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奥古斯丁

Aachen讨论 | 贡献2020年4月12日 (日) 13:54的版本

奥古斯丁 Augustine of Hippo( 354年11月13日-430年8月28日)公元354年,相当于中国的东晋时期。出生于罗马努米底亚(Numidia)省的露天市场(Souk Ahras)。他的家人是北非人(柏柏尔人),但该地区是罗马人。[1] 基督教的神学家、哲学家,曾任大公教会在阿尔及利亚城市安纳巴的前身希波(Hippo Regius)的主教[2]

他的父亲是异教徒,但他的母亲莫尼卡(Monica)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被后世尊为基督徒妇女的典范。她温柔贤良,以“忠贞事夫,孝顺事亲,诚笃治理家政,有贤德之称”,记载于有关文献。

目录

母亲对奥古斯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母亲对年轻的奥古斯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令她失望的是,奥古斯丁离开了他的基督教背景,加入了由先知玛尼(Mani)于240年创立的马尼切教派。

奥古斯丁在罗马受教育,在米兰接受洗礼。

372年,十八岁时,他与一位来自迦太基的年轻女子发生了婚外情并生下了他的私生子Adeodatus。尽管他过著随意的生活方式,但他对哲学产生了兴趣,并且对西塞罗的著作印象深刻。奥古斯丁成为拉丁语和修辞学的专家。

374年,20岁的奥古斯丁时完成罗马帝国规定的三级制教育学业,22岁在迦太基教授雄辩术,26岁写了第一篇论文《美与均衡》。

任命为米兰帝国法院的修辞学教授

384年,29岁时与摩尼教主教作神学辩论,发现这位主教徒具口才,没有真才实学,无法解答他的疑问。他被任命为米兰帝国法院的修辞学教授,享有更高的声望。在米兰,他开始更加怀疑自己的马尼切信仰。他还与米兰主教安布罗斯(Ambrose)友好起来。奥古斯丁听了安布罗斯主教的演讲,他对基督教有了新的认识。这种友善和真正的安布罗斯精神重新唤起奥古斯丁对基督教的兴趣,并产生了影响。他的母亲还跟随奥古斯丁到米兰,说服他放弃了情人,娶了一个与奥古斯丁属于同一社会阶层的11岁年轻女孩。尽管奥古斯丁表示同意,但在切断与前情人的联系时,他仍感到极大的情感折磨。

386年,正式依基督教,并撰写了大量有关基督教的文章。他特别强调原始罪的学说,恩典和三位一体的重要性。奥古斯丁所指的段落是罗马书第13章,第13和14节。

388年,由安布罗斯主教为儿子施洗。他的母亲在事件发生后不久去世。之后,他们回到了非洲,他的儿子Adeodatus在此不久后去世。奥古斯丁将自己的财富分配给了穷人,并将他的房子变成了自己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基督徒的修道院建筑。

过著朴素和奉献的生活

391年,他成为河马主教,并在接下来的39年中成为一位有影响力的传教士,常常反对他以前的摩尼教。在他生命的后半段,奥古斯丁以其虔诚著称-避免了他以前的享乐主义生活方式,过著朴素和奉献的生活。

他还继续写作。重要作品包括为回应罗马的解雇而写的“上帝之城”,并声称真正的宗教是精神上的,而不是暂时的城市和世界宗教。对于奥古斯丁来说,罗马的沦陷没有什么影响。奥古斯丁是天主教会的辩护律师,但他认为教会并不总是处在恩典状态,而是可以吸引坏人和邪恶的人。另一个现实是看不见的精神教会,由爱、恩典和善良统治。最终,这种精神宗教将战胜受人类自豪感影响的世俗帝国。然而,未来的教皇用他关于地权限制的著作来暗示教皇在其他国王和其他国家中居于领先地位。这证明了天主教教会与国家之间下一个世纪冲突的影响哲学。[3]

圣奥古斯丁意识到性欲的挑战。青年时期,他说了“让我变得贞洁而富庶”,但不仅仅是现在。他后来教导说,只有通过对基督的信仰才能赎回人类的原始罪过。在成为基督徒时,他写道:“没有什么比性别关系更重要”。他对性的态度及其固有的罪恶感影响了中世纪对性关系的态度。

中世纪哲学教父

奥古斯丁的哲学中心是心灵哲学,主要处理人与上帝(God)的关系。

在他看来,人本身是寓居于世界之中,所以必然要解释人与上帝,万物与上帝之间的关系。

奥古斯丁又认为,在探讨人与上帝之前,我们必须先要了解世界的自然秩序。因为以宗教的立场来说,自然秩序往往是上帝旨意的显现。在这点上奥古斯丁的深受新柏拉图主义(Neoplatonism)影响,比如普罗提诺的太一(the one)说。太一相当于柏拉图思想当中的理型(idea),而新柏拉图主义以太一来解释世界万物的由来。如此一来,世界便构成一个秩序井然,有高低层级之分的链条。[4]

奥古斯丁教授了预定形式的修改形式。他认为人有选择的自由,但最终所有事物都是由上帝命令的。在奥古斯丁,我们中有些人注定要被拯救。这对后来的神学家,例如圣托马斯·阿奎那约翰·加尔文都有影响。

一位传奇式的宗教人物

奥古斯丁提出了“正义战争”的概念。他强调,追求和平可能包括战斗选择-如果这是保护正义和平的唯一选择。[5]

430年8月28日,于汪达尔人兵临希坡城之际病逝。虽然奥古斯丁的图书馆幸存,但破坏者返回河马并烧毁了整个城市。他的死也被西方史学界视为欧洲在精神层面上的中世纪的开始。

他死后被天主教会封为圣人和教会圣师,也被东正教会等奉为圣人,并称为恩宠博士。

但其部分神学理论不被东方基督教认同,而被视为是若干异端理论的重要源头。

作为中世纪黑暗时代之前的最后一位伟大的基督教神学家,奥古斯丁对基督教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1298年,教宗博尼法斯八世将他封为圣册。

人要不懂得忏悔,将何以为继?

《忏悔录》中奥古斯丁描述自己如何在内心挣扎到极点时,突然受到上帝的引导,克服了心中的犹豫而下定决心归依基督教。在他生命中有两位重要的人物,深深影响了他的属灵生命,一位是为他流泪祷告达31年之久的母亲莫妮卡,另一位是米兰的主教安波罗修,他们将奥古斯丁引到基督的施恩座前,使他经历到彻底的悔改。

奥古斯丁大约在45岁时开始写他著名的《忏悔录》,出于虔诚的信仰而向上帝倾诉悔改谢恩之心,以“一个人的生平故事代表了所有人类丧失方向感的故事”,与法国卢梭、俄国托尔斯泰的同名著作并称为世界三大思想自传。

奥古斯丁的《忏悔录》被称为西方历史上“第一部”自传,至今仍被传诵。[6]

著作

《忏悔录》

《论三位一体》

《上帝之城》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