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國家博物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國家博物館

中文名稱:國家博物館

外文名稱:National Museum of China

館藏精品:后母戊鼎,四羊方尊

類別:綜合性博物館

地點:中國北京

總設計師:張開濟

現任館長:王春法

中國國家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China),位於北京市東城區中心天安門廣場東側,東長安街南側,與人民大會堂相對稱布局,是在原中國歷史博物館和原中國革命博物館的基礎上組建而成,1961年7月1日,中國革命博物館開館,並於2003年2月28日正式掛牌成立,直屬文化部。

2014年國家博物館被評為世界最受歡迎的博物館,位居第三,2015年上升為第二,僅排在法國盧浮宮博物館之後,2016年以755萬參觀人數位居第一,成為全世界人氣最旺、最受歡迎的博物館[1]。2018年3月,國家博物館正式取消紙質門票,今後觀眾持身份證即可直接進入國博參觀。

2019年4月10日重裝開館。9月21日至10月2日,中國國家博物館暫停對社會開放。

歷史

1912年7月9日,民國政府教育部決定設立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以國子監為館址。

1918年7月,本館遷址到故宮的端門與午門。

1920年11月,國立歷史博物館正式成立。

1926年10月,正式開館。

1949年10月,改名為國立北京歷史博物館,隸屬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

1950年3月,成立中央革命博物館籌備處。設址在北海團城,不久遷入故宮西華門武英殿。

1958年10月,在天安門廣場東側修建新館,1959年8月工程竣工,成為建國十周年十大建築之一。1959年10月,"中國通史陳列"公開預展。

1960年8月,「北京歷史博物館」更名為「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央革命博物館」更名為「中國革命博物館」。

1969年9月,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合併,稱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

1983年初,分設為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

2003年2月,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兩館基礎上正式組建中國國家博物館。

2007年3月,中國國家博物館改擴建工程正式動工。

2010年12月,中國國家博物館改擴建工程竣工。

2011年3月,中國國家博物館新館開放。

2012年7月9日,中國國家博物館建館100周年紀念大會在國博劇場舉行。

2018年3月,國博正式告別紙質門票,實行免票參觀,觀眾持身份證即可直接入館。除了身份證,非紙質臨時身份證、老年證、戶口本、戶籍證明、社保卡、中小學生學生證、殘疾證、軍官證、士兵證、護照、港澳通行證、台胞證、駕照等有效證件也都可以作為入館憑證。

2018年12月11日,曾在英國被拍賣的圓明園文物青銅「虎鎣」正式入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2019年4月8日,國博新官網也已上線。

2019年4月11日,在國博舉辦的三場活動——「絲綢之路國家博物館的功能與使命」全球博物館館長論壇、「殊方共享——絲綢之路國家博物館文物精品展」、《海外藏中國古代文物精粹·英國大英博物館卷》新書首發式。

館藏精品

中國國家博物館坐落在北京天安門廣場的東側,這是中國最大的綜合性歷史博物館,館內豐富的收藏和陳列,展現了中華民族祖先開創至今的五千年悠久燦爛的文明史詩。該館文物收藏極為豐富,陳列展出十分精彩,研究宣傳力量也相當雄厚,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課堂。中國國家博物館在原中國歷史博物館和原中國革命博物館的基礎上組建而成。中國國家博物館於2003年2月28日正式掛牌成立,直屬文化部。是一座以歷史與藝術為主、系統展示中華民族悠久文化歷史的綜合性博物館。集文物徵集、考古、收藏、研究、展示於一身,將系統收藏反映中國古代、近現代、當代歷史的珍貴文物。展出中國最頂級的文物,經常能在歷史教科書中見到。

中國國家博物館基本陳列以中國通史為主,通過舉辦有關歷史、考古、文物等方面的多種專題陳列,以及臨時展覽、常設國際交流展覽和捐贈品展覽等不同形式的展覽,向公眾系統展示了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優秀的民族傳統和當代主流文化精神,並全面地展示與宣傳中華民族的偉大歷史進程與輝煌文化,介紹世界文明與優秀文化。通過高水平的歷史學、考古學、文物學、博物館學研究,不斷豐富和深化公眾對歷史文化的理解和認識,推動博物館事業發展。國家博物館還將成為首都中心區供公眾進行高品位的文化享受的重要場所。[2]

中國國家博物館是中國收藏本國古代、近代文物資料及研究歷史科學和有關學術問題的機構,館藏文物藏品62萬件,並有一支專業的文物保護、修復隊伍和國際一流的儀器設備。國家博物館的考古研究力量擁有水下考古、田野考古和航空遙感攝影考古的專門機構。館屬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是中國唯一的水下考古專業機構,具備一支專業的水下考古隊伍和先進水平的技術設備,所屬「中國水下考古培訓基地」2003年在廣東省陽江市海陵島。獨立發行刊物:《中國歷史文物》(雙月刊,ISSN1671-5357)。

中國古代歷史部分 最早的藏品和展品是170萬年前雲

南元謀人的牙齒,最後一部分內容是辛亥革命新中國文物。

原始社會的陳列為遠古居民(約170萬年前-1萬年前)、氏族社會(約1萬年前-5000年前)和文明的曙光(約5000年前-4000年前)三部分。在遠古居民部分可以看到中國已知年代最早的元謀人,稍晚的藍田人、北京人、金牛山人,以及和我們同屬於進步智人階段的山頂洞人的形象。展櫃中陳列着他們打制的石器、採集的樹籽、狩獵的禽獸殘骸。山頂洞人的骨針和用獸牙、貝殼製成的裝飾品,表明人類已開始縫製衣物和有了審美意識。

距今1萬年前後,人類開始磨製石器,並開始了制陶、紡織等手工業生產,氏族的分布也更加廣泛。陳列中有8000年前的稻穀,7000年前的骨器、陶器,以及在陝西姜寨發現的6000年前的母系氏族村落(模型)。距今5000年前後,農耕技術有了較大提高,一個人的勞動除能滿足自己的最低生活需要外,還能提供一定剩餘產品,從而導致了私有制的出現和階級的產生。這時出現了專門的手工業生產,出現了文字的萌芽,文化藝術和宗教也都有顯著發展。人們在陳列中可以看到石犁,最早的銅刀,漂亮的彩陶、玉琮、玉鉞、玉龍等重要禮器。奴隸社會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階級社會,陳列分為夏、商、西周、東周春秋時期和夏—春秋時期的各族共五部分。

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它的統治中心在中原地區,今黃河中下遊河南北部、西部、中部和山西南部。河南偃師出土的銅爵、陶杯等展品說明,夏代的經濟活動以農業為主,青銅器生產已經過一定的發展過程。

商代是中國青銅器發展的繁榮時期,能鑄造許多造型複雜、紋飾精美的器物:展出的后母戊鼎是目前中國發現的最重的一件青銅器,重達832.84公斤,為鎮國之寶;另外商朝的四羊方尊等均代表了商代青銅鑄造業的水平。此外在陶瓷、漆器、紡織、玉雕等手工業方面也都達到了一定的水平,如河南鄭州出土的原始瓷尊、婦好墓出土的玉雕和牙雕等,其中記日蝕牛骨和刻干支表牛骨,既是中國古代天文曆法的寶貴資料,也使人們看到商代甲骨文已具備漢字結構的基本形式。

西周是商代之後中國青銅時代的全盛時期,政治上實行分封制,並建立了嚴密的禮制與刑罰制度。禮制用以調節統治階級內部關係,刑罰用以控制和鎮壓平民、奴隸。陳列中的利簋、大盂鼎、虢季子白盤等均是這方面的典型物證。

東周春秋時期是中國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變革時期,周王室的力量大大衰落,一些較大的諸侯國不斷向外擴展自己的勢力,展開了激烈的爭霸戰爭。陳列中有各諸侯國的代表性器物和在山東臨沂出土的世界上最早的兵書——《孫子兵法》。

夏至春秋時期,在中原以外生活着各種部族,展品中安徽的龍虎尊、湖南的象尊、四川廣漢出土的古蜀國青銅器等[3],既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又反映了這些地區與中原之間的聯繫。從戰國時期到鴉片戰爭,是中國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封建社會(公元前475-公元1840)的陳列包括戰國時期、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共七部分。

戰國部分陳列的鄂君啟節、曾侯銅冰鑒、武士鬥獸紋銅鏡、鐵雙鐮范、銅編鐘和各地流通的貨幣,表明戰國時期既是兼併戰爭空前激烈的時期,也是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時期。

秦始皇像、陽陵銅虎符、秦兵馬俑和小篆體十二字磚等文物,反映秦始皇創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4]

三國、兩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動盪不定而又有許多發展的時期,展品中有反映魏、蜀、吳三國鼎立的銅弩機,陶院落,說明南方進一步開發的青瓷羊形燭台,表現民族融合的陶武官俑、文官俑、陶牛車、陶駱駝,記錄中外文化交流的《職貢圖》卷和科學、文化的結晶——鄧縣畫像磚等。兩漢部分展出的彩繪兵馬俑、金縷玉衣、銅犀尊、綠釉陶樓、陶船、五銖錢文銅鼓、扶風紙、擊鼓說唱俑和地動儀(模型)、張騫通西域壁畫等,展示了西漢的強盛、東漢豪強勢力的擴張、西漢時期各族聯繫的加強、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空前發展以及科學文化的輝煌成就。

隋、唐是中國歷史上又一次大統一的時期。當時封建經濟得到較快發展,內地和邊緣各民族關係更加密切,中外文化交流更加頻繁,中國許多科技成就處於世界領先地位。這一部分陳列較重要的展品有李靜訓墓出土的文物,趙州橋石欄板,唐三彩駱駝載樂俑,越窯秘色瓷盤,定窯白瓷蓮瓣座燈,聯珠鹿紋錦,新疆出土的餃子、點心,榆林窯舊藏的牙雕騎象菩薩造像、玄奘題名石佛座,成都出土的雕版印刷品和浙江出土的鎏金銅觀音造像等。

宋、元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繼續向後期發展的階段,其明顯特點是漢族和少數民族矛盾上升,但各民族之間經濟、文化的聯繫仍不斷加強。展品中有應縣木塔(模型)、西夏皇陵鴟吻、金雙魚紋銅鏡、宋代五大名窯的瓷器、針灸銅人、《盧溝運筏圖》、銅壺滴漏和阿拉伯數碼鐵板等。

明清兩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末期,從1368年明朝建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共經歷了543年,這一時期中國歷史的總趨勢是封建社會逐步走向衰落。明清部分的主要展品有《北京宮城圖》、《皇都積勝圖》、景德鎮官窯的瓷器、銅胎掐絲琺瑯魚藻紋高足碗、鄭和鑄大銅鐘、清朝「皇帝之寶」玉印、鄭成功畫像、《乾隆南巡圖》卷、英國制的紡織梳棉機、孫中山就任大總統時的誓詞(複製品)等。

清代皇帝之寶


皇帝之寶:通高16.1厘米、邊長16.1厘米、紐高9.8厘米。玉質,陽文滿、漢「皇帝之寶」盤龍鈕。皇帝頒發的詔書皆鈐此寶。

皇帝之寶:栴檀香木質面15.5厘米見方,通高16.6厘米,紐高11厘米。璽文朱文,玉筋篆,左滿文,右漢文。盤龍紐,以肅法駕之用。

皇帝之寶:青玉質,面12.5厘米見方,通高9.5厘米,紐高6.3厘米,璽文朱文,篆書,滿文。交龍紐,以布詔赦之用.。

中國近代歷史部分 「近代中國陳列」,以2300多件實物、文獻、圖片、圖表、模型、繪畫、雕塑、舊址復原、模擬景觀等展品,展現了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100多年的歷史。

正在籌辦的「當代中國陳列」與「近代中國陳列」相銜接,反映中國近現代歷史的進程。[5]

擴建後的國家博物館將設國際展廳,通過多種方式向國人介紹世界優秀文明,也向世界展示中國的悠久文化。[6]

代表性藏品

古代中國部份,代表性藏品:雲南元謀人的牙齒

河南偃師出土的夏代銅爵:

商司母戊鼎、婦好墓出土的玉雕和牙雕

戰國孫子兵法簡牘,戰國鄂君啟節、曾侯銅冰鑒、武士鬥獸紋銅鏡、鐵雙鐮范、銅編鐘

秦陽陵銅虎符、秦兵馬俑和小篆體十二字磚

兩漢部分展出的彩繪兵馬俑、金縷玉衣、銅犀尊、綠釉陶樓、陶船、五銖錢文銅鼓、扶風紙、擊鼓說唱俑和地動儀(模型)、張騫通西域壁畫

三國銅弩機,陶院落,青瓷羊形燭台,陶武官俑、文官俑、陶牛車、陶駱駝,《職貢圖》卷、鄧縣畫像磚等

唐李靜訓墓出土的文物,趙州橋石欄板,唐三彩駱駝載樂俑,越窯秘色瓷盤,定窯白瓷蓮瓣座燈,聯珠鹿紋錦,新疆出土的餃子、點心,榆林窯舊藏的牙雕騎象菩薩造像、玄奘題名石佛座,成都出土的雕版印刷品、浙江出土的鎏金銅觀音造像

宋遼金元時代應縣木塔(模型)、西夏皇陵鴟吻、金雙魚紋銅鏡、宋代五大名窯的瓷器、針灸銅人、《盧溝運筏圖》、銅壺滴漏和阿拉伯數字鐵板

明清《北京宮城圖》、《皇都積勝圖》、景德鎮官窯的瓷器、銅胎掐絲琺瑯魚藻紋高足碗、鄭和鑄大銅鐘、清朝「皇帝之寶」玉印、鄭成功畫像、《乾隆南巡圖》卷、英國制的紡織梳棉機、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時的誓詞(複製品)等。

歷史博物館珍寶展展出中國最頂級的文物,包括漢朝金縷玉衣[7],東吳的青瓷羊,唐三彩,戰國陶質雕塑等,這些文物經常能在中學的歷史教科書中見到。[8]

歷史博物館常有來自外省、外國博物館的短期展出,日本、意大利希臘埃及等國都曾在此展出國寶級文物。

而中國革命博物館是中國收藏1840年—1950年間中國近代革命資料的機構。主要是中國近代革命史的陳列。

中國革命博物館的前身為1950年3月成立的國立革命博物館籌備處。1960年正式命名為「中國革命博物館」。中國革命博物館占地8000平方米,是收藏我國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近代和現代的革命歷史文物,再現了從1840年鴉片戰爭起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多年近代中國歷史發展概貌。研究和宣傳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歷史的國家博物館。是中國目前近、現代文物收藏量最大的博物館,基本陳列是「近代中國」和「當代中國」。還經常配合紀念活動和適應社會的需要舉辦或聯合舉辦專題展覽

領導信息

現任領導

職務 人員
館長、黨委副書記 王春法
黨委書記、副館長 黃振春
財務總監 馮靖英
副館長 陳成軍白雲濤謝小銓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古建東

歷任領導

1912-1949年曆任館領導

胡玉縉1912年—1918年,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主任

彥德1918年—1920年,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主任

符鼎升1920年—1925年,國立歷史博物館主任

徐協貞1925年—1927年,國立歷史博物館主任

孫樹棠1927年—1929年,國立歷史博物館主任

裘善元1929年—1936年,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博物館籌備處管理主任;1936年—1943年,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北平歷史博物館主任

郭建勛1938年—1943年,北平歷史博物館代理館長

羅黼1943年—1945年,北平歷史博物館館長

國家博物館講解員 袁碩

余遜1945年—1947年,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北平歷史博物館主任

韓壽萱1947年—1949年,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北平歷史博物館館長

1949-2003年曆任館領導

韓壽萱1949年—1959年,北京歷史博物館副館長;1959年—1966年,中國歷史博物館副館長

王冶秋1950年,國立革命博物館籌備處主任;1950年—1958年,中央革命博物館籌備處主任

徐彬如1952年—1958年,中央革命博物館籌備處副主任;1958年—1961年,中央革命博物館籌備處主任;1959年—「文革」初期,中國革命博物館黨總支書記;1962年—1966年,中國革命博物館副館長;1983年—1990年,中國革命博物館名譽館長

李昭1955年—1959年,中央革命博物館籌備處黨支部書記;1959年—「文革」初期,中國革命博物館黨總支副書記

陳喬1958年—1959年,北京歷史博物館副館長;1959年—1966年,中國歷史博物館副館長;1976年—1983年,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副館長

文士楨1959年—1962年,中國革命博物館副館長

任行建1959年—1966年,中國歷史博物館副館長

高嵐1960年—1966年,中國歷史博物館副館長;1969年—1970年,中國革命博物館革命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歷史博物館副館長、黨總支書記);1980年—1983年,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顧問

李兆炳1961年—1966年,中國革命博物館館長;1966年—1972年,中國革命博物館革命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革命博物館館長、黨總支書記)

趙品三1962年—1966年,中國革命博物館副館長

龍潛1962年—1966年,中國歷史博物館館長

王克1963年—1966年,中國革命博物館副館長

劉樹桐1969年—1972年,中國革命博物館革命委員會主任、軍宣隊代表

楊振亞1972年—1982年,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館長

姚仲達1972年—1983年,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副館長

董謙1972年—1983年,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副館長

陳光1978年—1983年,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副館長

汪士漢1979年—1982年,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副館長

胡志學1980年—1983年,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顧問

沈慶林1982年—1983年,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副館長(負責人);1983年—1984年,中國革命博物館臨時領導小組組長;1984年—1992年,中國革命博物館副館長

王宏鈞1982年—1983年,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副館長(負責人);1984年—1987年,中國歷史博物館副館長

胡德平1982年—1983年,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副館長(負責人)

國家博物館宣傳片

林宗華1983年—1984年,中國革命博物館臨時領導小組成員

黃高謙1983年—1984年,中國革命博物館臨時領導小組成員;1984年—1992年,中國革命博物館副館長;1986年—1998年,中國革命博物館黨委副書記;1992年—1998年,中國革命博物館館長(代理)

徐文伯1983年—1984年,中國革命博物館臨時領導小組成員

杜永鎮1984年—1987年,中國歷史博物館副館長

孔祥星1984年—1987年,中國歷史博物館副館長;1998年—2000年,中國歷史博物館副館長;2001年,中國歷史博物館副館長

張夢雷1984年—1991年,中國歷史博物館副館長

萬岡1984年—1991年,中國革命博物館副館長

羅仲言1984年—1992年,中國革命博物館顧問

俞偉超1986年—1987年,中國歷史博物館副館長;1987年—1998年,中國歷史博物館館長

吳代封1987年—1998年,中國歷史博物館臨時黨委負責人、副書記、黨委書記

杜耀西1987年—1998年,中國歷史博物館副館長

馬俊海1992年—2001年,中國革命博物館副館長

夏燕月1992年—1998年,中國革命博物館副館長;1998年—2000年,中國革命博物館館長、黨委副書記;2000年—2001年,中國革命博物館館長、黨委書記;2001年—2003年,中國革命博物館館長

祝文煜1992年—1998年,中國革命博物館副館長

趙賢成1992年—2003年,中國歷史博物館副館長

谷長江1998年—1999年,中國歷史博物館臨時黨委書記;1999年—2003年,中國歷史博物館黨委書記

朱鳳瀚1998年—2000年,中國歷史博物館副館長;2000年—2003年,中國歷史博物館館長、黨委副書記

江友京1998年—1999年,中國歷史博物館臨時黨委副書記;1999年—2003年,中國歷史博物館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高崇理1998年—2003年,中國革命博物館副館長

姜豐義2001年—2003年,中國革命博物館黨委書記

李季2000年—2003年,中國歷史博物館副館長

王曉田2000年—2003年,中國歷史博物館副館長

馬英民2000年—2003年,中國革命博物館副館長

2003年至今歷任館領導

潘震宙2003年—2005年,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黨委書記;2005年—2007年,中國國家博物館黨委書記;2008年—2015年,中國國家博物館名譽館長

朱鳳瀚2003年—2005年,中國國家博物館常務副館長、黨委副書記

姜豐義2003年—2009年,中國國家博物館黨委常務副書記、副館長

夏燕月2003年—2008年,中國國家博物館顧問

高崇理2003年—2007年,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

李季2003年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

王曉田2003年—2004年,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

馬英民2003年—2010年,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

周志強2005年—2009年,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正局級)

王玉雪2006年—2011年,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助理

都海江2009年—2012年,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

老梁解讀:為什麼說北京故宮博物院沒有鎮館之寶?

董琦2003年—2013年,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

張威2006年—2009年,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助理;2009年—2014年,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

金祥2009年—2013年,中國國家博物館紀委書記;2013年—2014年,中國國家博物館黨委副書記兼紀委書記

陳履生2010年—2010年,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助理;2010年—2016年,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3]

呂章申2005年—2007年,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黨委副書記;2007年—2009年,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黨委書記;2009年—2017年,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黨委副書記

參觀須知

開放時間

9:00—17:00(15:30止票,16:00停止入館,16:30清場,17:00閉館)周一閉館(含國家法定節假日)

服務介紹

國博一層大廳服務台提供手機自助導遊服務(租機40元或者下載客戶端30元)和普通導覽器(30元)。各展廳有志願者提供免費講解服務。國博專職講解員在特定展廳提供定時免費講解服務,具體安排如下:

《古代中國》:9:15、9:45、14:00、14:30在地下一層北側《古代中國》序廳集合,每場約2小時。 《復興之路》:9:15、9:45、14:00、14:30在一層大廳北側《復興之路》序廳集合,每場約1.5小時。 專題展覽(含青銅器、佛造像、錢幣、玉器、古代繪畫):9:15、14:00、14:30在三層大廳《中國古代青銅器藝術》展廳南側入口處集合,每場約2小時。

觀眾須知

基於國家博物館藏品舉辦的基本陳列和專題展覽觀眾可以拍照留念,但請勿使用閃光燈和三腳架。引進的臨時性展覽,將依據辦展協議確定是否可以拍照,若不可拍照,將在展廳內設立明顯的提示標識。 請勿吸。請勿觸摸展櫃。 觀眾自帶液體飲料經本人試喝檢驗後可以帶入場館,觀眾自帶食品經安檢後可以帶入場館; 請勿將各類管制刀具打火機光盤、危險品及寵物帶入場館; 為快速完成安檢,請儘量不要攜帶箱、包入場(尤其是雙肩包和單一尺寸超過40厘米的大包),如已隨身攜帶箱、,請先持國家博物館門票經安檢、存包後再進入場館參觀; 違禁的私人物品請存包或於館外自行處理; 參觀前請您整理好衣物,衣冠不整者謝絕入內; 參觀時請勿大聲喧譁並請將手機設置為靜音以免影響他人參觀;參觀時請勿觸摸展品; 請您在指定區域就餐;場館內請勿吸煙;場館內請勿奔跑、追逐、攀爬、躺臥。

中國國家博物館觀眾存包須知

存包處是國家博物館觀眾臨時寄存行包的重要場所,其他遊客箱包物品請不要在此存放; 觀眾存包前請自覺接受安全檢查,不得存放易燃,易爆及易腐蝕性化學物品和國家明令禁止的物品; 存包處不予存放現金、首飾、易損易碎等貴重物品; 觀眾如要求存放電子產品、藝術收藏類等特殊物品,應先行登記並由本人簽字後方可存放,存放期間出現損壞等後果由物品所有人承擔; 觀眾應妥善保管好存包憑證,領取箱包時憑證取包。存包憑證如有丟失,應立即辦理掛失手續(需繳納存包卡工本費20元),丟失期間所存包件若被冒領,所造成的損失由物品所有人承擔; 辦理存取手續一律在存包處前台,禁止進入存包室內; 所存物品請於當日17:00前取出,閉館後不再辦理取包手續; 當日未取物品,每超過8小時按照箱包收費標準再計費一次; 留存物品出現變質、自然損壞等由物品所有人承擔。(食物類物品在存放期間發生變質等情況,工作人員有權進行銷毀處理)超過30天仍未取走將視為丟棄,工作人員將進行銷毀處理。

中國國家博物館存包收費標準

30公分以下的行李包件,每次存放收費2元; 30-60公分的行李包件,每次存放收費5元; 60公分以上及《物品存放登記表》登記物品箱包,每次存放收費10元。 觀眾請勿攜帶物品清單

槍支、軍用或警用械具類(含主要零部件)及上述物品的仿製品; 爆炸物品類,包括炸藥、爆破器材、煙花爆竹製品及上述物品的仿製品; 管制刀具類,如匕首、三棱刀(包括機械加工用的三棱刮刀)、民族刀、帶有自鎖裝置的彈簧刀以及其他類似的單刃、雙刃、三棱刀等; 管制刀具以外的利器、鈍器,如菜刀餐刀、大型水果刀、工藝品刀、剪刀、鋼(鐵)銼、斧子錘子等; 易燃易爆物品,如:酒精汽油煤油柴油、打火機、火柴髮膠摩絲指甲油染髮劑、去光劑等; 帶有毒害性(汞、劇毒農藥等)、腐蝕性(鹽酸、硫酸等)的危險物質; 液體類物品(各類軟、硬包裝的飲料製品經本人試喝檢驗後可以帶入場館); 違反相關法律規定涉及政治、宗教、商業等宣傳展示活動的印刷品、宣傳品; 任何可能影響參觀秩序的標語、條幅、旗幟; 除上述物品以外,中國法律法規明令禁止的其他可能影響觀眾參觀或文物安全的物品。

視頻

北京首都博物館介紹

80元收來的一直破碗 卻轟動了世界 成了北京博物館鎮館之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