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安屯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安屯乡是凌海市东部的边陲小乡,位于大凌河下游左岸,东与盘锦市东郭苇场、辽河油田钻井二公司毗邻,西与右卫镇接壤,南与西八千乡隔河相望,北与石山种畜场交界。是凌海市与东郭苇场等四家县团级单位交流合作的窗口,地理位置优越,全乡总面积约96平方公里。乡政府所在地位于安屯乡本街,占地面积约20000平方米,现有68名机关干部,辖五个行政村、二十一个自然屯,56个村民组,1万余口人,有耕地面积8万亩。粮食作物主要盛产水稻、玉米。[1]

经济状况

到2008年,全乡企业共有31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2家。全乡社会总产值实现17.3亿元,企业总产值实现了14.9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实现了11.7亿元,工业增加值实现3 .45亿元,规模工业产值实现8.84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实现了2.57亿元;农业总产值实现了2.4亿元,招商引资完成2750万元,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4134万元(实现倍增),一般预算收入实现3100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13200万元,同比增长50%,人均收入实现8400元。

安屯乡连续6年被锦州市评为"十强乡镇",2004年、2007年,乡党委被辽宁省委命名为"五个好乡镇党委标兵", 连续五年获锦州市乡镇企业先进单位;连续五年被锦州市评为发展工业暨民营经济红旗乡镇。综合经济实力位列锦州市前十名。

结构调整

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广辟农民致富渠道,实现农民增收,集体经济壮大。一是乡党委利用龙王村的荒地资源,引进国土部及省厅资金1118万元,进行5000亩土地开发整理,此项目2005年10月第一期开发土地工程开始动工,于2007年4月末历时二年时间工程全部竣工,并已全部交付百姓使用,扩大了绿色水稻生产基地,使土地开发与整理成为我乡经济增长的一个亮点,到2007年,我乡土地开发已达1.4万亩,绿色稻米生产实现了3万亩,并全部实现了中央农业部的绿色认证。2007年粮食总产量完成3500万公斤;二是大力发展畜牧业。三年来,党委、政府在张家村、三义村建立二个畜牧小区,并投资在畜牧场建立了肉羊繁殖改良站、新建百亩胜利无公害生猪养殖基地一个,同时还为全乡的畜禽免费计划免疫,极大地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到2007年,全乡规模畜、禽养殖专业户达150户、总量已达15万头只,畜牧业人均收入已实现1550元;三是乡村两级扶强壮大了张旭岩、肖辉明两个大型粮米加工厂,解决农民水稻加工和创建品牌大米问题,促进了绿色稻谷的生产。

农业建设

安屯乡以建成锦州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十强乡为目标,实施资源开发,结构优化,科技强乡富民的产业发展思路,形成了财税增加、产业推进、农民增收、社会稳定的健康发展格局,提前超额完成财税任务。

年初以来,安屯乡党委、政府紧紧围绕财税收入增长和农民增收这一目标,发挥优势,强化工业,抓好环油田乡村工业带建设,用好、用活、用足依托油田,加快工业经济发展。这个乡承接油田三产企业与建设项目为重点,环油田建成一条"半园形"工业带,拉动三义畜牧场和龙王三个园区的民营企业,把玻璃微玉米,硅酸纳等项目做大、做强,使其成为乡村工业的主导产品,同时继续抓好荒地资源的开发项目与中低产田的整理项目,对现有的荒地、中低产田合理进行开发与整理,强化了农业的基础地位,确保实现农业发展,农民丰收,使土地开发与整理成为乡经济增长的一个亮点,这个乡还重点围绕油田的生产建设和职工生活的需求,搞活餐饮服务40多家,增加了财政收入。

截止到目前,安屯乡已累计完成财税收入4300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5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85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50%。

基础建设

建立"环油工业园区",不断优化投资软硬环境,促进招商引资和民营企业发展。2005年以来,我乡先后三次出台了招商引资政策,尤其是对在招商引资中成绩突出者予以重奖4万元,使私营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到2007年底,全乡31家企业中年产值超过500万元的企业11个,亿元企业1个,安排剩余农村劳动力至少1800人。玻璃微珠、硅酸钠、聚丙希塑料纺织袋和玻璃工艺制品等现已成为我乡企业的主导产业,工业实现了跨跃式发展。

社会事业

紧紧依托邻近油田的腹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运输业、餐饮业、工程建筑业,全面激活第三产业。到2007年,贴紧油田建设需要,成立各种专业施工队伍,从业人员200多人,年承包土建工程项目20多个,累计承包金额2500多万元;二是贴紧职工生活需求,发展餐饮服务业40家,年上缴利税达20多万元;三是贴紧企业生产需求,发展交通运输业。使得第三产业要有一个较大幅度的增长。

社会环境

凌海市安屯乡两年来不断探索平安创建的新途径,构筑民调大格局,这个乡主要做法是:建立三级网络,构筑"一站式"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新格局。一是建立乡、村、村民小组三级矛盾排查调处机构,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和调处制度。乡每月排查一次,村每半月排查一次,组每10天排查一次,重大节日,敏感时期随时排查。对排查出的问题,按照"分级负责,归口管理"的原则,实行领导包案制,明确责任,落实到人,限期解决。二是开展"干部民警双岗双责"活动,打牢基层平安建设基础。为推动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乡综治领导小组向每个行政村派驻一个创平安领导小组,每一组由一名干警和乡干部组成,干警主要负责维护社会治安、乡干部主要负责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两人互相配合,各有侧重,实行双岗双责。三是建立"民声服务电话"和"稳定工作明示墙",畅通干群联系渠道。在每个村设立"民声服务电话"和"稳定工作明示墙",公布综治委员的职责任务,联系方式,并绘制化解矛盾程序示意图。群众有什么意和问题可以随时和干部联系,在干群之间搭建"连心桥",四是不定期召开"村情民意恳谈会",面对面倾听群众心声。对接受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汇总以后逐项落实解决。并定期反馈意见。同时乡综治办设立了"便民服务中心",随时反映和解决问题,做到了"电话叫,干部到",给群众反映和解决问题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渠道。

这些做法的实行,在全乡形成了"领导包案,基层疏导,群众参与,整体联动"民调大格局的工作机制,夯实了稳定的第一道"防线"。[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