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吸收式製冷系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吸收式製冷系統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科技類名詞。

漢字,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化石,是歷史的載體,是前人智慧的結晶[1],是有着鮮活生命的「你」「我」「他」,有着濃郁的文化意蘊、獨特的文化魅力和深厚的民族情結。漢字之美[2],美在形體、美在風骨、美在精髓、美在真情!

名詞解釋

吸收式製冷系統,製冷劑液態在蒸發器中吸熱蒸發,所形成的蒸氣被吸收劑所吸收,在此之後,吸收了製冷劑蒸氣的吸收劑由溶液泵送至發生器,在發生器中被加熱,而分離出製冷劑蒸氣,該蒸氣在冷凝器中被冷凝成液體,再經節流後進入蒸發器。

從利用天然冰等自然冷源過渡到人工製冷,是製冷技術發展的初始階段。在這個階段,吸收式製冷技術的研究和開發曾風光一時。標誌性的事件有:1777年,Nairne E.Geral的硫酸吸水製冰試驗;1810年,J.Leslie的硫酸一水吸收式製冰裝置;E.Carre設計、生產的小型硫酸一水間歇式製冰機:1859年,F.Carre製成以燃煤爐為驅動熱源的直燃型氨一水吸收式制冷機,並於1860年申請專利,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己具備現代吸收式制冷機的基本特點。以後,C.Munters和B.Von Platen製成氨一水一氫擴散吸收式冰箱,於1920年取得專利,在20世紀2030年代流行於世。長期以來,氨一水吸收式制冷機只是作為食品加工和化工生產流程中的製冷裝置得到應用,氨一水一氫擴散吸收式冰箱只在一些特殊場合應用。以後,美國Arkla公司在1969年向市場推出Servel牌號的小型燃氣氨吸收式空調機:1996年至今,日本的日立造船、大金等公司向市場推出氨吸收式制冷機組。

20世紀60年代,美國、日本和前蘇聯能夠利用廉價的天然氣,而我國則能利用豐富的煤資源,採用濱化鏗吸收式冷水機組緩解電力供應不足的困難。當時,美國和日本相繼製成了蒸汽型雙效嗅化鏗吸收式冷水機組,還開發了直燃型澳化鏗吸收式冷熱水機組。近30年來,吸收式製冷技術進入了蓬勃發展的階段。1973年中東石油危機推動了能源利用技術的發展,使利用低品位熱能的吸收式熱泵技術、熱一電一冷聯產技術等吸收式冷熱源設備的研究,進入了實用化的開發階段。1987年,關於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籤訂以後,由於吸收式製冷技術可採用對環境無破壞作用的天然製冷劑,而氨作為一種天然工質,其臭氧層損耗潛能值(Ozone Depletion Potential即ODP)和全球變暖潛能值( Global Warming Potential即G WP)均為零,價格低廉,是HCFC-22的30%,機組能效高,運行費用低等,氨一水工質對得到了科技界的重新認識和推廣應用。直燃型多效吸收式制冷機、高效氨水GAX回熱循環吸收式制冷機、小型氨水吸收式制冷機進入了商業化開發階段,蒸汽型和熱水型吸收式機組在餘熱利用、總能系統和區域集中供熱供冷方面得到了進一步的推廣應用。

原理

簡單的說,製冷劑液態在蒸發器中吸熱蒸發,所形成的蒸氣被吸收劑所吸收,在此之後,吸收了製冷劑蒸氣的吸收劑由溶液泵送至發生器,在發生器中被加熱,而分離出製冷劑蒸氣,該蒸氣在冷凝器中被冷凝成液體,再經節流後進入蒸發器。

詳細的說,吸收式製冷是以消耗熱能,依靠液態製冷 劑在蒸發器內汽化、吸熱,迫使熱量 不斷由低溫傳向高溫的製冷技術。 是常用的製冷方法之一。採用不同 沸點且能相互溶解的兩種物質所構 成的二元溶液為工質(以高沸點者 為吸收劑、低沸點者為製冷劑),並 利用該溶液的飽和濃度隨溫度與壓 力而變化的特點進行製冷循環。整 個製冷系統由吸收器、循環泵、發生 器、冷凝器、節流閥和蒸發器等主要 設備組成。當二元溶液在發生器中 受熱時,其中製冷劑大量汽化成高 壓蒸汽與吸收劑分離。此蒸汽進入 冷凝器中被凝結為液態; 液態製冷 劑經節流閥節流後進入蒸發器,在 低壓、低溫條件下發生汽化吸取被 冷卻物體熱量而製取低溫; 形成的 低壓製冷劑蒸汽與來自發生器經過 減壓的液態吸收劑一起流入吸收 器,在吸收器中被冷卻,吸收劑即 吸收製冷劑蒸汽重新形成二元溶 液,再由循環泵送往發生器內加熱, 如此循環不已。按工質不同,主要 有氨-水吸收式製冷和水-溴化鋰吸 收式製冷兩類。吸收式製冷具有直 接利用熱能來製冷,耗電甚少,噪音 低,安全性高,調節範圍廣和使用壽 命長等一系列優點。適用於有熱源 或有餘熱可供利用的某些場合。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