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埃姆登号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埃姆登号(德语:Emden)是德国国家海军于1920年代初单独建造的一艘轻巡洋舰,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建造的首艘大型军舰。它由威廉港的国家海军船厂承建,于1921年12月开始架设龙骨、1925年1月下水,至1925年10月正式投入舰队服役[1]。其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凡尔赛条约》的限制和协约国裁军委员会的规定所影响。尽管排水量上限为6000长吨,但与当时建造的所有德国军舰一样,埃姆登号超出了这一规模限制。根据协约国的要求,它配备了八门从一战遗留下来的150毫米炮作为主舰炮,最高速度为29节。

埃姆登号的大部分服役生涯都是作为教练船使用;在战间期,它曾为训练军校学员而进行了数次环球巡航,期间多次到访东亚美洲印度洋地区。在1936-1937年的西班牙内战期间,它也曾短暂参与了非干预巡逻。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该舰受命前往德国海岸外围布设雷区,并被一架撞向它的英国轰炸机炸损。1940年4月,作为占领挪威首都奥斯陆的部队的一分子,她还参加了入侵挪威的行动。此后,该舰恢复在波罗的海的培训任务。直至1941年9月被派往波罗的海舰队,并在入侵苏联期间负责支援德国的行动。培训职责于1942年恢复,并一直持续到1944年底,它才又参加了在斯卡格拉克海峡的布雷行动。在同年12月的一次搁浅事故中受损后,它前往柯尼斯堡进行维修。1945年1月,舰只加入了东普鲁士的撤离行动,以躲避苏联军队的推进。在基尔维修期间,埃姆登号一再受到英国轰炸机的破坏,为防止被击沉,它后来在港口外围搁浅。在战争的最后几天,它被炸毁以防止受俘。至1950年,其残骸最终在原地完成拆解报废。

设计

根据终结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凡尔赛条约》第181条规定,德国海军仅允许保留六艘轻巡洋舰(小巡洋舰)[2]。第190条则将新巡洋舰的设计吨位限制在6,000长吨(6,100公吨)以内,并禁止新建直至需要更换的舰只舰龄届满二十年。由于德国保留的六艘巡洋舰都是在1899年至1902年间下水,其中最老旧的舰只——尼俄伯号、阿玛宗号、宁芙号、忒提斯号和美杜莎号,可以立即更换。因此第一艘新的轻巡洋舰,以“尼俄伯代舰(Ersatz Niobe)”为代号订购,于1921年展开设计工作。

国家海军希望尽快完成该舰的设计,并将成本控制在最低水平。为此,它们向协约国联合军事控制委员会提请许可,希望使用报废舰艇上的蒸汽轮机、锅炉和司令塔来完成尼俄伯代舰,但遭到委员会的否决。海军还希望为新舰采用四座双联装炮塔的武器装备,但委员会同样否决了双联装炮塔的设计,仅允许使用现有备用武器库中的150毫米(5.9英寸)口径炮。名义上,埃姆登号仍在《凡尔赛条约》规定的6000长吨的限制范围内,实际上其满载排水量却超出了这个限制近1,000长吨(1,000公吨)。1923年,在埃姆登的建造工作开始后,德国人提议使用1922年《华盛顿海军条约》中对标准排水量的定义,该定义远远小于满载排水量。协约国同意了这一变化,因此,埃姆登号的标准排水量刚好低于6000吨的限额,被追溯为合法。

舰只是根据一战后期未建成的小巡洋舰卡尔斯鲁厄代舰号的蓝图所建造,主要原因是当时设计人员短缺和海军舰艇测试研究所已关闭,而卡尔斯鲁厄代舰号的蓝图却仍然可用。这个过时的设计完工后,它在服役中被证明是令人失望的,主要是因为它仅装备有六门孱弱的150毫米炮。尽管如此,该舰还是从早期的设计中取得了重大进步,包括使用大规模的焊接施工和显著更高效的推进装置,使其巡航半径较旧舰提升了50%,这对于在1920-1930年代进行的扩展训练巡航相当重要。

视频

埃姆登号 相关视频

北洋水师重建,为何抛弃德国7000吨铁甲舰,采4500巡洋舰
二战用舰炮击沉英国航空母舰的战舰,德国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