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周宅祠巷聖保祿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周宅祠巷聖保祿堂
圖片來自asianews

周宅祠巷天主教堂,位於中國浙江省溫州市鹿城區信河街周宅祠巷,系天主教溫州(永嘉)教區總堂、溫州市天主教愛國會駐地。

教堂由聖保祿大堂、聖心堂、神父樓、波蘭神父樓、共進會、保祿經言學習所等建築組成,其中聖保祿大堂曾是溫州老城區最高的建築物。

歷史

1876年,大清帝國大英帝國簽訂《煙臺條約》,規定在溫州增開通商口岸。12月,浙江代牧區主教蘇鳳文來溫,獲得溫處道台同意後,買下周宅巷一處三進大屋作為教堂。1884年,中法戰爭期間,溫州發生甲申教案,周宅祠巷教堂與城內其他五座教堂一同被焚毀。

1886年,浙江代牧區主教趙保祿來溫,設計重建周宅祠巷天主教堂。1887年,神父樓和保祿書院建成。1891年,聖保祿大堂建成。1904年,溫州總本堂馮烈鴻將聖保祿大堂屋頂換成紅色鉛板,鐘樓加蓋六層尖塔,使之成為溫州城內最高的建築物。1935年,溫州總本堂顧保祿新建一幢神父住宅,俗稱波蘭神父樓。

日本侵華戰爭初期,周邊居民每每在日軍空襲時進入周宅祠巷天主教堂避難。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教堂亦成為戰機目標,兩度遭到轟炸,鐘樓頂層受損。

1949年後,溫州天主教活動受到壓制。1966年9月,文化大革命中,周宅祠巷天主教堂被抄封,教職人員被驅逐,宗教用品和中外書籍運至人民廣場焚燒,堂舍改為廠房。1982年,溫州天主教愛國會收回教堂,經過翻修,於1983年聖誕節重新開放。[1]

由於舊城改建地基軟化造成的影響,聖保祿大堂在建成百年之後成為危房地面沉降,比主幹道信河街低0.8米,雨天積水嚴重;鐘樓的存在導致南北兩側沉降不均,傾斜嚴重;牆體開裂。2001年12月起,大堂停止使用。2006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否決了溫州市民宗局提交的拆除重建保祿大堂報告,要求採取維修措施。2011年,溫州天主教總堂入選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起,教堂大規模修繕:為聖保祿大堂新建樁基,然後利用數十個液壓千斤頂使教堂恢復水平,再總體頂升1.2米,進而全面維修;在保祿書院原址處重建保祿經言學習所;修繕神父樓、波蘭神父樓等建築。

大堂建築

聖保祿大堂是教堂的主建築。面闊17.5米,進深36.5米,高35.5米。平面呈巴西利卡式;坐北朝南,以利採光;南面開三門,西面有門通往聖心堂,北面有門通往更衣室,東面開側門。建築主要呈羅馬式風格。門窗拱券均為圓拱

正立面上,粗壯的柱墩將立面分成縱向三段,兩條水平裝飾帶分出橫向兩層;三段底層各開一門,中間大、兩側小;中段第二層開有玫瑰窗;兩側僅有兩層,中段再往上還有兩層方形塔樓,上方再伸出六邊形尖塔。鐘塔內部高六層,可由狹窄樓梯上下。大堂內部淨面闊16米,高約12米。肋骨交叉拱起伏交錯,線條與束柱狀柱墩自然連接。[2]

參考文獻

  1. 姜竺卿. 溫州地理 人文地理分冊 下. 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5. ISBN 7-5426-5094-7. 
  2. 黃培量. 溫州近代建築述略. (編) 張複合. 中國近代建築研究與保護 5.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6: 186-197. ISBN 7-302-13085-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