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吸收式制冷系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吸收式制冷系统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科技类名词。

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化石,是历史的载体,是前人智慧的结晶[1],是有着鲜活生命的“你”“我”“他”,有着浓郁的文化意蕴、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深厚的民族情结。汉字之美[2],美在形体、美在风骨、美在精髓、美在真情!

名词解释

吸收式制冷系统,制冷剂液态在蒸发器中吸热蒸发,所形成的蒸气被吸收剂所吸收,在此之后,吸收了制冷剂蒸气的吸收剂由溶液泵送至发生器,在发生器中被加热,而分离出制冷剂蒸气,该蒸气在冷凝器中被冷凝成液体,再经节流后进入蒸发器。

从利用天然冰等自然冷源过渡到人工制冷,是制冷技术发展的初始阶段。在这个阶段,吸收式制冷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曾风光一时。标志性的事件有:1777年,Nairne E.Geral的硫酸吸水制冰试验;1810年,J.Leslie的硫酸一水吸收式制冰装置;E.Carre设计、生产的小型硫酸一水间歇式制冰机:1859年,F.Carre制成以燃煤炉为驱动热源的直燃型氨一水吸收式制冷机,并于1860年申请专利,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己具备现代吸收式制冷机的基本特点。以后,C.Munters和B.Von Platen制成氨一水一氢扩散吸收式冰箱,于1920年取得专利,在20世纪2030年代流行于世。长期以来,氨一水吸收式制冷机只是作为食品加工和化工生产流程中的制冷装置得到应用,氨一水一氢扩散吸收式冰箱只在一些特殊场合应用。以后,美国Arkla公司在1969年向市场推出Servel牌号的小型燃气氨吸收式空调机:1996年至今,日本的日立造船、大金等公司向市场推出氨吸收式制冷机组。

20世纪60年代,美国、日本和前苏联能够利用廉价的天然气,而我国则能利用丰富的煤资源,采用滨化铿吸收式冷水机组缓解电力供应不足的困难。当时,美国和日本相继制成了蒸汽型双效嗅化铿吸收式冷水机组,还开发了直燃型澳化铿吸收式冷热水机组。近30年来,吸收式制冷技术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1973年中东石油危机推动了能源利用技术的发展,使利用低品位热能的吸收式热泵技术、热一电一冷联产技术等吸收式冷热源设备的研究,进入了实用化的开发阶段。1987年,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签订以后,由于吸收式制冷技术可采用对环境无破坏作用的天然制冷剂,而氨作为一种天然工质,其臭氧层损耗潜能值(Ozone Depletion Potential即ODP)和全球变暖潜能值( Global Warming Potential即G WP)均为零,价格低廉,是HCFC-22的30%,机组能效高,运行费用低等,氨一水工质对得到了科技界的重新认识和推广应用。直燃型多效吸收式制冷机、高效氨水GAX回热循环吸收式制冷机、小型氨水吸收式制冷机进入了商业化开发阶段,蒸汽型和热水型吸收式机组在余热利用、总能系统和区域集中供热供冷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原理

简单的说,制冷剂液态在蒸发器中吸热蒸发,所形成的蒸气被吸收剂所吸收,在此之后,吸收了制冷剂蒸气的吸收剂由溶液泵送至发生器,在发生器中被加热,而分离出制冷剂蒸气,该蒸气在冷凝器中被冷凝成液体,再经节流后进入蒸发器。

详细的说,吸收式制冷是以消耗热能,依靠液态制冷 剂在蒸发器内汽化、吸热,迫使热量 不断由低温传向高温的制冷技术。 是常用的制冷方法之一。采用不同 沸点且能相互溶解的两种物质所构 成的二元溶液为工质(以高沸点者 为吸收剂、低沸点者为制冷剂),并 利用该溶液的饱和浓度随温度与压 力而变化的特点进行制冷循环。整 个制冷系统由吸收器、循环泵、发生 器、冷凝器、节流阀和蒸发器等主要 设备组成。当二元溶液在发生器中 受热时,其中制冷剂大量汽化成高 压蒸汽与吸收剂分离。此蒸汽进入 冷凝器中被凝结为液态; 液态制冷 剂经节流阀节流后进入蒸发器,在 低压、低温条件下发生汽化吸取被 冷却物体热量而制取低温; 形成的 低压制冷剂蒸汽与来自发生器经过 减压的液态吸收剂一起流入吸收 器,在吸收器中被冷却,吸收剂即 吸收制冷剂蒸汽重新形成二元溶 液,再由循环泵送往发生器内加热, 如此循环不已。按工质不同,主要 有氨-水吸收式制冷和水-溴化锂吸 收式制冷两类。吸收式制冷具有直 接利用热能来制冷,耗电甚少,噪音 低,安全性高,调节范围广和使用寿 命长等一系列优点。适用于有热源 或有余热可供利用的某些场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