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国际货币制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国际货币制度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中文名称: 国际货币制度

内容一: 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

内容二: 汇率制度的安排

内容三: 国际收支的调节方式

国际货币制度亦称"国际货币体系"。指国际间货币流通的组织形式。世界各国为了解决国际贸易国际结算中对于国际支付手段和国际储备资产的需要,对涉及到国际货币流通的各个方面,包括各国货币的兑换性、汇率制度、国际收支的调节机制、国际结算制度、国际储备体系、国际货币关系及其他国际金融事务,在国际范围内自发地或通过政府间协商安排而确立的一整套系统的原则、办法、规章制度和机构。[1]

形成过程

世界上首次出现的国际货币制度是国际金本位制,1880-1914年的35年间是国际金本位制的黄金时代。在这种制度下,黄金充当国际货币,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由它们各自的含金量比例决定,黄金可以在各国间自由输出输入,在"黄金输送点"的作用下,汇率相对平稳,国际收支具有自动调节的机制。由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各参战国纷纷禁止黄金输出和纸币停止兑换黄金,国际金本位制受到严重削弱,之后虽改行金块本位制或金汇兑本位制,但因其自身的不稳定性都未能持久。在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冲击下国际金本位制终于瓦解,随后,国际货币制度一片混乱,直至1944年重建新的国际货币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资本主义世界各国都出现了剧烈的通货膨胀。战后,欧洲各国经济实力大大削弱,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国,黄金储备迅速增长,约占当时资本主义各国黄金储备的3/4。西欧各国为弥补巨额贸易逆差需要大量美元,出现了"美元荒"。国际收支大量逆差和黄金外汇储备不足,导致多数国家加强了外汇管制,对美国的对外扩张形成严重障碍,美国力图使西欧各国货币恢复自由兑换,并为此寻求有效措施。

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由44国参加的"联合国联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以"怀特计划"为基础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这个协定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是: (1) 以黄金作为基础,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实行"双挂钩"的国际货币体系,即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2) 实行固定汇率制。 (3)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预先安排的资金融通措施,保证向会员国提供辅助性储备供应。 (4) 会员国不得限制经常性项目的支付,不得采取歧视性的货币措施。这个货币体系实际上是美元--黄金本位制,也是一个变相的国际金汇兑本位制。

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过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种种缺陷也渐渐地暴露出来。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外汇收支逆差大量出现,黄金储备大量外流,导致美元危机不断发生。1971年8月15日美国公开放弃金本位,同年12月美国又宣布美元对黄金贬值,1972年6月到1973年初,美元又爆发两次危机,同年3月12日美国政府再次将美元贬值。1974年4月1日起,国际协定上正式排除货币与黄金的固定关系,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瓦解。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国际货币制度又一次陷于混乱,导致国际金融形势动荡不安。1976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货币制度临时委员会"在牙买加举行会议,达成了著名的"牙买加协定"。同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通过《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第二次修正案》,并于1978年4月1日正式生效,从而形成了新的国际货币制度牙买加体系。

牙买加体系的实行,对于维持国际经济运转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牙买加体系并非是理想的国际货币制度,它目前仍存在着一些缺陷,国际货币制度仍有待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国际货币制度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②汇率制度的安排;③国际收支的调节方式。

存在问题

金融危机不断爆发

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金融危机不断。自20年代危机之后,又先后爆发过英镑危机、美元危机、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欧洲货币体系危机、南美金融危机、东南亚危机、俄罗斯危机等。据不完全统计,在1980-1997年的17年中,181个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中 133个先后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货币危机。 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更加巨大。多数学者从内外因两个方面去解释这场危机,但各种解释大多停留在危机的表层。我们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爆发的经济、金融危机,究其根源是世界经济、金融一体化与国际货币多元化的矛盾。具体表现形式为市场均衡的悖离。金融市场的无套利均衡保证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优化。由于国际货币多元化使这种均衡遭到破坏,在金融市场上各种货币汇率变动不定, 以及由汇率变动带来各种金融产品价格的频繁变动,使金融市场上存在着许多投机套利机会,并且投资基金等国际金融力量蓄意攻击可人为创造投机机会,导致市场无法逼近均衡并导致悖离,使金融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遭到破坏,造成资源配置劣化,虚假经济和经济泡沫出现。在超单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金融霸权"的攻击下,经济、金融危机不可避免。

国际储备供求矛盾加剧

国际货币制度决定国际储备体系,国际储备制度是国际货币制度的内容之一。在现行国际多元货币体系下,一国的储备资 产由货币性黄金、外汇储备、特别提款权和在 IMF的储备头寸所组成的,其中特别提款权、储备头寸是IMF根据各国份额予以分 配的,一国无法主动增加其持有额。另外一国持有的黄金量也是相对固定的。因此外汇是一国增加国际储备的主要手段。从根本上看,外汇收入增加的来源是国际收支盈余,其中经常账户盈余是更为可靠、稳定的来源,而来自资本账户盈余的新增外汇储备 则具有借入储备的性质。这样在国际收支差额与外汇储备的关 系上,一些国家通过国际收支长期盈余缓解了对外汇储备的需 求,却出现了外汇储备的积累,而赤字国一方面增加了对国际储备的需求,另一方面却出现了外汇储备的下降。国际收支差额对 外汇储备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反悖制约是现行国际货币制度弊 端在国际储备体制中的反映,是今后国际货币体制改革的一个 重大问题。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矛盾在储备体系中的反映另一方面是国际货币发行国与非国际货币发行国的不平等。国际货币发行国 增加储备可以通过货币发行和货币互换来取得外汇储备,但是它们作为发达国家往往又都是国际收支顺差国,有大量的外汇储蓄储备。而非国际货币储备发行国只能通过增加出口减少进口 来取得,但是这些国家都属于发展中国家,出口能力有限,进口存在刚性,改变国际储备的状况显得力不从心。这样在国际储备的管理中,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处境形成强烈反差,迫切需要 储备的国家面临储备短缺,而不需要储备的国家反而感到储备过剩。

不公平占有

在现行国际货币制度下,一国货币的发行,每新增 1 单位货 币,本文指不可兑信用货币-,货币发行者都能无偿获得 1 货币单位所对应的价值,因此有"货币发行收入"之说。货币发行收入是 对社会,或者说对市场欠下一笔债务而获得的。货币当局作为货 币发行者,名义上也承认这笔债务,并登录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 上。但从总趋势看,货币流通量是只增不减的,再加上发行的是不 可兑信用货币,所以货币发行所欠的债务,实际上是一笔不用偿还的债务,货币发行收入就成为实实在在的收入了。在经济生活 中如果这部分货币发行收入取之于全社会却只由一部分人占用, 又不用偿还,那么这种货币制度就是一种不公平的货币制度。

在现行的国际货币制度中,美元、欧元日元英镑等充当国际储备货币,特别是美元占国际储备的 57%。这些发达国家向国 际社会发行货币所形成的货币发行收入完全被这些国家无偿占有,并成为其一项固定收入。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这部分货币发行收入越来越多,到2001 年底,仅中国大陆、日本、台湾、香港四 地外汇储备就达上万亿美元之巨。显然,这种国际货币发行收入 的不公平占有是当前国际货币制度的又一重大弊端。

汇率体系弊端

在国际货币多元化背景下,各种货币兑换比例及其变动,对一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有巨大影响。由于货币符号作为货币的本 体,货币之间的兑换比例无法自然固定。而一些小国和地区抗外来冲击的能力较弱,为了保持自身的经济稳定需要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在现实条件下只能采取人为固定的方法--- 钉住汇率制 度。钉住汇率制度有利于本国货币的稳定、治理国内恶性通货膨胀、稳定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往来关系,也有利于提高一些经济实 力不强的国家的货币的信誉和地位,但是,钉住汇率制度会导致 一国经济政策失去独立性。

首先,它不利于调节钉住国与被钉住国的经济关系。钉住国与被钉住国的经济增长率不同,通货膨胀率不同,国际收支的差 额不同,因而两国货币汇率需要不断变化才能调节两国的经济关系。

其次,它不利于调节钉住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关系。钉住国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的经济和贸易情况与被钉住国相对于其他国家 而言的经济和贸易情况不可能是相同的,因而钉住国与被钉住国货 币汇率需要不断变化,才能调节钉住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关系。

再次,它不利于调节钉住国的国内经济。钉住国的货币随着被钉住国的货币浮动,不但会加剧国内存在的经济问题,而且还使钉住国无法利用货币政策去解决国内经济问题。例如,当钉住 国货币随着被钉住国货币降值时,将会带来钉住国出口增加和进 口减少。如果钉住国正发生通货膨胀,那么通货膨胀的形势将会 恶化。当钉住国货币随着被钉住国货币升值时,钉住国的出口将会减少而进口将会增加。如果钉住国正陷于经济停滞,那么经济 停滞的形势将更加严重。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