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台湾农业劳动力老化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台湾农业劳动力老化

图片来自coa

台湾农业劳动力老化,是台湾人口老龄化后突出的现象。在台湾,农业劳动力指15岁以上从事农林渔牧业工作并获取报酬者,或每周从事15小时以上农业工作之无酬家属。[1]

现况

根据统计,中华民国在短短28年间,粮食自给率自56%下降至32.7% ,在粮食安全受到威胁时,亦连带突显农业人力结构之问题。中华民国农村劳动力已连年下降,使得务农人口成为台湾就业市场的少数族群,此般现象虽亦可解释为中华民国正朝向第一世界国家的就业结构迈进(如日、德、美等国农业劳动力均不超过总人口数5%,中华民国目前为5.9%),但伴随著劳动力下降的,却是农村劳动力大幅老化之危机,使台湾农业在未来长期发展传承及永续经营上面临严正考验。根据统计,显示台湾农业就业人口逐年大幅下降,在10年内减少约28万人;而65岁以上老年人口快速增加,男性已增加5.8%、女性增加2.7%,充分显示中华民国农业就业结构问题。

原因

以农养工、休耕补助之弊病

农业部门与其他部门发展不均,是台湾产业结构的严重问题。无论是日治时期“农业台湾、工业日本”或是二战后1953年始第一期四年经建计画“以农业培养工业”的政策,都可发现中华民国农业在产业发展史上是处于“被汲取”的角色。而政策刻意扶植工业,将农业剩馀汲取至其他产业,也是造成农业收入偏低的原因,更使得年轻劳动力向其他部门迁移,而没办法转业的年迈农民继续留下务农,就造成了中华民国农村劳动力老化的渊源。

休耕补助制度,与农村劳动力老化实互为因果。农村劳动力老化,使得年迈无力耕种的老农只得休耕;而休耕之后土地荒废杂草丛生,利用价值降低、整理难度提升,也降低青年人力接收农地复耕的意愿。其实关于休耕补助的良窳反应两极,根据研究,有农民指出与其将钱花在休耕补助,不如用在鼓励转作,且休耕补助制度亦加大农民间的贫富差距;坐拥土地的地主即使不耕作,改为休耕亦可领取补贴 ,而依靠土地产出的农民却仍得辛苦务农才能养家,在这样的政策结构下,更加减低青年将农业作为白手起家或永续经营的动力。

WTO的冲击

农业劳动力老化主要是受到农业所得偏低之影响,而贸易自由化,则大幅助长了这个情况。当外国农产品挟规模经济优势叩关时,对台湾造成两方面的冲击;其一为与中华民国重叠之作物,因外国作物价格低廉而使中华民国失去竞争力;其二为进口多元化农产品改变了国人的饮食习惯,面食逐渐取代传统食即为一显例,爰此,农产品陷入供过于求的困境,连带影响农产价格及农业劳动力调节问题,青年流失及农村老化遂成必然趋势。 加入WTO的实际影响,透过统计数据可得了解;根据统计,在入会4年内之表现,农业劳动力平均每年减少2.9万人,为农业、工业、服务业中唯一就业人数萎缩者。其次,农业也是上述三大产业中唯一“减薪”之部门,农业薪资水准下降,除了表示农业人力受到低度运用外,亦无法提升就业者进入农业市场的诱因;因此,当贸易自由化、外国农产品输入时,首当其冲的即是农业面对内需市场被瓜分、所得降低、劳力外移及老化的影响。

农业社会阶级下降

一个职业的社会地位及阶级如何,直接地影响青年就业的意愿。根据研究指出,现在农村对于农业的观感是“落伍”的,且“去外面上班”比较好,显示社会对于职业阶级的观念已经改变。农业阶级的下降,亦导致农村劳动力老化及外流,现在农民所寄予厚望的,是尽力栽培下一代读书,期待子女念书、出去工作已成为老农指导子弟的方针,可见劳力老化其实不仅是年轻一辈的选择,上一辈的观念及家庭教育往往才是背后更深层的原因。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