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安莲花落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姚安莲花落 |
中文名称;姚安莲花落 起源地点;姚安县城东的三联中村 类型;传统曲艺 表演者人数;一人 |
姚安莲花落是姚安的一种独特传统曲艺,属于独具特色的一个传统地方曲种。因出自姚安县城东的三联中村(昔称商家湾),加之唱词中的衬词多用"莲花落,落莲花"故称"姚安莲花落"。姚安莲花落由说白、唱词、曲调三部分组成。说白,主要叙述卖艺人的生活处境,唱词是拨发自身的情感,并且都是韵文,有五字句,上字句,五上混合句,九字句等,曲调悲哀,催人泪下。[1]
简介
莲花落,是一种说唱兼有的曲艺艺术。表演者多为一人,自说自唱,自打七件子伴奏。
傅正生曾任江西省新干县文化馆副馆长,是中国图书馆学会会员、江西省群众文化学会会员。谈起新干"莲花落",这位从事文化工作达38年的老先生始终充满感情。
何"莲花落",傅正生找来一根树枝,上面扎上一些红纸,一边摇动一边说,其实"莲花落"就是当地称的瞎子戏,历史上均为盲人乞丐行讨而唱的戏文,内容主要为劝世文,扬善惩恶,因果报应,拜求施舍,吉祥口彩。因盲人拜佛从善,而莲花又是佛教的象征,盲人演唱时大都是两人一伍,一唱一帮,各手执一常青树枝,上缀许多红色纸花,为"莲花"状,枝丫间用线串明钱,用于摇动,"嗦,嗦"作响,助打节拍,故名"莲花落",也称落离莲或摇钱树。久而久之,人们只晓得瞎子戏而忘了曲种原名"莲花落"。为忌讳瞎子,斯文一点的人就改称为光子戏,因此,"莲花落"又有"光子戏"之名。
"竹龙又替水龙船,斗巧争奇色色鲜,笑煞城东王老爷,听人齐唱落离莲。"傅正生翻开清代同治版《新淦县志》,朗读这首诗后告诉记者,诗里的"落离莲"即"莲花落"。县志还记载了新干"莲花落"可上溯至宋朝,形于明盛于清。傅正生说,其实"莲花落"自古就在全国流传,北方的"二人传"就是从"莲花落"演变过来的。江西"莲花落"在历史上影响很大,主要分布在赣南、吉安、新干、万安、萍乡、宜春、鄱阳、九江、鹰潭、景德镇、抚州等地,尤以新干为典型代表。
新干"莲花落"从清末开始广为流传,出现了专门从事唱戏文的叙事性"莲花落"的职业盲艺人,演唱民间故事。其形式也在原来单曲清唱或两人对唱的基础上,变走唱为坐唱,由"耍花棍"发展成有胡琴、板鼓伴奏,兼容"说书"的一种演艺形式。这些盲艺人不仅走村穿巷,而且步入了县城的茶楼、酒楼卖艺演唱,并逐步形成了盲人曲艺组织--"行会"。以"八仙挂图"作为祖师供奉,订规立矩,收徒传艺,相继出现了金川镇水磨上朝村帅有辉、瓦桥翠湖村张道龙(小名张生根仔)、神政桥乡罗家坊易坑村熊继生和界埠乡黄家村黄宝荪等"名角"。此外,神政桥乡松溪村陈连添(又名陈蠢子)等20多个主要盲艺人也十分活跃,演技甚佳。
新干"莲花落"以"曲艺本调"、"曲艺哭调"为主要曲牌,同时吸收了民间小调,采茶戏音乐,唱腔婉转、流畅,善于叙事,宜于抒情,且用方言说唱,加之拍击胸、肚、臂、腿,通俗易懂,生动风趣,引人入胜,特别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其传统曲目有《天宝图》、《丝带记》、《罗帕宝》等。建国后创作并演唱的主要曲目有《老虎村》、《刘二娃》、《血泪仇》等。
历史溯源
莲花落始于宋形于明而盛于清的江西新干"莲花落",又称落离莲或摇钱树,当地称瞎子戏,是当时盲人乞丐行讨而唱的民间曲艺。其内容多为劝世文,以扬善惩恶,吉祥纳福为主。用方言说唱,委婉动人,通俗易懂,生动风趣,具有寓教于乐,淳化民风之功能,在庐陵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江西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点项目。经省专家论证后上报文化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由于种种原因,新干"莲花落"濒危,现代人知之甚少。
演唱形式
姚安莲花落的演唱形式有两种:一人独唱,多人齐唱。多人唱时由一人领唱,众人帮腔助兴。演唱时,手执莲花板,一人唱众人帮腔,或叙事或抒情,内容极为丰富。有唱爱情婚姻的,如"拐干妹",有唱劳动生活的,如"放羊调",有唱劝人行善,祝福纳祥的,如"好个新年对新节",有唱民俗、礼仪的,如"讨亲曲",有唱地方风物的,如"数地名",也有反映时政的。
主要起源
一作莲花乐,源于唐、五代时的"散花乐",最早为僧侣募化时所唱的宣传佛教教义的警世歌曲。北宋开始流行于民间。清乾隆以后,出现了职业艺人,同时满族八旗子弟中也有不少爱好者,遂与民间流行的另一艺术形式"十不闲"合流,成为民间花会形式之一"天平会",曲种名为"十不闲莲花落",又称"十不闲"或"莲花落"。内容多为写景抒情和演述民间故事的俗曲。演出时,先由全体人员敲击十不闲的打击乐器,做舞蹈动作,唱〔四喜〕、〔八掌〕、〔架子曲〕等曲调,做为序曲,然后演唱莲花落节目。
主要特征
演出形式有单曲、彩唱两种。单曲只由一人演唱故事,唱词采用叙述体;彩唱是由歌者二、三人,分饰为旦、丑两种角色,分包赶角,略如戏曲,重插科打诨,以资笑乐。
在民间,由于演唱者的身份及演唱的形式不同而有派别之分。凡是子弟票友所演唱的组织,称为"清门";而职业艺人的班社则称为"浑门"。这两派又统称"小口莲花落",以别于乞丐所唱的"大口落子"或"大板落子"。
曲调比较简单,只有上下句。常用板眼有"慢三眼"、"垛板"、"散板"等。腔调有"平调"、"悲调"之分,另外有"哭柳"、"云里翻"、"海底捞月"等特定曲调。通常一段唱腔开始时,必先有一"摔斗",也叫"喊落"。清末民初的莲花落著名艺人有抓髻赵、奎星垣等。
"光绪廿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北京时期,西什库教堂受围事件,被后人编写了一个莲花落唱段《房国梁观阵》。只记得有这样两句:"打起竹板儿(把)莲花落唱,莲花落离不开唐宋元明我国大清。"据此可见,莲花落的题材内容相当广泛。起源能否推溯到唐朝,不得而知。但可断定,莲花落的起源绝对久远,否则内容不会很丰富。而且,健在的老人皆知道莲花落早就有了,也曾经很红火过。
民间流传
民间流传有一种说法,起源于求乞讨要饭(昆曲《绣襦记》中的郑元和始创莲花落)。此说也不无道理。又一说,是乞丐要钱时所唱的歌曲,宋朝时就有了。《五灯会光》俞道婆尝随众参琅琊,闻丐者唱莲花乐,大悟"。莲花乐即莲花落,"乐"与"落"音近,故可通用。
最兴盛时期是清朝(特别是晚清)。在京城地区演唱的老前辈是"髽髻赵(赵奎垣)"。他曾进皇宫给西太后唱过。此人的拢蔓儿不是叫"群英共乐"就是叫"群贤共乐"。此外,基本属于同代或稍晚者有"人参核儿"、"奎弟老"、"双月峰"、"白玉山(髽髻赵的徒弟)"等人。西直门内北沟沿地区、小地名儿叫红桥的地方,有位德俊峰先生也擅长此艺。(德先生也是前辈八角鼓名家擅长联珠快书,详见《八角鼓讯》第十四期章学楷撰《快书浅论》)
主要艺人
主要成员有董氏三兄弟(董国璧、董国梁、董国栋)及其他一些人。莲花落界投师学艺,不是拜师,而称师傅为教师。通过边学边演,艺成之后,同门也好,不同门也好;老也好,少也好,彼此之间并不严格计较辈分。这与其他圈很计较师徒辈分不太一样。
同期或稍晚的还有缸瓦市地区的群萃同乐,天平圣会,把儿头是刘世荣先生。还有白纸坊地区的子弟同乐,天平圣会,把儿头是高长庆先生。稍后,还有位常远清(也叫关远清)先生,成立个八角鼓,莲花落票房,堂号是长远堂。由这位常先生掌管,家什齐全,出赁拢子。这先生还会弹弦,当年与金小山、荣剑尘先生皆有往来。据说,常先生的"拢子"后来转让给关春山了。
徐俊杰先生投拜的教师是董国梁先生。常与董氏三兄弟一起走局的有:卢长海、刘广泰、尚金茂、王连青、刘世贵(群萃同乐的老三)等人。
徐俊杰先生边学边演的那个年代正处于日本侵华时期。撂地卖艺糊口的莲花落艺人有:马骡子、白金荣、孟秀峰(也参加为道统学的活动)、张福祥(是白玉山先生的徒弟)。
为道统学天平圣会于1950年解散。
群萃同乐天平圣会、子弟同乐天平圣会皆于1960年解散。
1980年,老票友刘长连先生出面,组织成立了老年同乐天平圣会。每个星期六上午,在宣武艺园聚会,人员最多时有20几位。如今徐老先生家还保留着一面老年同乐天平圣会红底黄字的锦旗(会蔓儿),可以算是莲花落最后一个"圣会"的纪念物了。徐老先生睹物思人,不仅是廉颇老矣,而是多已去矣。因为刘长连先生于四五年前辞世,老年同乐天平圣会也随之解散了。其余之人,董国璧先生辞世6年了;刘广泰先生辞世5年了。西铁匠营有位霍文清先生,已经年届90岁高龄。尚金茂先生已经迁居密云,也是耄耋之年的老人了,原是子弟同乐的成员,近况不详。
早年演唱莲花落常常与"什不闲"合演。文武场中,打单皮者是指挥。这位鼓佬面前有一个架子,形似"天平",即两根立柱,下有横牚儿固定;上有横梁,两头出翘,且有龙头、绣球作为装饰物。这就是有"天平老会"或"天平圣会"之称的缘由。光是打七块竹板演唱叫做莲花落,不打竹板演唱叫"什不闲"。莲花落与什不闲分家,单独演唱,应该说是艺人为了挣钱糊口,不得已而为之,致使逐渐流传。
角色分工
演唱莲花落共分三种角色:扮演坤角叫"包头"也叫"打里儿";扮演男角叫"画面儿";扮演老太太叫"画底儿"。
演出阵容大小有"行话":单底儿、单面儿,至少四个人;双底儿、双面儿,至少八个人。就实质而言,人多人少都可以演。相对而言,人多方便于多演节目。
另外说明一点:"子弟票房里"没有女士玩票,专业艺人班子有女演员。
莲花落的表演方式是边舞边唱,走8字、笸箩圈儿、编黄瓜架……演员化妆是"漫画"风格,因而活泼、风趣。
徐老先生常演"画面儿"。
主要唱腔
学唱莲花落的基本功是"三节一板"。开始先由小段儿练起,多由"三节一板"加"垛板"组成。
徐老先生当年学的启蒙小段叫小酒楼,内容近似背菜谱,唱腔即是三节一板加垛板。
莲花落的唱腔细分起来也类似单弦,有不同的牌子。常用的有:太平年、喇叭腔、五更调、路长断、哭腔、耍孩儿、叠断桥、靠山调……其中的五更调可以说跟单弦的湖广调一样。可以这样推测,单弦吸收了莲花落的唱法。
另外,据说(也是事实)评戏由蹦蹦发展而成,而蹦蹦又是脱胎于莲花落。就连东北的二人转也是因为莲花落传入东北,促成了二人转的产生。
莲花落常演的曲目有:《锯大缸》(属于什不闲唱法)、《王小赶脚》、《老妈上京》、《小化缘儿》(杨二舍化缘)、《韩湘子三度林英》(打老道)、《丁香割肉》、《老妈赴善会》、《穷富姑奶奶拜年》、《姑存打鸟》等。
徐俊杰先生是瓦匠名门的弟子,他的师傅是张永龙老人(赛鲁班张德的高徒)。据徐先生讲姑存是什么,一般的瓦匠都不一定知道。实际上姑存也叫闽王相当一国之君、皇帝之类)。凡是大庙的大殿顶上、房脊两头有吞脊兽,从吞脊兽往下斜伸,是一条斜脊,从这条斜脊的最前头(房檐角之上)顺序往后,斜着往上排队,除去第一名之外,顺序雕塑十种禽兽。而第一名(站着的)那位就是姑存,。顺序是:头龙、二凤、三狮子、四天马、五海马、六狻猊、七押鱼、八獬豸、九斗牛、行什似猴,为压尾兽,因排行第十,故名"行什"。
城里人唱莲花落,行话称井子里,城外的人称井子外。井子外唱腔比较粗犷、野一点。
另外,票友第一句开口,习惯唱:"言的是……"而专业艺人习惯唱:"唱的是……"
衰落时期
徐俊杰先生(现已年过古稀)在当年学艺时期,莲花落很盛行。在幼年(八九岁时),常到白塔寺庙会听莲花落前辈白玉山先生的演唱。越听越上瘾。通过找门路,经为道统学的董国璧先生介绍,进入了为道统学天平圣会,跟随教师董国梁先生学习,边学边演,经常走局。
姚安莲花落 |
莲花落怎么走向衰落了,有一个关键人物,因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此论不能说很确切,但关系极大也是事实)。此公就是当年天桥八大怪之一"赛活驴"关德俊。这位关先生带领关金凤、关银凤、金凤池表演莲花落。来了个出奇制胜,扮演活驴,活灵活现,他们把活驴莲花落唱火了。可是活驴尥蹶子,把其他莲花落艺人的饭碗踢碎了。光顾其他莲花落艺人场子的观众越来越少。其他艺人们挣不出养家糊口的钱,还能守着一棵树吊死吗。隐退的、改行的,各人想个人的招儿。直至北京解放前后,除去活驴莲花落之外,其他莲花落艺人也就随之销声匿迹。偌大京城,只剩有两三个莲花落票房还在支撑着这个民间说唱艺术的局面。
1954年,突然有位老艺人出山,在庙会上卖艺。后来,又添了一位女士同场表演。据说,可能是贾玉山先生和贾玉娟女士。买卖好也罢,不好也罢,总算是莲花落还有"余音"。
文革动乱,10年浩劫的横扫,莲花落在市面上彻底绝迹。
1980年,刘长连老先生复出,组织成立了老年同乐天平圣会。莲花落才像出土文物一样,展示了几年。由于没有接班人,老票友虽然居多长寿,但终归也得走西行之路。这个老年同乐可称是莲花落界的最后一个圣会。因老票友的西行,解散已有六七年之久了。
主要价值
挖掘某种民族艺术,关键是看有无利用价值。莲花落的表演风格极似东北的二人转。人家东北人说:"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莲花落的衰落不等于没有利用价值了。
莲花落的表演是边歌边舞,动感强,可视性当然强。莲花落的彩唱、化妆表演,趣味性强,具有独到之处。
挖掘莲化落,难度的确很大。首先是学习或说是继承。幸有徐老先生健在,尚属求师有门,但需下苦功无疑。不知有否仁人志士挺身而出,甘愿一搏。再有是创新,这一步更难。任何一门艺术都是不进则退,进就是要创新。人家赛活驴就属于敢想、敢干、敢创新,所以他能红极一时,独占鳌头。
艺术归类
莲花落一称莲花乐,起源甚早,宋时已颇流行,明传奇剧本《绣襦记》中有丐儿唱莲花落的具体描写。因演唱中间有"哩哩莲花落"之类的帮唱过门,故名。或说由唐时"散花乐"变为"莲花乐"再变为"莲花落"。清乾隆前后形成曲种,大多用本地方言由一二人演唱,以竹板击节按拍,说唱人物故事,如江西莲花落、云南姚安莲花落、广西零零落、北京十不闲莲花落等。绍兴莲花落出现于清代末叶,为走唱形式的地方文艺,初期多演唱恭喜发财、吉祥如意之套辞,后逐渐形成有故事情节的段子,称为"节诗"。据传,节诗只有18只半,第一节诗的唱辞各用一韵,共有18个半韵。
节诗如《娘家节诗》、《长婆节诗》、《分家节诗》、《箍桶节诗》等,内容多取材于民间生活,故事主人公多为农夫农妇或手工业者,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气息。继而开始说唱长篇,仍以民间轶事、传说为题材,如《闹稽山》、《马家抢亲》、《天送子》等,后借鉴和吸收戏剧及其他唱说文艺本子,如《何文秀》、《百花台》、《顾鼎臣》、《游龙传》、《龙灯传》、《珍珠塔》、《后游庵》等。绍兴莲花落一般以三人一组演出。前期唱调为〔哩工尺〕,后期为〔基本调〕。〔哩工尺〕以唱说者一人主唱,另二人帮唱,其中一人以板、鼓击节,均为徒歌清唱,无丝弦伴奏,按板式分为一板一眼的〔平板〕及有板无眼的〔走板〕。20年代中期,绍兴莲花落开始以四胡伴奏,一改原来徒歌清唱、人声帮接的形式,逐步形成传承至今的〔基本调〕。其唱说形式为,唱说者一人手执三敲板、纸扇,桌置醒木。伴奏为敲板一人,四胡一人,或加置琵琶一人,以琵琶随托平板部分的演唱。现在绍兴莲花落唱腔已有较大发展,除演唱〔基本调〕外,时有穿插演唱绍剧、越剧和民歌小调等,并开始尝试男女双档演出,除说唱外,还增加表演。
参考资料
- ↑ 姚安莲花落在2019年云南省曲艺展演中喜获佳绩 , 党政机关 2019-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