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唐仲友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唐仲友(1136-1188年),字与政,又称说斋先生,浙江金华人。莒国公唐俭第21世孙。北宋官员。绍兴甲戌进士,父亲唐尧封官至五品龙图阁朝散大夫,其兄唐仲温,1151年进士,兄唐仲义,1160年进士。和宰相王淮同乡,《勉斋集》等文章陈述他与宰相王淮有姻亲关系。

曾知台州。著有《六经解》、《帝王经世图谱》、《说斋文集》等。其刻书活动主要是南宋淳熙间(1174-1189年)知台州在临海时,所刻之书有《荀子》、《杨子法言》、《中说》、《昌黎先生集》、《后典丽赋》等。其中《荀子》二十卷,战国荀况撰,唐杨倞注。为唐仲友于淳熙八年(1181年)在临海台州任上所刻。此书为二十卷本,版式半页八行,行大字十六,小字双行各二十四。刻成后,人称"宋椠上驷",赞其"雕镂之精,不在北宋蜀刻之下"。现日本尚有藏本,举为国宝。

为官履历

1136年出生与浙江金华。
1154进士,通判建康府。1161年中宏词科,这一科目是进士的增加科,以文辞著称。
1161年十一月担任从事郎,1164年正月初七任满离职,到秘书省担任正字。同年年底,其父唐尧封因为与权臣钱端礼不合,被朝廷罢免。唐尧封离开京都时“馆学为空",文人士子争相送行。第二年二月,钱端礼兼参知政事,得拦大权,唐仲友被放到湖南南岳庙任职。
1170年,离京五年多的唐仲友回到建康,继续担任秘书省正字,此时王淮已颇有权势,钱端礼失势,侧面反映了唐仲友离职的政治色彩。
1171年任实录院检讨官。
1172年五月任著作佐郎,同年八月,担任信州太守,离开中央。
1180年,从信州调往台州,因《信州志》失传的缘故,此间其作为不得而知。
1181年修建中津桥,同年修缮白鹤山灵康庙,台州学宫(官学)。
1182年,拨款给百姓修建桐山桥,桥没有建成因朱熹弹劾免职,八月离开台州,此后开坛讲学,再未担任官职。 1183年,桐山桥修好,1184年有所损害,1185年,台州百姓找到唐仲友,希望修缮桐山桥,唐仲友提出修改意见,捐款二十七万文(相当于他官职最高时八个月不吃不喝的全部收入),占据了修桥资金约三分之一。
1188年逝世,时年五十三岁,《金华府志》说他死时,家中贫困,买墓地的钱都没有,而他三年前的捐款,相当于南宋最低级官员数十年的工资。

轶事典故

六次弹劾

说起唐仲友,立即就会遇到一个历史上聚讼不已、至今亦难以辨清而又无法完全绕开的问题,这就是朱熹何以要六上奏章严辞弹劾他。因为此事不仅对当事的唐、朱二人均有重大影响,而且影响到南宋儒学,并从一个侧面生动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状况,故而我们在此先加概括性叙述,并稍作分析。

当时主要有下列几种传闻:一是说唐仲友与吕祖谦因学术上不合而结下怨仇[1],右袒吕祖谦的朱熹借机奏劾唐仲友。[2]

二说是唐仲友轻慢陈同甫,在一次聚会中与其争执([3]);三是朱熹受高文虎迷惑而劾唐仲友,此为《林下偶谈》首主其说,《金华征献略》则据之发挥道:唐仲友“政声烨然,为同官高文虎所忌,谗于提举刑狱朱熹,劾罢。”

四是说唐仲友主苏氏蜀学,而朱熹主程氏洛学,故因学术歧异而生发出朱劾唐之事。《四朝闻见录》上乙《洛学》记曰:“淳熙间,考亭以行部劾台守唐氏,上将置唐于理。王(准)与唐为姻,乃以唐自辨疏与考亭章俱取旨,未知孰是。王但微笑,上固问之,乃以朱程学、唐苏学为对,上笑而缓唐罪。时,上方崇厉苏氏,未遑表章程氏也,故王探上之意以为解。”

诗词选摘

蜡梅
[宋] 唐仲友
凌寒不独早梅芳,玉艳更为一样妆。
懒着霓裳贪野服,自然仙骨有天香。
轻明最是宜风日,冷淡从来傲雪霜。
欲识清奇无尽处,中间深佩紫罗囊。

石洞
[宋] 唐仲友
流泉在石上,细路在石下。
石宇闭复开,竹树邃而雅。
我来不值桂壑风,月寒病骨艰迎逢。
野田午后爱日烘,杖藜扶去穿谾豅。
霜清水落石正瘦,落叶拥径行龙钟。
决流作瀑飞短虹,小阁踞坐尘虑空。
萧然一笑出山去,回首峻壁纷青红。

外部链接

1、唐仲友的诗词全集、诗集(58首全)_诗词名句网 [1]
2、廊道上的文化记忆︱智者对话之悲欣才子唐仲友 [2]

参考资料

  1. 《吹剑录·四录》
  2. 探秘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迫害底层歌妓严蕊的真相
  3. 《林下偶谈》卷三《晦翁按唐与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