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城镇化 |
类型: |
城镇化,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1]
形成过程
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2007年,中共十七大提出“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2012年,中共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从国家发展战略角度对城镇化做出重要部署。
2013年12月12~13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一次召开城镇化工作会议。会议科学分析中国城镇化发展形势,明确了推进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从战略和全局上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对推动城镇化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指导作用。
2014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2014年12月,国家发改委等11个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的通知》,将江苏、安徽两省和宁波等62个城市(镇)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
2015年,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强资金和政策支持,扩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中国城镇化步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2017年中共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新发展理念,继续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形成与发展
城镇化是人口持续向城镇集聚的过程,包括人口职业布局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利用格局的变化。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之有不同的解释,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分别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予以了阐述。2013年中共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当前中国推进城镇化的主要任务是:
①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从目前中国城镇化发展要求来看,主要任务是解决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努力提高农民工融入城镇的素质和能力。
②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要按照严守底线、调整结构、深化改革的思路,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率,切实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化程度。
③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要完善地方税体系,逐步建立地方主体税种,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
④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推进城镇化,既要优化宏观布局,也要搞好城市微观空间治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对城镇化总体布局做了安排,提出了“两横三纵”的城市化战略格局,要一张蓝图干到底。
⑤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城镇建设,要实事求是确定城市定位,科学规划和务实行动,避免走弯路;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要融入让群众生活更舒适的理念,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
⑥加强对城镇化的管理。要加强城镇化宏观管理,制定实施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有关部门要加强重大政策统筹协调,各地区也要研究提出符合实际的推进城镇化发展意见。
发展目的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基本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主要路径,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城镇化,在人类发展史上没有先例。城镇化目标正确、方向对头,走出一条新路,将有利于释放内需巨大潜力,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而且世界经济和生态环境也将从中受益。
城镇化与工业化一道,是现代化的两大引擎。走中国特色、科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核心是以人为本,关键是提升质量,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城镇化是长期的历史进程,要科学有序、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新型城镇化要找准着力点,有序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入实施城镇棚户区改造,注重中西部地区城镇化。要实行差别化的落户政策,加强中西部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引导产业转移。要加强农民工职业培训和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努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在具体工作中,要科学规划实施,加强相关法规、标准和制度建设。坚持因地制宜,探索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