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洛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吴洛(生卒年不祥)即吴伯荣,字怀书,福建泉州晋江人。岁贡生。来台后适彰化设县,遂留台开辟田园。定居于半线东门街。父吴家愧曾任漳州镇标千总。兄弟三人,伯仲早逝,抚养诸侄如己出。有子十三人:曰南金,纳资为州同;曰南辉,乾隆十八年拔贡;曰道东,六十年岁贡;余子亦多入庠,书香不替。卒后,追封中宪大夫。周玺撰述之《彰化县志》、连横《台湾通史》有传。[1]
开垦发迹 入士绅阶层
吴洛在雍正年间游台,为“御史高公客诸幕”。“御史高公”应系指巡台御史高山,高山任此职的时期在雍正八年至十一年。他是以幕僚起家得军功而与官方密切,然后再台脚透过科举正途为岁贡而进入士绅阶层。不过根据“台湾府志”,吴洛并非是正途出身的岁贡,而是以捐纳异途的岁贡[2]。
主持“吴伯荣”垦号
吴洛来台适彰化初设县治,旷土荒芜,沿山一带,地尤肥沃,洛遂募佃以垦[3],吴洛参与18世纪台湾中北部的汉人开垦活动。在台湾中部一带,以吴伯荣为垦号,与施世榜、杨志申等垦首开垦彰化平原。吴伯荣垦号的上地约在大肚溪两岸,即台中县乌日、雾峰及彰化县的线西、和美一带[4]。乾隆中叶,吴洛所主持的“吴伯荣”垦号,领众开凿“万斗六圳”,引“万斗六溪”(今头汴坑溪)溪水,灌溉“登台”、“柳树滴”等地[5]。
中台湾有成 再下一城北台湾
吴洛在台湾中部开垦之外,1751年又与同在中部拓垦有成的张方大、马诏文等人合组“张吴文”垦,参与台北盆地南部“海山庄”的开垦,吴洛占五分之一股份,并合力开凿福安陂(在台北县树林带),1760年拆股另立垦户“吴际盛”。早年也是以农业为主的树林,淸初全境为沼泽区,直到乾隆廿至四十年间,水完全干涸,始有移民入垦。开辟最力的垦首组织是“吴张文”,即张必荣和吴际盛[6]。吴洛后裔亦有人住在树林。
游台致富 义举不断
洛既富,乃建宗祠,刊家乘,置祭田,割租千五百石予与诸侄。而追念故乡,乃在泉捐赀以修府学大成殿、明伦堂,购良田充清源书院租,在台亦分捐海东、白沙、南湖各书院之租各数百石[7]。凡有义举,罔不襄赞,当道嘉之,累赠匾额:曰“儒林模楷”,曰“清时硕彦”。有子十三人,书香相继,人谓积善之报[8]。
“吴”与“五”渊源深
清朝乾隆年间,福建晋江人吴洛到雾峰万斗六开垦,以“吴伯荣”为垦号,所以又称“吴厝庄”。当时的“吴厝庄”包括四块厝、五福、大圳头、新厝、新埔仔、磨盾仔园等地。因吴姓移民在此地,村民渴望多福,因吴与五同音,在前清时期为“五福庄”,日治时期,仍有此称呼,战后定名为“五福村”,升格改制后称五福里[9]。
生平
- 雍正九年(1731),任巡台御史高山幕僚。
- 雍正十年(1732),以军功咨部,加衔守备。
- 乾隆十五年(1750),为岁贡生[10]。
- 乾隆十六年(1751),与张方大、马诏文等合组﹝张吴文﹞垦号,进垦台北海山等庄。吴洛占五分之一股分。并合力开凿福安坡(今新北市树林区一带)。
- 乾隆二十五年(1760),拆股另立﹝吴际盛﹞垦户。
- 乾隆三十年(1765),吴洛(吴伯荣垦号),筑万斗六圳,灌溉万斗六地区。
参考资料
- ↑ 吴洛. [2019-04-16].
- ↑ 中央硏究院. 近代史硏究所. 近代中国区域史硏讨会论文集. 该所. 1986.
- ↑ Hanchen Liao. Taiwan sheng kai pi zi liao xu bian. 1977.
- ↑ 许雪姬. 台湾历史辞典. 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 2006.
- ↑ 淡江史学. 淡江大学历史学系. 2008.
- ↑ 中央月刊. 中央文物供应社. 1995.
- ↑ 诗琅王; 良泽张. 台湾人物志. 海峡学术出版社. 2003.
- ↑ 周玺; 吴德功. 彰化县志. 大通书局. 1957.
- ↑ 台中市旗舰社区团队:雾峰区五福社区发展协会. www.peopo.org. 2015-08-18 [2019-04-16].
- ↑ 许雪姬. 台湾历史辞典: . 台湾历史辞典. 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