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城鎮化 |
類型: |
城鎮化,農村人口轉化為城鎮人口的過程。[1]
形成過程
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走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
2007年,中共十七大提出「按照統籌城鄉、布局合理、節約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帶小的原則,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
2012年,中共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鎮化」,從國家發展戰略角度對城鎮化做出重要部署。
2013年12月12~13日,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這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央第一次召開城鎮化工作會議。會議科學分析中國城鎮化發展形勢,明確了推進城鎮化的指導思想、主要目標、基本原則、重點任務,從戰略和全局上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對推動城鎮化沿着正確方向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和指導作用。
2014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發布《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
2014年12月,國家發改委等11個部委聯合下發了《關於印發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方案的通知》,將江蘇、安徽兩省和寧波等62個城市(鎮)列為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
2015年,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加強資金和政策支持,擴大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中國城鎮化步入了新的歷史階段。
2017年中共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堅持新發展理念,繼續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
形成與發展
城鎮化是人口持續向城鎮集聚的過程,包括人口職業布局的轉變、產業結構的轉變、土地及地域空間利用格局的變化。不同的學科從不同的角度對之有不同的解釋,國內外學者對城市化的概念分別從人口學、地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等角度予以了闡述。2013年中共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出當前中國推進城鎮化的主要任務是:
①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從目前中國城鎮化發展要求來看,主要任務是解決已經轉移到城鎮就業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問題,努力提高農民工融入城鎮的素質和能力。
②提高城鎮建設用地利用效率。要按照嚴守底線、調整結構、深化改革的思路,嚴控增量,盤活存量,優化結構,提升效率,切實提高城鎮建設用地集約化程度。
③建立多元可持續的資金保障機制。要完善地方稅體系,逐步建立地方主體稅種,建立財政轉移支付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鈎機制。
④優化城鎮化布局和形態。推進城鎮化,既要優化宏觀布局,也要搞好城市微觀空間治理。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對城鎮化總體布局做了安排,提出了「兩橫三縱」的城市化戰略格局,要一張藍圖干到底。
⑤提高城鎮建設水平。城鎮建設,要實事求是確定城市定位,科學規劃和務實行動,避免走彎路;要體現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託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要融入現代元素,更要保護和弘揚傳統優秀文化,延續城市歷史文脈;要融入讓群眾生活更舒適的理念,體現在每一個細節中。
⑥加強對城鎮化的管理。要加強城鎮化宏觀管理,制定實施好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有關部門要加強重大政策統籌協調,各地區也要研究提出符合實際的推進城鎮化發展意見。
發展目的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推進城鎮化是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基本途徑,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有力支撐,是擴大內需和促進產業升級的主要路徑,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在中國這樣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實現城鎮化,在人類發展史上沒有先例。城鎮化目標正確、方向對頭,走出一條新路,將有利於釋放內需巨大潛力,有利於提高勞動生產率,有利於破解城鄉二元結構,有利於促進社會公平和共同富裕,而且世界經濟和生態環境也將從中受益。
城鎮化與工業化一道,是現代化的兩大引擎。走中國特色、科學發展的新型城鎮化道路,核心是以人為本,關鍵是提升質量,與工業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同步推進。城鎮化是長期的歷史進程,要科學有序、積極穩妥地向前推進。新型城鎮化要找准着力點,有序推進農村轉移人口市民化,深入實施城鎮棚戶區改造,注重中西部地區城鎮化。要實行差別化的落戶政策,加強中西部地區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和引導產業轉移。要加強農民工職業培訓和保障隨遷子女義務教育,努力改善城市生態環境質量。在具體工作中,要科學規劃實施,加強相關法規、標準和制度建設。堅持因地制宜,探索各具特色的城鎮化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