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国子监」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行 1: 行 1: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又称“太学”“国学”<ref>[https://travel.qunar.com/p-pl4207022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 ,去哪儿?</ref>。
+
''' 国子监''' 是中国古代[[ 隋朝]] 以后的中央官学,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又称“太学”“国学”<ref>[https://travel.qunar.com/p-pl4207022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 ,去哪儿?</ref>。
  
 明朝时期行使双京制,在南京和北京分别都设有国子监,设在南京的国子监被称为" 南监" " 南雍" ,而设在北京的国子监则被称为" 北监" " 北雍" 。南京国子监始建于东吴永安元年(公元258年),到明永乐年间,规模宏大,延袤十里,灯火相辉,盛况空前,当时邻邦高丽、日本、琉球、暹罗等国" 向慕文教" ,不断派留学生到南京国子监学习。北京国子监始建于元朝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是中国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
+
 明朝时期行使双京制,在[[ 南京]] [[ 北京]] 分别都设有国子监,设在南京的国子监被称为 南监 南雍 ,而设在北京的国子监则被称为 北监 北雍 。南京国子监始建于东吴永安元年(公元258年),到明永乐年间,规模宏大,延袤十里,灯火相辉,盛况空前,当时邻邦[[ 高丽]] [[ 日本]] [[ 琉球]] [[ 暹罗]] 等国 向慕文教 ,不断派留学生到[[ 南京]] 国子监学习。[[ 北京]] 国子监始建于元朝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是中国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行 21: 行 21: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西周时期国家的最高学府称为" 太学" ,汉武帝设置" 太学" 也是承袭了传授儒家经典最高学府的功能。
+
 
 +
 西周时期国家的最高学府称为 太学 ,汉武帝设置 太学 也是承袭了传授儒家经典最高学府的功能。
  
 
 永安元年(公元258年)东吴景帝孙休创建国学,设太学博士制度,诏立五经博士,为建业太学之滥觞。
 
 永安元年(公元258年)东吴景帝孙休创建国学,设太学博士制度,诏立五经博士,为建业太学之滥觞。
  
 西晋晋武帝咸宁四年(278)初立国子学。这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在太学之外另立国子学之始。《晋书·卷二十四·职官志》记载:" 咸宁四年(278),武帝初立国子学,定置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人以教生徒。博士皆取履行清淳,通明典义者,若散骑常侍、中书侍郎、太子中庶子以上,乃得召试。" 国子学限五品官以上贵族子弟方可入学。但国子学在西晋并不景气,尤其是西晋末年以后,时兴时废。
+
 西晋晋武帝咸宁四年(278 )初立国子学。这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在太学之外另立国子学之始。《晋书·卷二十四·职官志》记载 :“ 咸宁四年(278 ),武帝初立国子学,定置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人以教生徒。博士皆取履行清淳,通明典义者,若散骑常侍、中书侍郎、太子中庶子以上,乃得召试。 国子学限五品官以上贵族子弟方可入学。但国子学在西晋并不景气,尤其是西晋末年以后,时兴时废。
  
 
 晋武帝司马炎统一全国之后,建业太学中断。
 
 晋武帝司马炎统一全国之后,建业太学中断。
  
 晋武帝死后,中原" 八王之乱" ,以王导、谢安为首的大族,于307年簇拥着西晋皇族琅邪王司马睿,仓促南渡至建邺(史称" 永嘉南渡"),建立起偏安江左的东晋王朝,并在鸡笼山下建立建康太学。
+
 晋武帝死后,中原 八王之乱 ,以王导、谢安为首的大族,于307年簇拥着西晋皇族琅邪王司马睿,仓促南渡至建邺(史称 永嘉南渡 ),建立起偏安江左的东晋王朝,并在鸡笼山下建立建康太学。
  
 西晋末(313年),因为晋愍帝的名字叫司马邺,为了避他的名讳,又把建邺县改称建康县。
+
 西晋末(313年),因为晋愍帝的名字叫[[ 司马邺]] ,为了避他的名讳,又把[[ 建邺县]] 改称建康县。
  
 
 后宋、齐、梁、陈先后在建康建立太学。
 
 后宋、齐、梁、陈先后在建康建立太学。
  
 刘宋时期,元嘉十五年(438),宋文帝召雷次宗至京师,令国子学开馆于鸡笼山,聚徒百人教授。
+
 刘宋时期,元嘉十五年(438 ),[[ 宋文帝]] 召雷次宗至京师,令国子学开馆于鸡笼山,聚徒百人教授。
  
 刘宋末年,祖冲之回到建康,担任谒者仆射的官职祖。祖冲之花了较大的精力来研究机械制造,重造指南车,发明千里船、水碓磨等等,是我国南朝机械工程专业之最早肇始。祖冲之算出圆周率的真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相当于精确到小数第7位,简化成3.1415926,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成就。
+
 刘宋末年,[[ 祖冲之]] 回到建康,担任谒者仆射的官职祖。祖冲之花了较大的精力来研究机械制造,重造指南车,发明千里船、水碓磨等等,是我国南朝机械工程专业之最早肇始。祖冲之算出圆周率的真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相当于精确到小数第7位,简化成3.1415926,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成就。
  
 北齐改国子学称之为" 国子寺" 。隋平陈以后,实行抑制江南地方势力的政策,摧毁六朝宫苑,漫天大火,烧炎千里,建康城全部被平毁,建康太学中断。
+
 北齐改国子学称之为 国子寺 。隋平陈以后,实行抑制江南地方势力的政策,摧毁六朝宫苑,漫天大火,烧炎千里,建康城全部被平毁,建康太学中断。
  
 隋开皇初年,决定国子寺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开皇十三年(593) 国子寺不再隶属太常,成为独立的教育管理机构,复名国子学。大业三年(607)改称国子监,监内设祭酒一人,专门管理教育事业,属下有主簿、录事各一人,统领各官学,如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各官学的博士、助教、生员皆有定额。据《隋书·百官志下》记载: 博士:" 国子、太学、四门各五人,书、算各二人," 助教:" 国子、太学、四门各五人,书、算各二人," 学生 :" 国子一百四十人……" 。国子学与太学并立,是专门研习儒家经典的经学学校。
+
 隋开皇初年,决定国子寺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开皇十三年(593) 国子寺不再隶属太常,成为独立的教育管理机构,复名国子学。大业三年(607)改称国子监,监内设祭酒一人,专门管理教育事业,属下有主簿、录事各一人,统领各官学,如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各官学的博士、助教、生员皆有定额。据《[[ 隋书·百官志下]] 》记载 博士 :“ 国子、太学、四门各五人,书、算各二人, 助教 :“ 国子、太学、四门各五人,书、算各二人, 学生 :“ 国子一百四十人…… 。国子学与太学并立,是专门研习儒家经典的经学学校。
  
 唐承隋制,武德元年(618)唐设国子学,学额300人,学生皆为贵族子弟,教师24人。贞观元年(627)唐将国子学改称国子监,同时成为独立的教育行政机构。监内设祭酒一人,为最高教育行政长官。设丞一人,主簿一人,负责学生学习成绩和学籍等具体事宜。唐代曾几易国子监之名,曾改称司成馆、成均监,神龙元年(705) 又复其名。据《旧唐书·高宗本纪》载:" 凡六学,皆隶于国子监。" 所谓六学,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
+
 唐承隋制,武德元年(618 )唐设国子学,学额300人,学生皆为贵族子弟,教师24人。贞观元年(627 )唐将国子学改称国子监,同时成为独立的教育行政机构。监内设祭酒一人,为最高教育行政长官。设丞一人,主簿一人,负责学生学习成绩和学籍等具体事宜。唐代曾几易国子监之名,曾改称司成馆、成均监,神龙元年(705 ) 又复其名。据《旧唐书·高宗本纪》载 :“ 凡六学,皆隶于国子监。 所谓六学,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
  
唐朝以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大分裂时期。这一时期,蒋州又一次成为南唐的都城。902年,杨行密被封为吴王,以扬州为国都,史称" 杨吴" 。后来权臣徐温操纵了吴国的军政大权。909年,徐温兼任异州刺史,由他养子徐知诰具体负责军政事务。937年,徐知诰代吴称帝,定都金陵,并改金陵为汗宁府,国号唐,史称" 南唐" 。939年,徐知诰称自己是唐明皇第六子永王的后裔。南唐的宫城设在金陵城的中央,大体上位于今洪武路一带,设南唐金陵太学。
+
[[ 唐朝]] 以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大分裂时期。这一时期,蒋州又一次成为南唐的都城。902年,杨行密被封为吴王,以扬州为国都,史称 杨吴 。后来权臣徐温操纵了吴国的军政大权。909年,[[ 徐温]] 兼任异州刺史,由他养子徐知诰具体负责军政事务。937年,[[ 徐知诰]] 代吴称帝,定都金陵,并改金陵为汗宁府,国号唐,史称 南唐 。939年,徐知诰称自己是唐明皇第六子永王的后裔。南唐的宫城设在金陵城的中央,大体上位于今洪武路一带,设南唐金陵太学。
  
 宋沿唐制,分设西京国子监(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京国子监(今河南省开封市),增辖武学。宋代国子监亦屡易其名,有时称国子监,有时称国子学,其职能具有二重性,一是作为官学最高管理机构,二是生徒就学的最高学府。如北宋著名学者程颐曾任判西京国子监,胡瑗曾以直讲名义兼判东京国子监。宋太宗端拱二年(989)曾改国子监为国子学,淳化五年(994)又改国子学为国子监,名称反复变化。招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入学,称国子生或监生。宋初无定额,后规定200人为限。但实际数量很少,故可插班补缺或旁听。国子学设判监事总管学校,由直讲教授经业和训导德行。
+
 宋沿唐制,分设西京国子监(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京国子监(今河南省开封市),增辖武学。宋代国子监亦屡易其名,有时称国子监,有时称国子学,其职能具有二重性,一是作为官学最高管理机构,二是生徒就学的最高学府。如北宋著名学者程颐曾任判西京国子监,胡瑗曾以直讲名义兼判东京国子监。宋太宗端拱二年(989 )曾改国子监为国子学,淳化五年(994 )又改国子学为国子监,名称反复变化。招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入学,称国子生或监生。宋初无定额,后规定200人为限。但实际数量很少,故可插班补缺或旁听。国子学设判监事总管学校,由直讲教授经业和训导德行。
  
 北宋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范仲淹参政" 庆历新政" ,应天府书院升为南京(今商丘)国子监学,与东京(今开封)、西京(今洛阳)的国子监并列为北宋最高学府。范仲淹提出" 精贡举、择官长" 等十项改革主张,改革当时教育系统,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先行实施改革,一改当时崇尚辞赋的浮浅学风,重经义、重时务、重实际。
+
 北宋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 范仲淹]] 参政 庆历新政 ,应天府书院升为南京(今商丘)国子监学,与东京(今[[ 开封]])、西京(今[[ 洛阳]])的国子监并列为北宋最高学府。范仲淹提出 精贡举、择官长 等十项改革主张,改革当时教育系统,应天府(今[[ 河南省]][[ 商丘市]])先行实施改革,一改当时崇尚辞赋的浮浅学风,重经义、重时务、重实际。
  
 辽代的中央官学中亦设有上京国子学、中京国子学、东京国子学、西京国子学和南京国子学。其中除南京国子学外,其他均无明文可考。金代的国子学于海陵王天德三年(1151)始创,规定词赋、经义学生百人,限宗室、外戚亲属及诸功臣三品以上官吏的兄弟或子孙入学。另外在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设有女真国子学,限金人子弟优秀者入学。
+
 辽代的中央官学中亦设有上京国子学、中京国子学、东京国子学、西京国子学和南京国子学。其中除南京国子学外,其他均无明文可考。金代的国子学于海陵王天德三年(1151 )始创,规定词赋、经义学生百人,限宗室、外戚亲属及诸功臣三品以上官吏的兄弟或子孙入学。另外在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 )设有女真国子学,限金人子弟优秀者入学。
  
 元代分设国子监管辖国子学。蒙古国子监管辖蒙古国子学,蒙古国子学于元世祖至元八年(1272)创立,入学资格限于随朝蒙古、汉人百官等,学习内容主要是以蒙古文译写的《通鉴节要》,并兼习算术,学成考试,量才授官。回回国子监管辖回回国子学,回回国子学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90)创立。入学资格限于公卿大夫及富民子弟,学习内容以" 亦思替非" 文学为主,目的是培养诸官衙译史人才。元代又设有汉文国子学。所学课程有《孝经》、《小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以及《诗》、《书》、《礼记》、《周礼》、《春秋》、《易》等。
+
 元代分设国子监管辖国子学。蒙古国子监管辖蒙古国子学,蒙古国子学于元世祖至元八年(1272 )创立,入学资格限于随朝蒙古、汉人百官等,学习内容主要是以蒙古文译写的《[[ 通鉴节要]] 》,并兼习算术,学成考试,量才授官。回回国子监管辖回回国子学,回回国子学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90 )创立。入学资格限于公卿大夫及富民子弟,学习内容以 亦思替非 文学为主,目的是培养诸官衙译史人才。元代又设有汉文国子学。所学课程有《[[ 孝经]] 》、《[[ 小学]] 》、《[[ 论语]] 》、《[[ 孟子]] 》、《[[ 大学]] 》、《[[ 中庸]] 》、以及《[[ ]] 》、《[[ ]] 》、《[[ 礼记]] 》、《[[ 周礼]] 》、《[[ 春秋]] 》、《[[ ]] 》等。
  
 
 明朝国子监创于明太祖初定金陵之时,即改应天府学为国子学。
 
 明朝国子监创于明太祖初定金陵之时,即改应天府学为国子学。
行 59: 行 60:
 
 后太祖建都南京,重建校舍于鸡鸣山下,改学为监,故称国子监。
 
 后太祖建都南京,重建校舍于鸡鸣山下,改学为监,故称国子监。
  
1306年,建元大德十年,北京国子监始建,初称为北平郡学,至今已有700年的历史,是元、明、清三代的国家最高学府及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
1306年,建元大德十年,北京国子监始建,初称为北平郡学,至今已有700年的[[ 历史]] ,是元、明、清三代的国家最高学府及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1393年,洪武二十六年,南京国子监学生已增加到8000多名。
 
1393年,洪武二十六年,南京国子监学生已增加到8000多名。
  
1404年,永乐二年,北平郡学复称国子监。永乐十八年(1420),明迁都北京,改北京国子监为京师国子监,于是明代国学有南北两监之分(亦称南北两雍)。
+
1404年,永乐二年,北平郡学复称国子监。永乐十八年(1420 ),明迁都北京,改北京国子监为京师国子监,于是明代国学有南北两监之分(亦称南北两雍)。
  
1422年,永乐二十年,达9900多人,盛况空前。当时邻邦高丽、日本、琉球、暹罗等国" 向慕文教" ,不断派留学生到国子监学习。但此种盛况为时不久,正德以后日衰。
+
1422年,永乐二十年,达9900多人,盛况空前。当时邻邦[[ 高丽]] [[ 日本]] [[ 琉球]] [[ 暹罗]] 等国 向慕文教 ,不断派留学生到国子监学习。但此种盛况为时不久,正德以后日衰。
  
 
1650年,南京国子监改为清江宁府学。
 
1650年,南京国子监改为清江宁府学。
  
 清因明之旧制,世祖始修葺北京国子监。据《清史稿·选举志》记载:" 世祖定鼎燕京,修葺明北监为太学。顺治元年,置祭酒、司业及监丞、博士、助教、学正、学录、典簿等官。设六堂为讲习之所,曰: 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一仍明旧" 。乾隆年间,国子监祭酒仿宋名儒胡瑗苏湖教法,分经义、治事二斋教学," 严立课程,奖诱备至" ,力主经世致用,曾使国子监出现" 师徒济济,皆奋自镞砺,研求实学" 的可嘉景象。但清朝末期日趋腐败,使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监生多纳粟入学,为科名声利而学,致于积重难返。
+
 清因明之旧制,世祖始修葺北京国子监。据《清史稿·选举志》记载 :“ 世祖定鼎燕京,修葺明北监为太学。顺治元年,置祭酒、司业及监丞、博士、助教、学正、学录、典簿等官。设六堂为讲习之所,曰 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一仍明旧 。乾隆年间,国子监祭酒仿宋名儒胡瑗苏湖教法,分经义、治事二斋教学, 严立课程,奖诱备至 ,力主经世致用,曾使国子监出现 师徒济济,皆奋自镞砺,研求实学 的可嘉景象。但清朝末期日趋腐败,使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监生多纳粟入学,为科名声利而学,致于积重难返。
  
 
1902年,南京清江宁府学在四牌楼江宁府学基础上建立三江师范学堂。
 
1902年,南京清江宁府学在四牌楼江宁府学基础上建立三江师范学堂。
行 75: 行 76:
 
1905年12月6日(光绪三十一年),清末改革学制,设置学部,国子监裁废,其教育行政功能并入学部,国子监的历史使命便告结束。
 
1905年12月6日(光绪三十一年),清末改革学制,设置学部,国子监裁废,其教育行政功能并入学部,国子监的历史使命便告结束。
  
1956年,北京国子监辟为首都图书馆<ref>[http://zt.bjwmb.gov.cn/wmcy/sybj/wmcywhbj/t20130913_540349.htm 国子监],首都文明网</ref>。
+
1956年,北京国子监辟为首都图书馆<ref>[http //zt.bjwmb.gov.cn/wmcy/sybj/wmcywhbj/t20130913_540349.htm 国子监],首都文明网</ref>。
  
 
1998年,辟雍对外开放北京国子监。
 
1998年,辟雍对外开放北京国子监。
行 81: 行 82:
 
2005年,首都图书馆迁出。
 
2005年,首都图书馆迁出。
  
2006年,北京国子监和孔庙成立北京孔庙和国子监管理处。为历史文化类旅游景区。
+
2006年,[[ 北京国子监]] [[ 孔庙]] 成立[[ 北京孔庙]] 和国子监管理处。为历史文化类旅游景区。
  
 
==主要功能==
 
==主要功能==
国子学或国子监,是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其具备了两种功能,一是国家管理机关的功能,二是国家最高学府的功能<ref>[http://www.naic.org.cn/html/2017/gjzg_1106/31740.html 国子监 明清时期最高学府],2017-11-06 13:38:31 来源:古建中国</ref>。国子学的设立相对于"太学"而言,除了是国家传授经义的最高学府外,更多的承担了国家教育管理的职能;但同时,国子监与太学也可互称,经常用太学来指代国子监。"国子监"出现后,"学"与"监"不同的含义说明了二者在承担两种功能上的不同分工,"学"是传授知识,指向教育和最高学府的功能;"监"是督查监管,指向国家教育管理的功能。
 
  
 明国子监学习《四书》《五经》,兼习《性理大全》以及律令、书数等,此外,国子监对教职员的职务、待遇及对监生的管理、待遇等方面,都有十分明确的规定。
+
国子学或国子监,是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其具备了两种功能,一是国家管理机关的功能,二是国家最高学府的功能<ref>[http://www.naic.org.cn/html/2017/gjzg_1106/31740.html 国子监 明清时期最高学府],2017-11-06 13:38:31 来源:古建中国</ref>。国子学的设立相对于“太学”而言,除了是国家传授经义的最高学府外,更多的承担了国家教育管理的职能;但同时,国子监与太学也可互称,经常用太学来指代国子监。“国子监”出现后,“学”与“监”不同的含义说明了二者在承担两种功能上的不同分工,“学”是传授知识,指向教育和最高学府的功能;“监”是督查监管,指向国家教育管理的功能。
 +
 
 +
 明国子监学习《[[ 四书]] 》《[[ 五经]] 》,兼习《[[ 性理大全]] 》以及律令、书数等,此外,国子监对教职员的职务、待遇及对监生的管理、待遇等方面,都有十分明确的规定。
  
 
==职务设置==
 
==职务设置==
 +
 
===职务===
 
===职务===
  
 祭酒一人,从三品; 司业二人,从四品下。掌儒学训导之政,总国子、太学、广文、四门、律、书、算凡七学。
+
 祭酒一人,从三品 司业二人,从四品下。掌儒学训导之政,总国子、太学、广文、四门、律、书、算凡七学。
  
 
 丞一人,从六品下,掌判监事。每岁,七学生业成,与司业、祭酒莅试,登第者上于礼部。
 
 丞一人,从六品下,掌判监事。每岁,七学生业成,与司业、祭酒莅试,登第者上于礼部。
行 109: 行 112:
 
===太学===
 
===太学===
  
 博士六人,正六品上; 助教六人,从七品上<ref>[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4/0217/c172318-24377894.html 唐中宗时国子监制度成熟 延续千年至清朝废科举时],人民网,2014年02月17日09:25 </ref>。掌教五品以上及郡县公子孙、从三品曾孙为生者,五分其经以为业,每经百人。有学生七十人,典学四人,掌固六人,东都学生十五人。
+
 博士六人,正六品上 助教六人,从七品上<ref>[http //culture.people.com.cn/n/2014/0217/c172318-24377894.html 唐中宗时国子监制度成熟 延续千年至清朝废科举时],人民网,2014年02月17日09 :25 </ref>。掌教五品以上及郡县公子孙、从三品曾孙为生者,五分其经以为业,每经百人。有学生七十人,典学四人,掌固六人,东都学生十五人。
  
 
===广文馆===
 
===广文馆===
行 117: 行 120:
 
===四门馆===
 
===四门馆===
  
 博士六人,正七品上; 助教六人,从八品上; 直讲四人。掌教七品以上、侯伯子男子为生及庶人子为俊士生者。有学生三百人,典学四人,掌固六人; 东都学生五十人。
+
 博士六人,正七品上 助教六人,从八品上 直讲四人。掌教七品以上、侯伯子男子为生及庶人子为俊士生者。有学生三百人,典学四人,掌固六人 东都学生五十人。
  
 
===律学===
 
===律学===
  
 博士三人,从八品下; 助教一人,从九品下。掌教八品以下及庶人子为生者。律令为颛业,兼习格式法例。隋,律学隶大理寺,博士八人。武德初,隶国子监,寻废; 贞观六年复置,显庆三年又废,以博士以下隶大理寺; 龙朔二年复置。有学生二十人,典学二人。元和初,东都置学生五人。
+
 博士三人,从八品下 助教一人,从九品下。掌教八品以下及庶人子为生者。律令为颛业,兼习格式法例。隋,律学隶大理寺,博士八人。武德初,隶国子监,寻废 贞观六年复置,显庆三年又废,以博士以下隶大理寺 龙朔二年复置。有学生二十人,典学二人。元和初,东都置学生五人。
  
书学
+
=== 书学===
  
 博士二人,从九品下; 助教一人。掌教八品以下及庶人子为生者。石经、《说文》、《字林》为颛业,兼习余书。武德初,废书学,贞观二年复置,显庆三年又废,以博士以下隶秘书省,龙朔二年复。有学生十人,典学二人,东都学生三人。
+
 博士二人,从九品下 助教一人。掌教八品以下及庶人子为生者。石经、《说文》、《字林》为颛业,兼习余书。武德初,废书学,贞观二年复置,显庆三年又废,以博士以下隶秘书省,龙朔二年复。有学生十人,典学二人,东都学生三人。
  
算学
+
=== 算学===
  
 博士二人,从九品下; 助教一人,掌教八品以下及庶人子为生者。..
+
 博士二人,从九品下 助教一人,掌教八品以下及庶人子为生者。..
  
 
==建设状况==
 
==建设状况==
 +
 
===北监===
 
===北监===
  
 北京国子监坐落在北京东城区安定门内国子监街(原名成贤街)15号,与孔庙和雍和宫相邻。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2A级景区,国子监街两侧槐荫夹道,大街东西两端和国子监大门两侧牌楼彩绘,是北京仅存的建有四座牌坊的古建街。
+
 北京国子监坐落在北京东城区安定门内国子监街(原名成贤街)15号,与孔庙和雍和宫相邻。是[[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2A级景区,国子监街两侧槐荫夹道,大街东西两端和国子监大门两侧牌楼彩绘,是北京仅存的建有四座牌坊的古建街。
  
 
 北京国子监作为古代中央大学,历来倍受国家重视,多有修建,尤其经明永乐、正统年间分别进行的大规模修缮和清乾隆年间增建辟雍后,形成了今天的建筑规模和格局,占地面积为2万7千多平米。
 
 北京国子监作为古代中央大学,历来倍受国家重视,多有修建,尤其经明永乐、正统年间分别进行的大规模修缮和清乾隆年间增建辟雍后,形成了今天的建筑规模和格局,占地面积为2万7千多平米。
  
 
+
 北京国子监建筑坐北朝南,中轴线依序为集贤门、太学门、琉璃牌坊、辟雍、彝伦堂、敬一亭。主体建筑两侧有 二厅六堂 、御碑亭、钟鼓楼等,形成传统的对称格局。前院东侧有敬持门与孔庙相通,构成 左庙右学 ,是我国现存唯一一所古代中央公办大学建筑。
 北京国子监建筑坐北朝南,中轴线依序为集贤门、太学门、琉璃牌坊、辟雍、彝伦堂、敬一亭。主体建筑两侧有" 二厅六堂" 、御碑亭、钟鼓楼等,形成传统的对称格局。前院东侧有敬持门与孔庙相通,构成" 左庙右学" ,是我国现存唯一一所古代中央公办大学建筑。
 
  
 
 国子监大门名集贤门。门内东西两侧有井亭。二门名太掌门,门内左为钟亭,右为鼓亭。门北甬道中有一座琉璃牌坊,高大华美,三门四柱七座,是北京唯一一座专为教育设立的琉璃牌坊。
 
 国子监大门名集贤门。门内东西两侧有井亭。二门名太掌门,门内左为钟亭,右为鼓亭。门北甬道中有一座琉璃牌坊,高大华美,三门四柱七座,是北京唯一一座专为教育设立的琉璃牌坊。
  
 牌坊正背两面刻有" 圜桥教泽" " 学海节观" ,均系乾隆皇帝御书。牌坊上覆黄色琉璃瓦,以示皇家向学重教的传统。坊内左右为黄琉璃瓦重檐碑亭。北为主体建筑辟雍。
+
 牌坊正背两面刻有 圜桥教泽 学海节观 ,均系乾隆皇帝御书。牌坊上覆黄色琉璃瓦,以示皇家向学重教的传统。坊内左右为黄琉璃瓦重檐碑亭。北为主体建筑辟雍。
 
 
  
 
===南监===
 
===南监===
  
 明在鸡笼山下四牌楼设国子监,北及鸡笼山,西至进香河,南临珍珠桥,东达小营,覆盖今天成贤街两侧东南大学及周边地区,鼎盛时期,建有四座牌楼,故得名" 四牌楼" 。成祖北迁后,南京国子监称南雍,国子监鼎盛时期,有来自国内外近万名监生吃住在这里,酿造了一部世界上最早、内容涵盖最广、约有3.7亿字数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
+
 明在鸡笼山下四牌楼设国子监,北及鸡笼山,西至进香河,南临珍珠桥,东达小营,覆盖今天成贤街两侧东南大学及周边地区,鼎盛时期,建有四座牌楼,故得名 四牌楼 。成祖北迁后,南京国子监称南雍,国子监鼎盛时期,有来自国内外近万名监生吃住在这里,酿造了一部世界上最早、内容涵盖最广、约有3.7亿字数的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 》。
  
 南京国子监规模宏大," 延袤十里,灯火相辉"<ref>[https://travel.qunar.com/p-pl3998094 在南京和北京分别都设有国子监,设在南京的国子监被称为“南监”或 南雍”,而设在北京的国子监则被...],去哪儿?</ref>。校内建筑除射圃、仓库、疗养所、储藏室外,教室、藏书楼、学生宿舍、食堂,就有2000余间。教学和管理设有五厅(绳衍厅、博士厅、典籍厅、典簿厅和掌馔厅),六堂(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诸堂)。
+
 南京国子监规模宏大, 延袤十里,灯火相辉 <ref>[https //travel.qunar.com/p-pl3998094 在南京和北京分别都设有国子监,设在南京的国子监被称为“南监”或 南雍”,而设在北京的国子监则被...],去哪儿?</ref>。校内建筑除射圃、仓库、疗养所、储藏室外,教室、藏书楼、学生宿舍、食堂,就有2000余间。教学和管理设有五厅(绳衍厅、博士厅、典籍厅、典簿厅和掌馔厅),六堂(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诸堂)。
  
 
==相关知识==
 
==相关知识==
===国子监之"监"不读兼===
 
  
" " 作监察、监视、监狱解时读平声jiān(兼),用作官名、官署名时读去声jiàn(荐)。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黄帝)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 唐·张守节《史记正义》:" 监,上监去声,下监平声。" 古书文字都是竖排的。" 上监" 即前面的" " 字," 下监" 即后面的" " 字。左大监、右大监都是官名。张守节的意思是,官名之" " 读去声,监察之" " 读平声。魏、晋至隋、唐殿中省主官殿中监,南北朝末期以后秘书省主官秘书监,其" " 字都读荐。
+
===国子监之“监”不读兼===
 +
 
 +
作监察、监视、监狱解时读平声jiān(兼),用作官名、官署名时读去声jiàn(荐)。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 :“(黄帝)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 唐·张守节《[[ 史记正义]] :“ 监,上监去声,下监平声。 古书文字都是竖排的。 上监 即前面的 字, 下监 即后面的 字。左大监、右大监都是官名。张守节的意思是,官名之 读去声,监察之 读平声。魏、晋至隋、唐殿中省主官殿中监,南北朝末期以后秘书省主官秘书监,其 字都读荐。
  
" " 也是官署名,如中书监、钦天监、牧马监等。国子监既是官署,又兼有国子学性质。
+
也是官署名,如中书监、钦天监、牧马监等。国子监既是官署,又兼有国子学性质。
  
 在我国、国子学、国子监历史悠久。西晋武帝咸宁二年(公元276年)设国子学,与太学并立。南北朝时,或设国子学,或设太学,或二者同设。北齐改国子学为国子寺。这是国子学由高等学府变成教育管理机关的标志。隋文帝时以国子寺总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更加突出了国子寺的教育管理功能。隋炀帝时改国子寺为国子监。唐、宋也以国子监总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明、清设国子监,为教育管理机关兼具国子学性质。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设学部,国子监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
 在我国、国子学、国子监[[ 历史]] 悠久。西晋武帝咸宁二年(公元276年)设国子学,与太学并立。南北朝时,或设国子学,或设太学,或二者同设。北齐改国子学为国子寺。这是国子学由高等学府变成教育管理机关的标志。隋文帝时以国子寺总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更加突出了国子寺的教育管理功能。隋炀帝时改国子寺为国子监。唐、宋也以国子监总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明、清设国子监,为教育管理机关兼具国子学性质。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设学部,国子监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国子是些什么人呢? 《周礼·地官·师氏》:" 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 东汉经学家郑玄注:" 国子,公卿大夫之子弟。" 《汉书·礼乐志》:" 国子者,卿大夫之子弟也。" 清·刘书年《刘贵阳说经残稿·国子证误》:" 国子者,王大子、王子、诸侯公卿大夫士之子弟,皆是。" 可见国子泛指贵族子弟。
+
 国子是些什么人呢 [[ 周礼·地官·师氏]] :“ 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 东汉经学家[[ 郑玄]] :“ 国子,公卿大夫之子弟。 [[ 汉书·礼乐志]] :“ 国子者,卿大夫之子弟也。 清·[[ 刘书年]] [[ 刘贵阳说经残稿·国子证误]] :“ 国子者,王大子、王子、诸侯公卿大夫士之子弟,皆是。 可见国子泛指贵族子弟。
  
 作为官署名,牧马监、钦天监、中书监之" " 都读jiàn(荐)。国子监作为古代中央教育管理机关和高等学府," " 也读荐。读兼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历史上只有男监、女监,没有专门囚禁贵族子弟之监。此外,古代称当官之人为" 监子" ,称官署的低级官员为监事,称国子监生员、肄业者为监生,称国子监课业考试第一名为监元,称国子监刻印的书本为监本,称国子监的规章制度为监规,唐代监管盐业的官署称监院。这些" " 都应该读去声。
+
 作为官署名,牧马监、钦天监、中书监之 都读jiàn(荐)。国子监作为古代中央教育管理机关和高等学府, 也读荐。读兼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历史上只有男监、女监,没有专门囚禁贵族子弟之监。此外,古代称当官之人为 监子 ,称官署的低级官员为监事,称国子监生员、肄业者为监生,称国子监课业考试第一名为监元,称国子监刻印的书本为监本,称国子监的规章制度为监规,唐代监管盐业的官署称监院。这些 都应该读去声。
  
 
===国子监古槐===
 
===国子监古槐===
位于安定门内大街东侧国子监街的国子监和孔庙现已复修一新,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着中外游客。如果游人注意的话,就会发现在国子监街和国子监内是广植古槐,这是为什么呢?国子监是我国古代最高的学府。北京的是元大德十年(1306年)修建的,其东边与孔庙毗邻,体现着古代"左庙右学"的规制。国子监可以说是北京最古老的学校。在"戊戌变法"时,兴建学堂,废除科举,国子监学停办。在国子监里,是古槐成片,因自周代起,就有"面三槐,三公位焉"之说,即在皇宫大门外种植三棵槐树,分别代表太师、太傅、太保的官位。古人所谓:"登槐鼎之任",即三公之位。所以在我国封建社会里,人们就把国槐视为"公卿大夫之树"。在国子监里广植槐树,喻示着监生们(大学生)可以考中高官之意。在周代,国子监的内外就广植槐树,所以在我国历代的国子监内外就沿周礼之制,都广植槐树。从隋代起,我国又兴起了科举制度,其科考的考场叫"贡院",即给皇帝和国家贡献人才的地方。在贡院里也是广植槐树。如在明清时北京的贡院内就有一棵著名的元代古槐,名叫"文昌槐",相传此槐是文昌射斗的地方。因在我国的民间传说中,文昌帝是专管考试的神仙,所以在我国古代,考生们都要拜文昌帝。(在大考时,竟然有的家长带着孩子到道观中拜文昌,是否有意义?)。所以贡院的这棵"文昌槐"和考生们的文运有关,成了考生们膜拜之神。北京的国子监和孔庙修建于元代,而北京城也是在元代正式建都修建的大都城,并以槐树为大都城街道和胡同的行道树。七百多年来,槐树一直是北京行道树的当家树,成为了北京的特色。所以,人们一说起北京的古都风貌,总是说起:"古槐、紫藤、四合院"。而且,古槐还和我国的一些古今名人有关。像西山曹雪芹故居门前的"歪脖槐"、东郊通惠河畔的"曹公槐"等,还相传和曹雪芹有关。其例举不胜举。可见槐树也是我国古代文化发展的见证。据史料载,在元明时,北京的国子监内有国槐古柏二百余株,随着年代的推移,现存古槐古柏仅四十余株。国子监里的古槐大多种植于元代,距今已七百多年。在这些古槐中,最著名的一棵,是位于彝伦堂前西侧的"吉祥槐"。
 
  
" 吉祥槐" 高约15米,由两棵主干组成,其双干周长分别为2.6和2.5米。似一对孪生兄弟并肩而立,向人们展示着独特的风采。此槐种植于元代,据说是元代国吉监第一任祭酒(相当于大学校长)许衡所植。人们为什么叫它为" 吉祥槐" ? 相传在明末此槐已死,但到清乾隆十六年的初夏,枝干上忽又萌发新芽成叶,枯而复荣。国子监的师生们发现后,纷纷传颂,当时正值乾隆生母慈宁太后六十寿辰,人们认为是吉祥的征兆,所以得名" 吉祥" 。文武百官纷纷题诗作画,以示庆贺。这年正赶上大学士将溥奉旨到孔庙祭先师,他得知此事后,竟夜宿国子监,发挥其树画的特长,绘制一副古槐图,得到乾隆的嘉奖。据《日下旧闻考》载" 国学古槐一株,元臣许衡所植,阅岁既久,枯而复荣。当辛末一枝再茁之出,时慈宁六旬万寿之岁,槐市众生,传为瑞事" 。乾隆皇帝也作《御制国学古槐诗》,诗云:" 黄宫嘉荫树,遗迹缅前贤。初植至元岁,重荣辛末年。奇同曲阜桧,灵纪易林乾。徵瑞作人化,符祥介寿筵。乔柯应芹藻,翠叶润觚编。右相非夸绘,由来事可传。" 乾隆的古槐诗和蒋溥的古槐图及众大臣的诗文还刻在碑上,立在树旁。朝廷还下旨把古槐用琉璃围墙保护起来。据说古槐诗画碑保存完好,在1956年该碑与《十三经石刻》一起移到孔庙西侧。关于此槐的名字,在上述《日下旧闻考》引句中的" 槐市" 。在周代时的太学旁,有一大片槐树林。当时的士人和太学生为了互通有无,每逢初一、十五,就在槐树林里,各自拿出家乡的土特产或书籍等互通有无,或进行买卖。因都是文人进行交易,故出现和气礼让的景象,人们称为" 槐市" ,以后槐市也就泛指国子监。文句中的" 槐市众生" 也就是国子监的学生。
+
位于安定门内大街东侧国子监街的国子监和孔庙现已复修一新,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着中外游客。如果游人注意的话,就会发现在国子监街和国子监内是广植古槐,这是为什么呢?国子监是我国古代最高的学府。北京的是元大德十年(1306年)修建的,其东边与孔庙毗邻,体现着古代“左庙右学”的规制。国子监可以说是北京最古老的学校。在“[[戊戌变法]]”时,兴建学堂,废除科举,国子监学停办。在国子监里,是古槐成片,因自周代起,就有“面三槐,三公位焉”之说,即在皇宫大门外种植三棵槐树,分别代表[[太师]]、[[太傅]]、[[太保]]的官位。古人所谓:“登槐鼎之任”,即三公之位。所以在我国封建社会里,人们就把国槐视为“公卿大夫之树“。在国子监里广植槐树,喻示着监生们(大学生)可以考中高官之意。在周代,国子监的内外就广植槐树,所以在我国历代的国子监内外就沿周礼之制,都广植槐树。从隋代起,我国又兴起了[[科举]]制度,其科考的考场叫“贡院”,即给皇帝和国家贡献人才的地方。在贡院里也是广植槐树。如在明清时北京的贡院内就有一棵著名的元代古槐,名叫“文昌槐”,相传此槐是文昌射斗的地方。因在我国的民间传说中,[[文昌帝]]是专管考试的神仙,所以在我国古代,考生们都要拜文昌帝。(在大考时,竟然有的家长带着孩子到道观中拜文昌,是否有意义?)。所以贡院的这棵“文昌槐”和考生们的文运有关,成了考生们膜拜之神。北京的国子监和孔庙修建于元代,而北京城也是在元代正式建都修建的大都城,并以槐树为大都城街道和胡同的行道树。七百多年来,槐树一直是北京行道树的当家树,成为了北京的特色。所以,人们一说起北京的古都风貌,总是说起:“古槐、紫藤、四合院”。而且,古槐还和我国的一些古今名人有关。像西山[[曹雪芹]]故居门前的“歪脖槐”、东郊通惠河畔的“曹公槐”等,还相传和曹雪芹有关。其例举不胜举。可见槐树也是我国古代文化发展的见证。据史料载,在元明时,北京的国子监内有国槐古柏二百余株,随着年代的推移,现存古槐古柏仅四十余株。国子监里的古槐大多种植于元代,距今已七百多年。在这些古槐中,最著名的一棵,是位于彝伦堂前西侧的“吉祥槐”。
 +
 
 +
吉祥槐 高约15米,由两棵主干组成,其双干周长分别为2.6和2.5米。似一对孪生兄弟并肩而立,向人们展示着独特的风采。此槐种植于元代,据说是元代国吉监第一任祭酒(相当于大学校长)许衡所植。人们为什么叫它为 吉祥槐 相传在明末此槐已死,但到清乾隆十六年的初夏,枝干上忽又萌发新芽成叶,枯而复荣。国子监的师生们发现后,纷纷传颂,当时正值[[ 乾隆]] 生母慈宁太后六十寿辰,人们认为是吉祥的征兆,所以得名 吉祥 。文武百官纷纷题诗作画,以示庆贺。这年正赶上大学士将溥奉旨到孔庙祭先师,他得知此事后,竟夜宿国子监,发挥其树画的特长,绘制一副古槐图,得到[[ 乾隆]] 的嘉奖。据《[[ 日下旧闻考]] 》载 国学古槐一株,元臣许衡所植,阅岁既久,枯而复荣。当辛末一枝再茁之出,时慈宁六旬万寿之岁,槐市众生,传为瑞事 。乾隆皇帝也作《[[ 御制国学古槐诗]] 》,诗云 :“ 黄宫嘉荫树,遗迹缅前贤。初植至元岁,重荣辛末年。奇同曲阜桧,灵纪易林乾。徵瑞作人化,符祥介寿筵。乔柯应芹藻,翠叶润觚编。右相非夸绘,由来事可传。 乾隆的古槐诗和蒋溥的古槐图及众大臣的诗文还刻在碑上,立在树旁。朝廷还下旨把古槐用琉璃围墙保护起来。据说古槐诗画碑保存完好,在1956年该碑与《[[ 十三经石刻]] 》一起移到孔庙西侧。关于此槐的名字,在上述《[[ 日下旧闻考]] 》引句中的 槐市 。在周代时的太学旁,有一大片槐树林。当时的士人和太学生为了互通有无,每逢初一、十五,就在槐树林里,各自拿出家乡的土特产或书籍等互通有无,或进行买卖。因都是文人进行交易,故出现和气礼让的景象,人们称为 槐市 ,以后槐市也就泛指国子监。文句中的 槐市众生 也就是国子监的学生。
  
 在国子监的" 辟雍" 殿西的圆水池旁,高矗一棵古槐,它的主干呈罗锅状,上部向南倾斜,而且在干北侧的罗锅部位还有很像被用利器砍过的痕迹,其实是原有一大枝断掉的原故。人们叫此槐为" 罗锅槐" 。这里面还有一个典故。因" 辟雍" 殿是清乾隆年间修建的,为皇帝讲学的地方,由大学士兼国子监事务的刘墉主持修建。辟雍竣工后,其" 辟雍泮水" 是我国古建的精华,刘墉陪乾隆及众官员视察。众人来到辟雍西,立刻就看到这棵明显的罗锅古槐。因相传平时刘墉经常给乾隆出难题,而又相传刘墉是个罗锅,乾隆就灵机一动,说:" 众位爱卿,你们看此槐像谁?" 众官心里明白,却不好回答。乾隆又说:" 此槐罗锅,有失大雅" ,于是下旨,砍掉罗锅槐,其意思是象征杀掉刘墉。刘墉爱惜古槐,就说:" 万岁,使不得,此老槐虽相貌丑陋,但却是年代久远的古槐。在国子监里,终日听圣人经典,饱含国学文墨之气,虽表陋而内秀。现在辟雍落成,以后将经常聆听圣上教诲,乃是大大的忠臣也" 。乾隆听了,只好说:" 罗锅失雅,砍去修直"
+
 在国子监的 辟雍 殿西的圆水池旁,高矗一棵古槐,它的主干呈罗锅状,上部向南倾斜,而且在干北侧的罗锅部位还有很像被用利器砍过的痕迹,其实是原有一大枝断掉的原故。人们叫此槐为 罗锅槐 。这里面还有一个典故。因 辟雍 殿是清乾隆年间修建的,为皇帝讲学的地方,由大学士兼国子监事务的[[ 刘墉]] 主持修建。辟雍竣工后,其 辟雍泮水 是我国古建的精华,刘墉陪乾隆及众官员视察。众人来到辟雍西,立刻就看到这棵明显的罗锅古槐。因相传平时刘墉经常给乾隆出难题,而又相传刘墉是个罗锅,乾隆就灵机一动,说 :“ 众位爱卿,你们看此槐像谁 ?” 众官心里明白,却不好回答。乾隆又说 :“ 此槐罗锅,有失大雅 ,于是下旨,砍掉罗锅槐,其意思是象征杀掉刘墉。刘墉爱惜古槐,就说 :“ 万岁,使不得,此老槐虽相貌丑陋,但却是年代久远的古槐。在国子监里,终日听圣人经典,饱含国学文墨之气,虽表陋而内秀。现在辟雍落成,以后将经常聆听圣上教诲,乃是大大的忠臣也 。乾隆听了,只好说 :“ 罗锅失雅,砍去修直
  
 
 国子监街的行道树,七百多年来,交替种植,一直是以槐树作为行道树,是有着文化内涵的。高大的槐树把古老的国子监街打扮得古香古色,是京城的一道亮丽风景,也增添了国子监和孔庙的文化色彩。
 
 国子监街的行道树,七百多年来,交替种植,一直是以槐树作为行道树,是有着文化内涵的。高大的槐树把古老的国子监街打扮得古香古色,是京城的一道亮丽风景,也增添了国子监和孔庙的文化色彩。
行 176: 行 180:
 
===国子监里的十三经刻石碑和第一任祭酒===
 
===国子监里的十三经刻石碑和第一任祭酒===
  
 国子监内有十三经刻石碑共190座,原置放于东西六堂,现位于国子监与孔庙的夹道之内。石碑上所刻的十三经包括: 《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共63万余字。经书由蒋衡花费十二年的时间书写而成。乾隆皇帝命和珅为主刘墉为副安排考订蒋衡所书的经书并动工刻石。这部十三经刻石成于乾隆年间,故又被称为" 乾隆石经"
+
 国子监内有十三经刻石碑共190座,原置放于东西六堂,现位于国子监与孔庙的夹道之内。石碑上所刻的十三经包括 《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共63万余字。经书由蒋衡花费十二年的时间书写而成。乾隆皇帝命和珅为主刘墉为副安排考订蒋衡所书的经书并动工刻石。这部十三经刻石成于乾隆年间,故又被称为 乾隆石经
  
 国子监第一任祭酒是元代著名理学家许衡,当时有学生200余人。在这里学习的学生叫" 监生" ,大致有三种来源: 一是从全国各地秀才中选拔的正途监生,到此作进一步深造; 二是外国留学生,大致来自高丽、暹罗、交趾、俄罗斯等; 三是" 捐监" ,挂名监生,只要交足银子,就能领取" 监照" ,算是监生。
+
 国子监第一任祭酒是元代著名理学家许衡,当时有学生200余人。在这里学习的学生叫 监生 ,大致有三种来源 一是从全国各地秀才中选拔的正途监生,到此作进一步深造 二是外国留学生,大致来自高丽、暹罗、交趾、[[ 俄罗斯]] 三是 捐监 ,挂名监生,只要交足[[ 银子]] ,就能领取 监照 ,算是监生。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於 2019年12月25日 (三) 10:32 的修訂

國子監是中國古代隋朝以後的中央官學,元明清三代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機構,又稱「太學」「國學」[1]

明朝時期行使雙京制,在南京北京分別都設有國子監,設在南京的國子監被稱為「南監」或「南雍」,而設在北京的國子監則被稱為「北監」或「北雍」。南京國子監始建於東吳永安元年(公元258年),到明永樂年間,規模宏大,延袤十里,燈火相輝,盛況空前,當時鄰邦高麗日本琉球暹羅等國「嚮慕文教」,不斷派留學生到南京國子監學習。北京國子監始建於元朝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是中國元、明、清三代國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機關和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國子監

外文名稱 Imperial Academy

別名 國子學、國子寺


行政區類別 南京、北京

所屬地區 華東、華北

歷史沿革

西周時期國家的最高學府稱為「太學」,漢武帝設置「太學」也是承襲了傳授儒家經典最高學府的功能。

永安元年(公元258年)東吳景帝孫休創建國學,設太學博士制度,詔立五經博士,為建業太學之濫觴。

西晉晉武帝咸寧四年(278年)初立國子學。這是中國古代教育史上在太學之外另立國子學之始。《晉書·卷二十四·職官志》記載:「咸寧四年(278年),武帝初立國子學,定置國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人以教生徒。博士皆取履行清淳,通明典義者,若散騎常侍、中書侍郎、太子中庶子以上,乃得召試。」國子學限五品官以上貴族子弟方可入學。但國子學在西晉並不景氣,尤其是西晉末年以後,時興時廢。

晉武帝司馬炎統一全國之後,建業太學中斷。

晉武帝死後,中原「八王之亂」,以王導、謝安為首的大族,於307年簇擁着西晉皇族琅邪王司馬睿,倉促南渡至建鄴(史稱「永嘉南渡」),建立起偏安江左的東晉王朝,並在雞籠山下建立建康太學。

西晉末(313年),因為晉愍帝的名字叫司馬鄴,為了避他的名諱,又把建鄴縣改稱建康縣。

後宋、齊、梁、陳先後在建康建立太學。

劉宋時期,元嘉十五年(438年),宋文帝召雷次宗至京師,令國子學開館於雞籠山,聚徒百人教授。

劉宋末年,祖沖之回到建康,擔任謁者僕射的官職祖。祖沖之花了較大的精力來研究機械製造,重造指南車,發明千里船、水碓磨等等,是我國南朝機械工程專業之最早肇始。祖沖之算出圓周率的真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相當於精確到小數第7位,簡化成3.1415926,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成就。

北齊改國子學稱之為「國子寺」。隋平陳以後,實行抑制江南地方勢力的政策,摧毀六朝宮苑,漫天大火,燒炎千里,建康城全部被平毀,建康太學中斷。

隋開皇初年,決定國子寺轄國子學、太學、四門學、書學、算學。開皇十三年(593) 國子寺不再隸屬太常,成為獨立的教育管理機構,復名國子學。大業三年(607)改稱國子監,監內設祭酒一人,專門管理教育事業,屬下有主簿、錄事各一人,統領各官學,如國子學、太學、四門學、書學、算學。各官學的博士、助教、生員皆有定額。據《隋書·百官志下》記載:博士:「國子、太學、四門各五人,書、算各二人,」助教:「國子、太學、四門各五人,書、算各二人,」學生 :「國子一百四十人……」。國子學與太學並立,是專門研習儒家經典的經學學校。

唐承隋制,武德元年(618年)唐設國子學,學額300人,學生皆為貴族子弟,教師24人。貞觀元年(627年)唐將國子學改稱國子監,同時成為獨立的教育行政機構。監內設祭酒一人,為最高教育行政長官。設丞一人,主簿一人,負責學生學習成績和學籍等具體事宜。唐代曾幾易國子監之名,曾改稱司成館、成均監,神龍元年(705年) 又復其名。據《舊唐書·高宗本紀》載:「凡六學,皆隸於國子監。」所謂六學,即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和算學。

唐朝以後,中國進入五代十國的大分裂時期。這一時期,蔣州又一次成為南唐的都城。902年,楊行密被封為吳王,以揚州為國都,史稱「楊吳」。後來權臣徐溫操縱了吳國的軍政大權。909年,徐溫兼任異州刺史,由他養子徐知誥具體負責軍政事務。937年,徐知誥代吳稱帝,定都金陵,並改金陵為汗寧府,國號唐,史稱「南唐」。939年,徐知誥稱自己是唐明皇第六子永王的後裔。南唐的宮城設在金陵城的中央,大體上位於今洪武路一帶,設南唐金陵太學。

宋沿唐制,分設西京國子監(今河南省洛陽市)、東京國子監(今河南省開封市),增轄武學。宋代國子監亦屢易其名,有時稱國子監,有時稱國子學,其職能具有二重性,一是作為官學最高管理機構,二是生徒就學的最高學府。如北宋著名學者程頤曾任判西京國子監,胡瑗曾以直講名義兼判東京國子監。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曾改國子監為國子學,淳化五年(994年)又改國子學為國子監,名稱反覆變化。招收七品以上官員子弟入學,稱國子生或監生。宋初無定額,後規定200人為限。但實際數量很少,故可插班補缺或旁聽。國子學設判監事總管學校,由直講教授經業和訓導德行。

北宋慶曆三年(公元1043年),范仲淹參政「慶曆新政」,應天府書院升為南京(今商丘)國子監學,與東京(今開封)、西京(今洛陽)的國子監並列為北宋最高學府。范仲淹提出「精貢舉、擇官長」等十項改革主張,改革當時教育系統,應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先行實施改革,一改當時崇尚辭賦的浮淺學風,重經義、重時務、重實際。

遼代的中央官學中亦設有上京國子學、中京國子學、東京國子學、西京國子學和南京國子學。其中除南京國子學外,其他均無明文可考。金代的國子學于海陵王天德三年(1151年)始創,規定詞賦、經義學生百人,限宗室、外戚親屬及諸功臣三品以上官吏的兄弟或子孫入學。另外在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年)設有女真國子學,限金人子弟優秀者入學。

元代分設國子監管轄國子學。蒙古國子監管轄蒙古國子學,蒙古國子學於元世祖至元八年(1272年)創立,入學資格限於隨朝蒙古、漢人百官等,學習內容主要是以蒙古文譯寫的《通鑑節要》,併兼習算術,學成考試,量才授官。回回國子監管轄回回國子學,回回國子學於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90年)創立。入學資格限於公卿大夫及富民子弟,學習內容以「亦思替非」文學為主,目的是培養諸官衙譯史人才。元代又設有漢文國子學。所學課程有《孝經》、《小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以及《》、《》、《禮記》、《周禮》、《春秋》、《》等。

明朝國子監創於明太祖初定金陵之時,即改應天府學為國子學。

後太祖建都南京,重建校舍於雞鳴山下,改學為監,故稱國子監。

1306年,建元大德十年,北京國子監始建,初稱為北平郡學,至今已有700年的歷史,是元、明、清三代的國家最高學府及教育行政管理機構。

1393年,洪武二十六年,南京國子監學生已增加到8000多名。

1404年,永樂二年,北平郡學復稱國子監。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遷都北京,改北京國子監為京師國子監,於是明代國學有南北兩監之分(亦稱南北兩雍)。

1422年,永樂二十年,達9900多人,盛況空前。當時鄰邦高麗日本琉球暹羅等國「嚮慕文教」,不斷派留學生到國子監學習。但此種盛況為時不久,正德以後日衰。

1650年,南京國子監改為清江寧府學。

清因明之舊制,世祖始修葺北京國子監。據《清史稿·選舉志》記載:「世祖定鼎燕京,修葺明北監為太學。順治元年,置祭酒、司業及監丞、博士、助教、學正、學錄、典簿等官。設六堂為講習之所,曰:率性、修道、誠心、正義、崇志、廣業。一仍明舊」。乾隆年間,國子監祭酒仿宋名儒胡瑗蘇湖教法,分經義、治事二齋教學,「嚴立課程,獎誘備至」,力主經世致用,曾使國子監出現「師徒濟濟,皆奮自鏃礪,研求實學」的可嘉景象。但清朝末期日趨腐敗,使學校成為科舉的附庸,監生多納粟入學,為科名聲利而學,致於積重難返。

1902年,南京清江寧府學在四牌樓江寧府學基礎上建立三江師範學堂。

1905年12月6日(光緒三十一年),清末改革學制,設置學部,國子監裁廢,其教育行政功能併入學部,國子監的歷史使命便告結束。

1956年,北京國子監闢為首都圖書館[2]

1998年,辟雍對外開放北京國子監。

2005年,首都圖書館遷出。

2006年,北京國子監孔廟成立北京孔廟和國子監管理處。為歷史文化類旅遊景區。

主要功能

國子學或國子監,是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教育管理機關和最高學府,其具備了兩種功能,一是國家管理機關的功能,二是國家最高學府的功能[3]。國子學的設立相對於「太學」而言,除了是國家傳授經義的最高學府外,更多的承擔了國家教育管理的職能;但同時,國子監與太學也可互稱,經常用太學來指代國子監。「國子監」出現後,「學」與「監」不同的含義說明了二者在承擔兩種功能上的不同分工,「學」是傳授知識,指向教育和最高學府的功能;「監」是督查監管,指向國家教育管理的功能。

明國子監學習《四書》《五經》,兼習《性理大全》以及律令、書數等,此外,國子監對教職員的職務、待遇及對監生的管理、待遇等方面,都有十分明確的規定。

職務設置

職務

祭酒一人,從三品;司業二人,從四品下。掌儒學訓導之政,總國子、太學、廣文、四門、律、書、算凡七學。

丞一人,從六品下,掌判監事。每歲,七學生業成,與司業、祭酒蒞試,登第者上於禮部。

主簿一人,從七品下。掌印,句督監事。

國子學

博士五人,正五品上。掌教三品以上及國公子孫、從二品以上曾孫為生者。

助教五人,從六品上。掌佐博士分經教授。

直講四人,掌佐博士、助教以經術講授。

五經博士各二人,正五品上。掌以其經之學教國子。《周易》、《尚書》、《毛詩》、《左氏春秋》、《禮記》為五經,《論語》、《孝經》、《爾雅》不立學官,附中經而已。

太學

博士六人,正六品上;助教六人,從七品上[4]。掌教五品以上及郡縣公子孫、從三品曾孫為生者,五分其經以為業,每經百人。有學生七十人,典學四人,掌固六人,東都學生十五人。

廣文館

博士四人,助教二人。掌領國子學生業進士者。有學生六十人,東都十人。天寶九載,置廣文館,有知進士助教,後罷知進士之名。

四門館

博士六人,正七品上;助教六人,從八品上;直講四人。掌教七品以上、侯伯子男子為生及庶人子為俊士生者。有學生三百人,典學四人,掌固六人;東都學生五十人。

律學

博士三人,從八品下;助教一人,從九品下。掌教八品以下及庶人子為生者。律令為顓業,兼習格式法例。隋,律學隸大理寺,博士八人。武德初,隸國子監,尋廢;貞觀六年復置,顯慶三年又廢,以博士以下隸大理寺;龍朔二年復置。有學生二十人,典學二人。元和初,東都置學生五人。

書學

博士二人,從九品下;助教一人。掌教八品以下及庶人子為生者。石經、《說文》、《字林》為顓業,兼習余書。武德初,廢書學,貞觀二年復置,顯慶三年又廢,以博士以下隸秘書省,龍朔二年復。有學生十人,典學二人,東都學生三人。

算學

博士二人,從九品下;助教一人,掌教八品以下及庶人子為生者。..

建設狀況

北監

北京國子監坐落在北京東城區安定門內國子監街(原名成賢街)15號,與孔廟和雍和宮相鄰。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2A級景區,國子監街兩側槐蔭夾道,大街東西兩端和國子監大門兩側牌樓彩繪,是北京僅存的建有四座牌坊的古建街。

北京國子監作為古代中央大學,歷來倍受國家重視,多有修建,尤其經明永樂、正統年間分別進行的大規模修繕和清乾隆年間增建辟雍後,形成了今天的建築規模和格局,占地面積為2萬7千多平米。

北京國子監建築坐北朝南,中軸線依序為集賢門、太學門、琉璃牌坊、辟雍、彝倫堂、敬一亭。主體建築兩側有「二廳六堂」、御碑亭、鐘鼓樓等,形成傳統的對稱格局。前院東側有敬持門與孔廟相通,構成「左廟右學」,是我國現存唯一一所古代中央公辦大學建築。

國子監大門名集賢門。門內東西兩側有井亭。二門名太掌門,門內左為鍾亭,右為鼓亭。門北甬道中有一座琉璃牌坊,高大華美,三門四柱七座,是北京唯一一座專為教育設立的琉璃牌坊。

牌坊正背兩面刻有「圜橋教澤」、「學海節觀」,均系乾隆皇帝御書。牌坊上覆黃色琉璃瓦,以示皇家向學重教的傳統。坊內左右為黃琉璃瓦重檐碑亭。北為主體建築辟雍。

南監

明在雞籠山下四牌樓設國子監,北及雞籠山,西至進香河,南臨珍珠橋,東達小營,覆蓋今天成賢街兩側東南大學及周邊地區,鼎盛時期,建有四座牌樓,故得名「四牌樓」。成祖北遷後,南京國子監稱南雍,國子監鼎盛時期,有來自國內外近萬名監生吃住在這裡,釀造了一部世界上最早、內容涵蓋最廣、約有3.7億字數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

南京國子監規模宏大,「延袤十里,燈火相輝」[5]。校內建築除射圃、倉庫、療養所、儲藏室外,教室、藏書樓、學生宿舍、食堂,就有2000餘間。教學和管理設有五廳(繩衍廳、博士廳、典籍廳、典簿廳和掌饌廳),六堂(率性、修道、誠心、正義、崇志、廣業諸堂)。

相關知識

國子監之「監」不讀兼

「監」作監察、監視、監獄解時讀平聲jiān(兼),用作官名、官署名時讀去聲jiàn(薦)。漢·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黃帝)置左右大監,監於萬國。萬國和。」唐·張守節《史記正義》:「監,上監去聲,下監平聲。」古書文字都是豎排的。「上監」即前面的「監」字,「下監」即後面的「監」字。左大監、右大監都是官名。張守節的意思是,官名之「監」讀去聲,監察之「監」讀平聲。魏、晉至隋、唐殿中省主官殿中監,南北朝末期以後秘書省主官秘書監,其「監」字都讀薦。

「監」也是官署名,如中書監、欽天監、牧馬監等。國子監既是官署,又兼有國子學性質。

在我國、國子學、國子監歷史悠久。西晉武帝咸寧二年(公元276年)設國子學,與太學並立。南北朝時,或設國子學,或設太學,或二者同設。北齊改國子學為國子寺。這是國子學由高等學府變成教育管理機關的標誌。隋文帝時以國子寺總轄國子學、太學、四門學,更加突出了國子寺的教育管理功能。隋煬帝時改國子寺為國子監。唐、宋也以國子監總轄國子學、太學、四門學。明、清設國子監,為教育管理機關兼具國子學性質。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設學部,國子監從此退出歷史舞台。

國子是些什麼人呢?《周禮·地官·師氏》:「以三德教國子。一曰至德,以為道本。二曰敏德,以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惡。」東漢經學家鄭玄註:「國子,公卿大夫之子弟。」《漢書·禮樂志》:「國子者,卿大夫之子弟也。」清·劉書年劉貴陽說經殘稿·國子證誤》:「國子者,王大子、王子、諸侯公卿大夫士之子弟,皆是。」可見國子泛指貴族子弟。

作為官署名,牧馬監、欽天監、中書監之「監」都讀jiàn(薦)。國子監作為古代中央教育管理機關和高等學府,「監」也讀薦。讀兼容易讓人產生誤解。歷史上只有男監、女監,沒有專門囚禁貴族子弟之監。此外,古代稱當官之人為「監子」,稱官署的低級官員為監事,稱國子監生員、肄業者為監生,稱國子監課業考試第一名為監元,稱國子監刻印的書本為監本,稱國子監的規章制度為監規,唐代監管鹽業的官署稱監院。這些「監」都應該讀去聲。

國子監古槐

位於安定門內大街東側國子監街的國子監和孔廟現已復修一新,正以嶄新的面貌迎接着中外遊客。如果遊人注意的話,就會發現在國子監街和國子監內是廣植古槐,這是為什麼呢?國子監是我國古代最高的學府。北京的是元大德十年(1306年)修建的,其東邊與孔廟毗鄰,體現着古代「左廟右學」的規制。國子監可以說是北京最古老的學校。在「戊戌變法」時,興建學堂,廢除科舉,國子監學停辦。在國子監里,是古槐成片,因自周代起,就有「面三槐,三公位焉」之說,即在皇宮大門外種植三棵槐樹,分別代表太師太傅太保的官位。古人所謂:「登槐鼎之任」,即三公之位。所以在我國封建社會裡,人們就把國槐視為「公卿大夫之樹「。在國子監里廣植槐樹,喻示着監生們(大學生)可以考中高官之意。在周代,國子監的內外就廣植槐樹,所以在我國歷代的國子監內外就沿周禮之制,都廣植槐樹。從隋代起,我國又興起了科舉制度,其科考的考場叫「貢院」,即給皇帝和國家貢獻人才的地方。在貢院裡也是廣植槐樹。如在明清時北京的貢院內就有一棵著名的元代古槐,名叫「文昌槐」,相傳此槐是文昌射斗的地方。因在我國的民間傳說中,文昌帝是專管考試的神仙,所以在我國古代,考生們都要拜文昌帝。(在大考時,竟然有的家長帶着孩子到道觀中拜文昌,是否有意義?)。所以貢院的這棵「文昌槐」和考生們的文運有關,成了考生們膜拜之神。北京的國子監和孔廟修建於元代,而北京城也是在元代正式建都修建的大都城,並以槐樹為大都城街道和胡同的行道樹。七百多年來,槐樹一直是北京行道樹的當家樹,成為了北京的特色。所以,人們一說起北京的古都風貌,總是說起:「古槐、紫藤、四合院」。而且,古槐還和我國的一些古今名人有關。像西山曹雪芹故居門前的「歪脖槐」、東郊通惠河畔的「曹公槐」等,還相傳和曹雪芹有關。其例舉不勝舉。可見槐樹也是我國古代文化發展的見證。據史料載,在元明時,北京的國子監內有國槐古柏二百餘株,隨着年代的推移,現存古槐古柏僅四十餘株。國子監里的古槐大多種植於元代,距今已七百多年。在這些古槐中,最著名的一棵,是位於彝倫堂前西側的「吉祥槐」。

「吉祥槐」高約15米,由兩棵主幹組成,其雙干周長分別為2.6和2.5米。似一對孿生兄弟並肩而立,向人們展示着獨特的風采。此槐種植於元代,據說是元代國吉監第一任祭酒(相當於大學校長)許衡所植。人們為什麼叫它為「吉祥槐」呢?相傳在明末此槐已死,但到清乾隆十六年的初夏,枝幹上忽又萌發新芽成葉,枯而復榮。國子監的師生們發現後,紛紛傳頌,當時正值乾隆生母慈寧太后六十壽辰,人們認為是吉祥的徵兆,所以得名「吉祥」。文武百官紛紛題詩作畫,以示慶賀。這年正趕上大學士將溥奉旨到孔廟祭先師,他得知此事後,竟夜宿國子監,發揮其樹畫的特長,繪製一副古槐圖,得到乾隆的嘉獎。據《日下舊聞考》載「國學古槐一株,元臣許衡所植,閱歲既久,枯而復榮。當辛末一枝再茁之出,時慈寧六旬萬壽之歲,槐市眾生,傳為瑞事」。乾隆皇帝也作《御製國學古槐詩》,詩云:「黃宮嘉蔭樹,遺蹟緬前賢。初植至元歲,重榮辛末年。奇同曲阜檜,靈紀易林乾。徵瑞作人化,符祥介壽筵。喬柯應芹藻,翠葉潤觚編。右相非夸繪,由來事可傳。」乾隆的古槐詩和蔣溥的古槐圖及眾大臣的詩文還刻在碑上,立在樹旁。朝廷還下旨把古槐用琉璃圍牆保護起來。據說古槐詩畫碑保存完好,在1956年該碑與《十三經石刻》一起移到孔廟西側。關於此槐的名字,在上述《日下舊聞考》引句中的「槐市」。在周代時的太學旁,有一大片槐樹林。當時的士人和太學生為了互通有無,每逢初一、十五,就在槐樹林裡,各自拿出家鄉的土特產或書籍等互通有無,或進行買賣。因都是文人進行交易,故出現和氣禮讓的景象,人們稱為「槐市」,以後槐市也就泛指國子監。文句中的「槐市眾生」也就是國子監的學生。

在國子監的「辟雍」殿西的圓水池旁,高矗一棵古槐,它的主幹呈羅鍋狀,上部向南傾斜,而且在干北側的羅鍋部位還有很像被用利器砍過的痕跡,其實是原有一大枝斷掉的原故。人們叫此槐為「羅鍋槐」。這裡面還有一個典故。因「辟雍」殿是清乾隆年間修建的,為皇帝講學的地方,由大學士兼國子監事務的劉墉主持修建。辟雍竣工後,其「辟雍泮水」是我國古建的精華,劉墉陪乾隆及眾官員視察。眾人來到辟雍西,立刻就看到這棵明顯的羅鍋古槐。因相傳平時劉墉經常給乾隆出難題,而又相傳劉墉是個羅鍋,乾隆就靈機一動,說:「眾位愛卿,你們看此槐像誰?」眾官心裡明白,卻不好回答。乾隆又說:「此槐羅鍋,有失大雅」,於是下旨,砍掉羅鍋槐,其意思是象徵殺掉劉墉。劉墉愛惜古槐,就說:「萬歲,使不得,此老槐雖相貌醜陋,但卻是年代久遠的古槐。在國子監里,終日聽聖人經典,飽含國學文墨之氣,雖表陋而內秀。現在辟雍落成,以後將經常聆聽聖上教誨,乃是大大的忠臣也」。乾隆聽了,只好說:「羅鍋失雅,砍去修直」。

國子監街的行道樹,七百多年來,交替種植,一直是以槐樹作為行道樹,是有着文化內涵的。高大的槐樹把古老的國子監街打扮得古香古色,是京城的一道亮麗風景,也增添了國子監和孔廟的文化色彩。

國子監里的十三經刻石碑和第一任祭酒

國子監內有十三經刻石碑共190座,原置放於東西六堂,現位於國子監與孔廟的夾道之內。石碑上所刻的十三經包括:《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論語〉、〈孝經〉、〈孟子〉、〈爾雅〉,共63萬餘字。經書由蔣衡花費十二年的時間書寫而成。乾隆皇帝命和珅為主劉墉為副安排考訂蔣衡所書的經書並動工刻石。這部十三經刻石成於乾隆年間,故又被稱為「乾隆石經」。

國子監第一任祭酒是元代著名理學家許衡,當時有學生200餘人。在這裡學習的學生叫「監生」,大致有三種來源:一是從全國各地秀才中選拔的正途監生,到此作進一步深造;二是外國留學生,大致來自高麗、暹羅、交趾、俄羅斯等;三是「捐監」,掛名監生,只要交足銀子,就能領取「監照」,算是監生。

參考文獻

  1. 國子監是中國古代隋朝以後的中央官學,為中國古代教育體系中的最高學府,又稱國子學或國子寺 ,去哪兒?
  2. [http://zt.bjwmb.gov.cn/wmcy/sybj/wmcywhbj/t20130913_540349.htm 國子監],首都文明網
  3. [http://www.naic.org.cn/html/2017/gjzg_1106/31740.html 國子監 明清時期最高學府],2017-11-06 13:38:31 來源:古建中國
  4. [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4/0217/c172318-24377894.html 唐中宗時國子監製度成熟 延續千年至清朝廢科舉時],人民網,2014年02月17日09:25
  5. [https://travel.qunar.com/p-pl3998094 在南京和北京分別都設有國子監,設在南京的國子監被稱為「南監」或」南雍」,而設在北京的國子監則被...],去哪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