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唐順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唐順之

{{{國家}}}
族裔 漢族
出生 正德二年十月初五
(1507年11月9日)
逝世 嘉靖三十九年四月初一
(1560年4月25日)
出身
  • 嘉靖八年己丑科二甲第一名進士出身(傳臚)

唐順之(1507年11月9日-1560年4月25日),應德,一字義修荊川襄文明朝南直隸武進(今屬江蘇常州)人,官右僉都御史卒。

唐宋派文學家,「嘉靖八才子」之一,與歸有光王慎中兩人合稱「嘉靖三大家」。

順之亦善武,通兵法,曉武術

簡介

嘉靖八年(1529年)己丑科會試第一(會元),殿試位列二甲第一名(傳臚),賜進士出身,選庶吉士。大禮議以來,權臣張璁厭惡翰林,庶吉士都外放為官,僅唐順之得以留在翰林院。但唐順之堅決推辭,於是調任兵部主事,稱病歸里。後改官吏部。嘉靖十二年(1533年),詔選朝官為翰林,順之改任編修,校對歷朝實錄。工作接近完成,順之又復以疾告退,張璁將其奏疏擱置。有人告訴張璁,順之想要遠離,張璁大怒,擬旨將順之以吏部主事罷歸,永不敘用。[1]

倭寇屢犯沿海,方起用爲南京兵部主事。又遇父喪,免守制,召為員外郎,升郎中,督師浙江,破倭寇於崇明島。後升右僉都御史巡撫鳳陽,至通州(今江蘇南通市)病卒。崇禎年間追諡「襄文」。[2]

文學

身為明朝嘉靖八才子之一的唐順之,本習前七子的文風,後受到好友王慎中的勸導,改以唐宋古文家為法,兩人遂為唐宋健筆,成明朝文壇中,尊唐宋古文、反七子的知名學者,兩人齊名文壇,時稱曰「王唐」,又以兩人籍貫,合稱曰「晉江毘陵」。[3]唐順之有《與周約庵中丞論項守》一文傳名於世。

順之不但是著名作家,也是明朝研究中國古文的重要學者。他強調為文為詩需要重視「本色」,也就是著重「文章真精神」,如果脫離此涵義,就算精心雕琢,仍會使文章呈現「下格」文字。是為嘉靖八才子中,對文學評論最為深入者。

唐順之也是軍事家、武術家,曾破倭寇於浙江。武術方面的貢獻,唐著有「游嵩山少林寺」、「楊教師槍歌」、「峨嵋道人拳歌」。

數學成就

唐順之通曉元代所傳數學上的「回回術法」,精通於弧矢割圓術,著有《勾股弧矢論略》《勾股六論》等。善珠算,被認為是明代打算盤的能手。

人物作品

詩詞作品

1、《岳王墳

2、《塞下曲贈翁東涯侍郎總制十八首》

3、《詠夾竹桃

存世著作

唐順之的著作有《荊川先生文集》,共17卷,其中文13卷,詩 4卷。輯有《文編》64卷。是集取由周迄宋之文,分體編列,其中選錄了大量唐宋文章。

唐順之其他著作尚有:《右編》40卷,《史纂左編》124卷,《兩漢解疑》2卷,《武編》10卷,《南北奉使集》2卷,《荊川稗編》120卷,《諸儒語要》、《左氏始末》12卷、及舊本題為李攀龍撰唐順之校的《韻學淵海》12卷等。

近代林紓輯有《唐順之集》,為較通行的唐順之選集。

軼事典故

擲筆斃刺客

唐順之在掃蕩倭寇的戰鬥中,因為他用兵如神,再加上他武藝超人,他的隊伍把倭寇殺得落花流水。倭寇聽到唐順之,就失魂落魄。倭寇的頭子對唐順之也恨之入骨。於是重金聘請刺客謀殺唐順之。有一天深夜,唐順之正秉燭揮毫,忽覺桌前燭光一閃,猛一抬頭,只見一個渾身穿着黑色緊身短靠,手執利刀的人已站在眼前了。「刺客」,荊川的腦子中念頭一閃,「來者不善,善者不來」我得小心對付。他微微笑着對黑衣人說: 「你是誰?何故深夜前來?」 「唐順之,你不必問我何人,今天就是來取你的性命!」 「既然這樣,好吧,能否容我把這張字寫完再就教你呢?」

刺客一看,唐順之手執毛筆如龍飛鳳舞。心裡想:人家都說唐順之學問好,字寫得好,今天親眼看他寫字也算有緣。反正他性命已在我掌握之中了。於是對唐順之說:

「念你是讀書人,就讓你多活一刻,把這張字寫完了吧!」話雖這樣說,刺客的刀刃還對準着他的頸項。

唐順之神色自若,提着斗筆飽蘸濃墨依然揮毫如飛,正當刺客看得入神時,突然,荊川先生閃電似地將筆往刺客喉間擲去。「哎……」刺客「呀」都來不及出口,身體往後便倒,手中的利刀「噹啷」一聲墜落在羅磚地上,原來荊川先生把渾身的力氣全運到這筆尖上,輕輕一擲有千鈞之力。刺客的喉嚨怎麼能經受得起,鮮血和墨汁混流滿地了。唐順之從容地招呼家人悄悄地把刺客抬到後園空地上埋了,從此他就更為警惕了。

金頭玉臂

唐順之先生自從刺客來行刺後,一直十分警惕,他得知倭寇對他恨之入骨,因此在他連年征戰積勞成疾後,更是戒備森嚴。他五十四那年,正在江北討賊,舊病復發,愈來愈沉重,自知要客死異鄉了,便把兒子鶴徵召到床前:「為父看來不久就要離開人世,我估計即使我死後,賊人還要對我進行報復,因此,我的靈柩你要秘藏,切勿讓外人知道才好。」「父親放心,孩兒定當格外當心。」鶴征流着淚答應着。

沒幾天,唐順之歸天,遺體運回常州。鶴征想,父親生前交友很廣,人家前來弔奠總不能拒之門外,但人多雜亂,倘有疏忽,致使父親遺體受損,那怎麼對得起去世的父親呢?於是想出了一個法子,做了四口同樣的棺材,同時在四個地點守靈。放有唐順之屍體的棺木則放在東下塘自家的小房子裡,派得力的家將守護着,自己反而守在另一處假棺旁接待一般賓客。四處同時哀樂齊鳴,準備等服滿後分別出喪下葬。

一天清晨,只聽門人報:「有遠客來弔奠老爺!」只見一位書生模樣的人,臉容十分哀切,後面一位從人挑着一擔祭品進來。鶴征覺得來人面生,開口問道: 「客人尊姓大名?從何而來?」 書生通了姓名後說: 「荊川先生是我大恩人,聽到噩耗我是連夜備了祭品從丹徒趕來的。」說罷號淘大哭。 鶴征見他情真意切,開口閉口說荊川先生是他大恩人,又見他路遠迢迢備了祭品趕到這裡,很是過意不去。看上去,這個人書生打扮,舉止斯文,絕不是歹徒。心想,來人這樣誠意,如不讓他在父親靈柩前弔奠,是說不過去的。於是就吩咐家將帶了這兩個人到東下塘設靈的房子裡去祭奠。自己也隨後趕來。

再說那人到了東下塘房子裡,一看這裡雖然人並不擁擠,卻另是一種哀切的氣氛,估計是唐順之遺體的所在。於是一路號淘大哭進去,家人擺好祭品,書生就下跪磕頭祭奠。書生一磕頭,二磕頭,到三磕頭,只聽得棺木中咔嚓一聲巨響。書生立起身來,就同家人拱手告辭。這時鶴征正好趕來,再三挽留不住。書生走後,家人對唐公子說: 「公子,剛才客人磕頭祭奠時,聽得棺木中『咔嚓』聲,我嚇得毛骨悚然,恐怕有些蹊蹺。」

鶴征說:「我剛趕到,似乎也聽到這個聲音,不要出什麼問題。」兩人走近靈樞一看,只見棺蓋上已裂開一條縫,顯然出了什麼岔子。慌忙抬起棺蓋一看,只見荊川先生的頭和一條手臂已不知去向了。鶴征見此情狀,知道來人是歹徒,心想自己悔不該忘了先父遺囑,致使上當,屍骨不全,如何是好……想到這裡不禁失聲痛哭起來,驚動了家屬、親友。大家紛紛猜測定是倭寇派人前來報復。「怎麼辦呢?總不能讓為國為民討賊的唐順之先生身首異處地安葬!」於是有人提議鑄一個黃金的頭,雕一隻白玉的手臂,裝在荊川先生遺體上,讓他全屍安葬。這也是表示後人對這位民族英雄的紀念。於是金頭玉臂的傳說就一直流傳至今。

後世評價

唐順之學識淵博,對天文地理、數學、曆法兵法樂律皆有研究。唐順之的文學主張早年曾受前七子影響,標榜秦漢,贊同「文必秦漢,詩必盛唐」。中年以後,受王慎中影響,察覺七子詩文流弊,尤其是散文方面,七子抄襲、模擬古人,故作詰屈之語。於是拋棄舊見,公開對七子擬古主義表示不滿,提出師法唐宋而要「文從字順」的主張。

他是明中葉重要散文家。與王慎中茅坤歸有光等同為明代重要文學流派唐宋派代表。

視頻1:江南抗擊倭寇的民族英雄,唐順之荊川先生

視頻2:戚繼光改良唐順之「鴛鴦陣」,戚家軍戰力飆升

注釋

  1. 《明史·卷二百零五》:唐順之,字應德,武進人。祖貴,戶科給事中。父寶,永州知府。順之生有異廩。稍長,洽貫群籍。年二十三,舉嘉靖八年會試第一,改庶吉士。座主張璁疾翰林,出諸吉士為他曹,獨欲留順之。固辭,乃調兵部主事。引疾歸。久之,除吏部。十二年秋,詔選朝官為翰林,乃改順之編修,校累朝實錄。事將竣,復以疾告,璁持其疏不下。有言順之欲遠璁者,璁發怒,擬旨以吏部主事罷歸,永不復敘。至十八年選宮僚,乃起故官兼春坊右司諫。與羅洪先、趙時春請朝太子,復削籍歸。卜筑陽羨山中,讀書十餘年。中外論薦,並報寢。
  2. 《明史·卷二百零五》:倭躪江南北。趙文華出視師,疏薦順之。起南京兵部主事。父憂未終,不果出。免喪,召為職方員外郎,進郎中。出核薊鎮兵籍,還奏缺伍三萬有奇,見兵亦不任戰,因條上便宜九事。總督王忬以下俱貶秩。
    尋命往南畿、浙江視師,與胡宗憲協謀討賊。順之以御賊上策,當截之海外,縱使登陸,則內地咸受禍。乃躬泛海,自江陰抵蛟門大洋,一晝夜行六七百里。從者咸驚嘔,順之意氣自如。倭泊崇明三沙,督舟師邀之海外。斬馘一百二十,沉其舟十三。擢太僕少卿。宗憲言順之權輕,乃加右通政。順之聞賊犯江北,急令總兵官盧鏜拒三沙,自率副總兵劉顯馳援,與鳳陽巡撫李遂大破之姚家盪。賊窘,退巢廟灣。順之薄之,殺傷相當。遂欲列圍困賊,順之以為非計,麾兵薄其營,以火炮攻之,不能克。三沙又屢告急,順之乃復援三沙,督鏜、顯進擊,再失利。順之憤,親躍馬布陣。賊構高樓望官軍,見順之軍整,堅壁不出。顯請退師,順之不可,持刀直前,去賊營百餘步。鏜、顯懼失利,固要順之還。時盛暑,居海舟兩月,遂得疾,返太倉。李遂改官南京,即擢順之右僉都御史,代遂巡撫。順之疾甚,以兵事棘,不敢辭。渡江,賊已為遂等所滅。淮、揚適大飢,條上海防善後九事。三十九年春,汛期至。力疾泛海,度焦山,至通州卒,年五十四。訃聞,予祭葬。故事:四品但賜祭。順之以勞得賜葬雲。
  3. 《明史·卷二百零五》:順之於學無所不窺。自天文、樂律、地理、兵法、弧矢、勾股、壬奇、禽乙,莫不究極原委。盡取古今載籍,剖裂補綴,區分部居,為《左》、《右》、《文》、《武》、《儒》、《稗》六《編》傳於世,學者不能測其奧也。為古文,洸洋紆折有大家風。生平苦節自厲,輟扉為床,不飾裀褥。又聞良知說於王畿,閉戶兀坐,匝月忘寢,多所自得。晚由文華薦,商出處於羅洪先。洪先曰:「向已隸名仕籍,此身非我有,安得侔處士?」順之遂出,然聞望頗由此損。崇禎中,追諡襄文。

參考文獻

參見

嘉靖三大家
歸有光 · 王慎中 · 唐順之
王唐瞿薛——八股四大家
王 鏊 · 唐順之 · 瞿景淳 · 薛應旂
明朝舉業八大家
吳縣王鏊 - 武進唐順之 - 常熟瞿景淳 - 武進薛應旂 - 崑山歸有光 - 德清胡友信 - 歸善楊起元 - 臨川湯顯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