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平地断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大平地断层 |
---|
|
大平地断层为一条逆移断层,兼具左移性质。经过微震研究发现,落于大平地断层下方仅有少数地震于5-6公里处。[1]
分布密集的微震活动要在大平地断层东南侧才能找到,并且震源机制显示多为逆断层与走向滑移断层,所以可能与大平地断层无关。地震活动现象并不明显,显示活动性并不高,因此在2007年从第二类活动断层改列存疑性活动断层。此断层,北段呈北北东走向,头前溪以南则呈东北走向,由石门山经关西镇东方、头前溪、竹东镇南侧、北埔乡至峨嵋乡,长约29公里。
地理
断层分布于桃园市、新竹县,其可分为2段:北段呈北北东走向,从桃园市复兴乡延伸至新竹县横山乡;南段呈东北东走向,由新竹县横山乡向南延伸至新竹县峨眉乡。南段又称为北埔断层。
本区位于飞凤山丘陵、竹东丘陵与加里山山脉之间,由北往南分别有凤山溪、头前溪与中港溪的支流峨眉溪流经区域。飞凤山丘陵被凤山溪与头前溪所包夹,形成一东高西低的三角形丘陵,最高为463公尺;竹东丘陵则是位于头前溪与中港溪之间切割丘陵,地势亦由东向西缓倾,高度皆在200公尺以下,丘陵上的溪谷成标准的树枝状水系。
本断层介于头嵙山层与卓兰层、锦水页岩等地层之间,为逆断层,东侧上升,其东北段通过阶地堆积层。在关西以北,南庄层逆冲至店子湖层之上,关西以南,南庄层盖在卓兰层之上。在老社寮以南的构造,是属于截切鹿寮坑向斜东翼的一条小断层,断层层位落差北段可达4,000公尺,老社寮以南则1,000公尺以下。上新统沿此断层逆冲到更新统之上,其活动时期当在更新世中期或以前,但野外未能找到阶地变位的证据。
平地断层在石门山至关西镇间南庄层与红土砾石层呈断层接触或隐伏于红土砾石层之下;关西镇至横山乡间卓兰层与杨梅层为整合接触,属于芎蕉窝向斜的东翼,而南庄层与卓兰层间的软桥断层则截切此褶皱,为一错距极大的逆断层;在竹东镇至峨眉乡间卓兰层渐变为杨梅层,而北埔断层为同沉积时期形成的一系列正断层,后期则产生小规模的层间逆断层,但是侧向延展不长,由许多小段组成,至峨眉则逐渐尖灭。
地质
石门山至关西镇间,大平地断层的微震活动并不显著;而头前溪以南的北埔断层其断层错距小、侧向延展不长,其东西两端至头前溪与峨眉乡则逐渐尖灭,东端可能并未截穿头前溪,西端则被斗换坪断层所截。原大平地断层东南侧分布密集的微震活动,其震源机制解显示多为逆断层与走向滑移断层,可能与错距大的软桥断层有密切关系。
断层上下盘地层分别为卓兰层与杨梅层出露,在竹东南方约3公里一处社区(第一花城)旁之开挖处发现一大平地断层露头,断层的扰动带超过150公尺;断层上盘出露卓兰层,以青灰色的泥质砂岩为主,其层理并不明显,岩层接近铅直;断层下盘则出露杨梅层,以淘选良好的砂石与泥岩的互层为主,层面向南呈高角度倾斜。此外,可发现数处伴生断层及断面擦痕、断层泥与断层角砾,以及泥岩岩层遭断层错移,上盘岩层有明显的拖曳现象。据野外调查结果发现,大平地断层在竹东至峨眉间的确实位置,较原先所绘位置要往北移约200公尺。
凤山溪、头前溪均形成广大的冲积平原,凤山溪沿岸在关西分布有三阶低位河阶,头前溪在竹东地区分布两阶低位河阶与一红土缓起伏面;峨眉溪曲流发育发达,沿岸在北埔、峨眉地区则分布三阶低位河阶面。
大平地断层在此地区地形上的表现并不明显。在北埔东方约1.5公里处道路旁的连续剖面,发现断层面皆呈高角度倾斜,为向下滑移的正移断层,并兼具走向滑移分量,视位移量不超过2公尺。这些断层侧向延展不长、断距小,断面间均已胶结缝合,而且上下均被完整未错移的岩层所包围,代表断层是在岩层岩化前的压密阶段所形成的共轭正移断层,而断层的活动在上覆岩层继续沉积一段时间后便宣告终了。
在头前溪以北,卓兰层与杨梅层为整合接触,所以大平地断层应不存在。而软桥断层则是本区域内较重要的断层,属于高角度逆移断层兼具走向滑移分量,断面向东南倾斜,其上盘出露岩层为中新世包括南庄层或更老的地层,下盘出露岩层为上新世至更新世以后的地层,断层错距极大。而凤山溪的转向与新城圳的发育可能与软桥断层有密切关系。
在关西镇东方有一约略呈北北东走向的河谷,为凤山溪与牛栏溪所形成之直线谷、其走向大致上与断层走向平行,然而沿大平地断层并未发现任何明显的断层地形特征。
软桥断层在石门至关西间,可能逆冲至全新世的红土砾石层之上或隐伏于其下,断层长度约8公里,在其东南侧有密集的微震活动,故其活动性值得密切注意。
依据上述结论,原大平地断层头前溪以北应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