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麻哈鱼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大马哈鱼属鲑科鱼类,是鲑鱼的一种,是著名的冷水性溯河产卵洄游鱼类。

它们出生在江河淡水中,却在太平洋的海水中长大。每年秋季,在我国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可以见到这些大马哈鱼。

大马哈鱼是肉食性鱼类,它们的本性凶猛,到大海后以捕食其他鱼类为生。

而在幼鱼期则以水中的底栖生物的水生昆虫为食。

大马哈鱼可以长到6公斤多重, 历来被人们视为名贵鱼类。中国黑龙江省抚远市的黑龙江畔盛产大马哈鱼,是"大马哈鱼之乡"。

不同命名

地方名

麻哈鱼、马哈鱼、大马哈鱼、鲑鱼、麻糕鱼、。北鳟鱼,大发哈鱼,达发哈鱼,果多鱼,罗锅鱼,孤东鱼,齐目鱼,奇孟鱼,花斑鳟,花鳟。

外文名 亦作calico salmon或dog salmon;俄语为Кета。

鲑科(Salmonidae)有淡色细点的北太平洋食用鱼类,学名为Oncorhynchus keta. 重达3.6公斤(8磅)。在秋季繁殖季节,沿北美育空(Yukon)河洄游上溯逾3,200公里(2,000哩)。春季幼鱼孵出数星期后即入海。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大麻哈鱼 拉丁学名 Oncorhynchus keta 别称 北鳟鱼、大发哈鱼、罗锅鱼、马哈鱼、鲑鱼、麻糕鱼 二名法 Oncorhynchusketa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硬骨鱼纲
亚纲 辐鳍亚纲 鲱形目 大麻哈鱼 英文名 Big pacific-salmon

生活环境

贝加尔湖中的大马哈鱼数量比较多 。

大马哈鱼是溯河性鱼类,分布于太平洋北部和北冰洋中,主要有6种:大马哈鱼、驼背大马哈鱼红大马哈鱼大鳞大马哈鱼孟苏大马哈鱼银大马哈鱼

在这些种类中,除孟苏大马哈鱼只产于亚洲海岸外,其余几种在美洲海岸和亚洲海岸均有分布 ,从渔量来看,无论亚洲沿岸还是美洲沿岸,驼背大马哈鱼均占据首位。

驼背大马哈鱼广泛分布于太平洋北部,但在美洲海岸也分布很广,从北冰洋的科尔维利河直到加利福尼亚的圣洛林士河。驼背大马哈鱼在海中主要摄食鱼类和甲壳类 。

到达性成熟后,驼背大马哈鱼便开始洄游到河中产卵。在洄游过程中,它们逐渐完成精卵的发育,来到产卵场时,精卵已经成熟,两颌显著扩大,背部明显隆起(驼背大马哈鱼的名字便由此而来),体色改变。产卵时,先在砾石底质的河床上建起一坑状巢,然后将卵产于其中,产完后,便用沙石将卵埋藏起来。

尽管如此,驼背大马哈鱼的鱼卵还是大量地被凶猛鱼类如红点鲑所吞食,而且由于产卵巢被后到的鱼在产卵时又挖掘起来,以及封冻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最后能孵化成仔鱼的已经微乎其微。驼背大马哈鱼的产卵量极少 。 幼鱼一般在同年的12月份孵出,一直等到第二年春天,都在产卵巢中生活。幼鱼离开产卵巢后,便开始向海中洄游,并在那里长肥长大。

大马哈鱼的鱼子和幼苗只能在淡水中生存,它们一般把卵生在淡水系统的江河上游的沙砾区域。

卵孵化出幼苗并生长一段时间后然后顺流而下进入咸水系统的海洋之中,在物质富饶的海洋中生长发育积蓄能量,经过4年左右的生长达到性成熟后,又会洄游淡水江河中产卵。大马哈鱼主要栖息在北半球的大洋中,以鄂霍次克海白令海等海区最多

形态特征

大马哈鱼一般体长60厘米左右而侧扁,略似纺锤形;头后至背鳍基部前渐次隆起,背鳍起点是身体的最高 点,从此向尾部渐低弯。头侧扁,吻端突出,微弯。

口裂大,形似鸟喙,生殖期雄鱼尤为显著,相向弯曲如钳状,使上下颌不相吻合。

上颌骨明显,游离,后端延至眼的后缘。上下颌各有一列利齿,齿形尖锐向内弯斜,除下颌前端4对齿较大外,余齿皆细小。眼小,鳞也细小,作覆瓦状排列。脂鳍小,位置很后。尾鳍深叉形。

生活在海洋时体色银白,入河洄游不久色彩则变得非常鲜艳,背部和体侧先变为黄绿色,逐渐变暗,呈青黑色,腹部银白色。

体侧有8-12条橙赤色的婚姻色横斑条纹,雌鱼较浓,雄鱼条斑较大,吻端、颌部、鳃盖和腹部为青黑色或暗苍色,臀鳍、腹鳍为灰白色。到了产卵场时,体色更加黑暗。而北美的大麻哈鱼产卵时体色变红。

大麻哈鱼,体稍侧扁,一般长约60cm。头大,吻长,突出,微弯,尤其雄鱼在生殖期吻弯曲如钩状,使上下颌不相吻合。眼距吻端比距鳃孔为近。

生活习性

大麻哈鱼为冷水性溯河产卵洄游鱼类。原栖息于太平洋北部,在海洋里生活了3~5年后(通常4龄达性成熟)才在夏季或秋季成群结队进入黑龙江作生殖洄游,根据溯河时间可分为两个生物群,夏型和秋型;上溯进入中国境内的仅为秋型。

大部分在下游产卵,到达上游产卵的仅为少数。它们沿江而上,日夜兼程,不辞辛劳,每昼夜可前进30~35公里,不管是遇到浅滩峡谷还是急流瀑布,都不退却,冲过重重阻扰,直到目的地。成鱼进入淡水生殖期间后便不摄食。

大麻哈鱼为凶猛性的肉食性鱼类,幼鱼时吃底栖生物和水生昆虫,在海洋中主要以玉筋鱼和鲱等小型鱼类为食。大麻哈鱼的生活习性非常有趣,正象黑龙江渔民所说:"海里生,江里死"。[1]

大麻哈鱼是一种海河洄游性鱼类,它栖息于北太平洋育肥、生长。当它达到性成熟时,为了繁殖后代,一定要历尽千辛万苦,进入江河,上溯到产卵场生殖。[2]

在我国江河中产卵的大麻哈鱼,每年秋季(9~10月)来临时,成群结队渡过鄂霍次克海 ,绕过库页岛,溯黑龙江而上,日夜兼程,不辞劳苦,长途跋涉,不断前进,每昼夜前行30~35公里,不管是遇到浅滩峡谷或急流瀑布,它从不退却,冲过重重阻挠和越过层层障碍,直至游到目的地,找到合适的产卵场所。

大麻哈鱼在前进中为了越过瀑布或障碍物时,以其尾部竭力击水,借高速游泳而向前上方斜跃出水面,跳往空中高可达2~2.5米。由于它善于跳跃,古拉丁文名取Salire,即跳跃之意,并衍化为英语Salmon。

产地产季

大麻哈鱼分布在北太平洋的东、西两岸。中国以乌苏里江、黑龙江、松花江为最多,图门江、珲春河、密江、绥芬河、嫩江、牡丹江以及台湾省的大甲溪也有分布。其捕捞季节为9~10月份,鱼群体长一般为53~81厘米,重为1~5公斤,最大个体可达10公斤左右。

分类

我国江河的大马哈鱼有3种:普通大马哈鱼(O.keta)、马苏大马哈鱼(O.masou)和驼背大马哈鱼(O.gorbuscha)。

北美大马哈鱼有五种:粉红大马哈鱼(Pink salmon ),马苏大马哈鱼(Chum),银大马哈鱼(Coho),红大马哈鱼(Sockeye),大鳞大马哈鱼(Chinook salmon)。

我国黑龙江、图们江等水系,乌苏里江较多 。

视频---大马哈鱼为跳上2米的瀑布,不断努力尝试,下一秒却让人震惊不已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