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奧古斯丁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奧古斯丁Augustine of Hippo,354年11月13日-430年8月28日)公元354年,相當於中國東晉時期。出生於羅馬努米底亞(Numidia)省的露天市場(Souk Ahras)。他的家人是北非人(柏柏爾人),但該地區是羅馬人。[1] 基督教神學家哲學家,曾任大公教會在阿爾及利亞城市安納巴的前身希波(Hippo Regius)的主教[2]

他的父親是異教徒,但他的母親莫尼卡(Monica)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被後世尊為基督徒婦女的典範。她溫柔賢良,以「忠貞事夫,孝順事親,誠篤治理家政,有賢德之稱」,記載於有關文獻。

母親對奧古斯丁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母親對年輕的奧古斯丁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令她失望的是,奧古斯丁離開了他的基督教背景,加入了由先知瑪尼(Mani)於240年創立的馬尼切教派。

奧古斯丁在羅馬受教育,在米蘭接受洗禮。

372年,十八歲時,他與一位來自迦太基的年輕女子發生了婚外情並生下了他的私生子Adeodatus。儘管他過著隨意的生活方式,但他對哲學產生了興趣,並且對西塞羅的著作印象深刻。奧古斯丁成為拉丁語和修辭學的專家。

374年,20歲的奧古斯丁時完成羅馬帝國規定的三級制教育學業,22歲在迦太基教授雄辯術,26歲寫了第一篇論文《美與均衡》。

任命為米蘭帝國法院的修辭學教授

384年,29歲時與摩尼教主教作神學辯論,發現這位主教徒具口才,沒有真才實學,無法解答他的疑問。他被任命為米蘭帝國法院的修辭學教授,享有更高的聲望。在米蘭,他開始更加懷疑自己的馬尼切信仰。他還與米蘭主教安布羅斯(Ambrose)友好起來。奧古斯丁聽了安布羅斯主教的演講,他對基督教有了新的認識。這種友善和真正的安布羅斯精神重新喚起奧古斯丁對基督教的興趣,並產生了影響。他的母親還跟隨奧古斯丁到米蘭,說服他放棄了情人,娶了一個與奧古斯丁屬於同一社會階層的11歲年輕女孩。儘管奧古斯丁表示同意,但在切斷與前情人的聯繫時,他仍感到極大的情感折磨。

386年,正式依基督教,並撰寫了大量有關基督教的文章。他特別強調原始罪的學說,恩典和三位一體的重要性。奧古斯丁所指的段落是羅馬書第13章,第13和14節。

388年,由安布羅斯主教為兒子施洗。他的母親在事件發生後不久去世。之後,他們回到了非洲,他的兒子Adeodatus在此不久後去世。奧古斯丁將自己的財富分配給了窮人,並將他的房子變成了自己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基督徒的修道院建築。

過著樸素和奉獻的生活

391年,他成為河馬主教,並在接下來的39年中成為一位有影響力的傳教士,常常反對他以前的摩尼教。在他生命的後半段,奧古斯丁以其虔誠著稱-避免了他以前的享樂主義生活方式,過著樸素和奉獻的生活。

他還繼續寫作。重要作品包括為回應羅馬的解僱而寫的「上帝之城」,並聲稱真正的宗教是精神上的,而不是暫時的城市和世界宗教。對於奧古斯丁來說,羅馬的淪陷沒有什麼影響。奧古斯丁是天主教會的辯護律師,但他認為教會並不總是處在恩典狀態,而是可以吸引壞人和邪惡的人。另一個現實是看不見的精神教會,由愛、恩典和善良統治。最終,這種精神宗教將戰勝受人類自豪感影響的世俗帝國。然而,未來的教皇用他關於地權限制的著作來暗示教皇在其他國王和其他國家中居於領先地位。這證明了天主教教會與國家之間下一個世紀衝突的影響哲學。[3]

聖奧古斯丁意識到性慾的挑戰。青年時期,他說了「讓我變得貞潔而富庶」,但不僅僅是現在。他後來教導說,只有通過對基督的信仰才能贖回人類的原始罪過。在成為基督徒時,他寫道:「沒有什麼比性別關係更重要」。他對性的態度及其固有的罪惡感影響了中世紀對性關係的態度。

中世紀哲學教父

奧古斯丁的哲學中心是心靈哲學,主要處理人與上帝(God)的關係。

在他看來,人本身是寓居於世界之中,所以必然要解釋人與上帝,萬物與上帝之間的關係。

奧古斯丁又認為,在探討人與上帝之前,我們必須先要了解世界的自然秩序。因為以宗教的立場來說,自然秩序往往是上帝旨意的顯現。在這點上奧古斯丁的深受新柏拉圖主義(Neoplatonism)影響,比如普羅提諾的太一(the one)說。太一相當於柏拉圖思想當中的理型(idea),而新柏拉圖主義以太一來解釋世界萬物的由來。如此一來,世界便構成一個秩序井然,有高低層級之分的鏈條。[4]

奧古斯丁教授了預定形式的修改形式。他認為人有選擇的自由,但最終所有事物都是由上帝命令的。在奧古斯丁,我們中有些人註定要被拯救。這對後來的神學家,例如聖托馬斯·阿奎那約翰·加爾文都有影響。

一位傳奇式的宗教人物

奧古斯丁提出了「正義戰爭」的概念。他強調,追求和平可能包括戰鬥選擇-如果這是保護正義和平的唯一選擇。[5]

430年8月28日,於汪達爾人兵臨希坡城之際病逝。雖然奧古斯丁的圖書館倖存,但破壞者返回河馬並燒毀了整個城市。他的死也被西方史學界視為歐洲在精神層面上的中世紀的開始。

他死後被天主教會封為聖人和教會聖師,也被東正教會等奉為聖人,並稱為恩寵博士。

但其部分神學理論不被東方基督教認同,而被視為是若干異端理論的重要源頭。

作為中世紀黑暗時代之前的最後一位偉大的基督教神學家,奧古斯丁對基督教的發展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1298年,教宗博尼法斯八世將他封為聖冊。

人要不懂得懺悔,將何以為繼?

《懺悔錄》中奧古斯丁描述自己如何在內心掙扎到極點時,突然受到上帝的引導,克服了心中的猶豫而下定決心歸依基督教。在他生命中有兩位重要的人物,深深影響了他的屬靈生命,一位是為他流淚禱告達31年之久的母親莫妮卡,另一位是米蘭的主教安波羅修,他們將奧古斯丁引到基督的施恩座前,使他經歷到徹底的悔改。

奧古斯丁大約在45歲時開始寫他著名的《懺悔錄》,出於虔誠的信仰而向上帝傾訴悔改謝恩之心,以「一個人的生平故事代表了所有人類喪失方向感的故事」,與法國盧梭、俄國托爾斯泰的同名著作並稱為世界三大思想自傳。

奧古斯丁的《懺悔錄》被稱為西方歷史上「第一部」自傳,至今仍被傳誦。[6]

著作

《懺悔錄》

《論三位一體》

《上帝之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