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右拾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右拾遗唐朝及后来朝代设置的小官,分左、右拾遗,字面意思是捡起皇帝的遗漏,是谏官的一种,主要负责向皇帝奏论政事,称述得失,相当于当代的监察兼助理机构。左右拾遗为正八品官职,除了元代,汉族统治者朝代介以左为大,右为小。所以左拾遗比右拾遗大一些(元代以右为大)。 在古代因为右拾遗与皇帝直接交流的机会比较多,是一个很有前途的职位,陈子昂白居易等人都是由此崛起,做出番成绩的。

相关人物

两《唐书》中只有一人杨嗣复,以官位较高的右拾遗,出任直史馆:“嗣复七八岁时已能秉笔写文。年二十,进士及第。二十一,又登博学宏词科,释褐秘书省校书郎。进右拾遗,直史馆。”但此例仅此一见,恐怕属于特殊例子,非常例。 拾遗是个清要官,地位远在县尉之上。一般以此官已可担任较高级的史馆修撰,如蒋系,“大和初,授昭应尉,直史馆。明年,拜右拾遗、史馆修撰,与沈傅师郑瀚陈夷行、李汉参撰《宪宗实录》”他最初以县尉任直史馆,后升右拾遗即改任史馆修撰。蒋系的父亲蒋乂也以右拾遗任史馆修撰:“贞元九年,进右拾遗、史馆修撰。”至于“登朝官”,指那些需要参加朝会的高官和监察御史等“常参管”。县尉不参朝会,属于“非登朝官”,因此县尉充任史官,一般只能担当直史馆这个比较低层的史官。[1]

职能

唐代进谏使命由门下省和中书省共担。门下省设给事中四名及辅员若干,并设左谏议大夫四名,左散骑常侍四名。中书省则设右谏议大夫四名,右散骑常侍四名。唐代还创设了补阙和拾遗两个官职,分置左右,左隶门下省右隶中书省。补阙和拾遗均为谏官,负责看管供其他谏官呈递奏折所用的四只匣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