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周宅祠巷圣保禄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周宅祠巷圣保禄堂
图片来自asianews

周宅祠巷天主教堂,位于中国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信河街周宅祠巷,系天主教温州(永嘉)教区总堂、温州市天主教爱国会驻地。

教堂由圣保禄大堂、圣心堂、神父楼、波兰神父楼、共进会、保禄经言学习所等建筑组成,其中圣保禄大堂曾是温州老城区最高的建筑物。

历史

1876年,大清帝国大英帝国签订《烟台条约》,规定在温州增开通商口岸。12月,浙江代牧区主教苏凤文来温,获得温处道台同意后,买下周宅巷一处三进大屋作为教堂。1884年,中法战争期间,温州发生甲申教案,周宅祠巷教堂与城内其他五座教堂一同被焚毁。

1886年,浙江代牧区主教赵保禄来温,设计重建周宅祠巷天主教堂。1887年,神父楼和保禄书院建成。1891年,圣保禄大堂建成。1904年,温州总本堂冯烈鸿将圣保禄大堂屋顶换成红色铅板,钟楼加盖六层尖塔,使之成为温州城内最高的建筑物。1935年,温州总本堂顾保禄新建一幢神父住宅,俗称波兰神父楼。

日本侵华战争初期,周边居民每每在日军空袭时进入周宅祠巷天主教堂避难。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教堂亦成为战机目标,两度遭到轰炸,钟楼顶层受损。

1949年后,温州天主教活动受到压制。1966年9月,文化大革命中,周宅祠巷天主教堂被抄封,教职人员被驱逐,宗教用品和中外书籍运至人民广场焚烧,堂舍改为厂房。1982年,温州天主教爱国会收回教堂,经过翻修,于1983年圣诞节重新开放。[1]

由于旧城改建地基软化造成的影响,圣保禄大堂在建成百年之后成为危房地面沉降,比主干道信河街低0.8米,雨天积水严重;钟楼的存在导致南北两侧沉降不均,倾斜严重;墙体开裂。2001年12月起,大堂停止使用。2006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否决了温州市民宗局提交的拆除重建保禄大堂报告,要求采取维修措施。2011年,温州天主教总堂入选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起,教堂大规模修缮:为圣保禄大堂新建桩基,然后利用数十个液压千斤顶使教堂恢复水平,再总体顶升1.2米,进而全面维修;在保禄书院原址处重建保禄经言学习所;修缮神父楼、波兰神父楼等建筑。

大堂建筑

圣保禄大堂是教堂的主建筑。面阔17.5米,进深36.5米,高35.5米。平面呈巴西利卡式;坐北朝南,以利采光;南面开三门,西面有门通往圣心堂,北面有门通往更衣室,东面开侧门。建筑主要呈罗马式风格。门窗拱券均为圆拱

正立面上,粗壮的柱墩将立面分成纵向三段,两条水平装饰带分出横向两层;三段底层各开一门,中间大、两侧小;中段第二层开有玫瑰窗;两侧仅有两层,中段再往上还有两层方形塔楼,上方再伸出六边形尖塔。钟塔内部高六层,可由狭窄楼梯上下。大堂内部净面阔16米,高约12米。肋骨交叉拱起伏交错,线条与束柱状柱墩自然连接。[2]

参考文献

  1. 姜竺卿. 温州地理 人文地理分册 下.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 ISBN 7-5426-5094-7. 
  2. 黄培量. 温州近代建筑述略. (编) 张复合. 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 5.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186-197. ISBN 7-302-13085-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