美味。
  • 竹筒饭:以往原住民族上山农作或狩猎,为了充饥及考虑方便携带之条件,而发明最自然的便当-竹筒饭。这种香Q带著竹味芳香竹筒饭做法很简单,将洗净浸泡过的糯米及适当的水,放进长节竹子里,可于竹节里加入肉燥佐料以增风味,上端用香蕉叶封口,放入火堆中烧烤(或蒸煮),即可剖开竹节食用。

除了以上所介绍具有原住民族风味的美食外,在山区里常见的槟榔心、箭竹笋、山苏、龙须菜等都是餐饮中心菜单上常见的主角,搭配起来不论是合菜或特餐都不会令外来的游客失望。[10]


交通资讯

(交通资讯常有变动,出发前请先向各交通场站确认。)

自行开车:

国道3号-长治交流道下-省道台24线-县道185线-忠孝路二段-自立路-风景巷。

大众运输:

搭台铁至屏东站下-转搭屏东客运(往水门)至上水门站下。


无障碍交通资讯

大众运输:

搭台铁至屏东站下-转搭屏东客运(往水门)(每日一班低地板)至上水门站下。

无障碍计程车:

屏东县政府交通旅游处

复康巴士:

屏东县政府社会处[11]


视频

台湾原住民族文化园区─防疫宣导洗手舞影片

台湾原住民族文化园区2020年贺岁短片

屏东山地门原住民文化园区,山地门原住民文化园区,亲子一日游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