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宗鹤拳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宗鹤拳是宗鹤(即宿鹤)、 鸣鹤、飞鹤、食鹤(即朝鹤,又名痹鹤)等四种鹤拳之一。

宗鹤拳的特点

宗鹤拳是我国福建南拳中的一种,宗鹤拳的最大特点是“宗”。宗是方言,难以用确切的文字来表达,只能说个大概,我们知道,狗从里爬上岸时,身上总是发出一种弹抖之劲,把身上的水在片刻之间弹掉、抖净,狗的这种动作叫“狗宗身”,这种弹抖之劲就叫“宗劲”。所以我们说,“宗”有“弹、抖、撞”的含义[1]

宗鹤拳在训练中就是要求每个运动员练两臂弹抖之劲,撞抖之功,以及两腿缩绷之劲,所以宗鹤拳在训练中要求做到:“两手如竹绳,两车轮,进如猛虎出林,退如老猫伺鼠。”身法上则要求做到:“背鹤身,退狗宗身”。

宗鹤拳在技击上的特点是:见力生力,见力化力,见力得力,见力弃力;注意不注气,注气不注力。手上讲金、木、水、火、土的悟性变化(详见1982年10月1日第一版,由胡金焕、孙崇雄、阮宝祥等人出版的《鹤拳》第38页关于食鹤拳的特点一节。) ,善用“断手”、“挪手”、“冲手”、“摔手”。腿上常用“返腿”、“踩腿”、“扫腿”,讲渐打渐进,渐打渐退,讲闪躲带打。

宗鹤拳套路,共有一百零八个动作,分三战、四门、三点(方向打三点)、五梅花(套路、路线成梅花形)、鹤翅、五步等。其中主要是练三战。拳谚说:“要想宗鹤好,三战里边找。”故三战是宗鹤之本,宗鹤的奥妙大都在三战中[2]

宗鹤拳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贯穿着吞、吐、浮、沉的气功运动。它的呼吸方法是从式呼吸引向式呼吸。由于训练时多以套路形式出现,就更加突出吞、吐、浮、沉,刚柔相济的特点,构成一种特殊的运动方式,从外形和内在的精气神的讲究来说,都有它独到之处。

宗鹤拳的气与劲

宗鹤拳用气,气沉丹田,注气不注力,注意更注气。而这“气”,按中医理论是指人体内能够运行变化的精微物质,有一定的运行路线。武术家认为,这种气的运行是可以锻炼的。练气这种功,就是气功,或叫内功。宗鹤拳就是要练这种气。

宗鹤拳所练的内功是一种丹田功。丹田可分为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宗鹤着重练下丹田,即正中小腹的气海穴,在脐下一寸五分的地方(也有说脐下三寸的地方,这里指的都是一个大概的位置。)练气时硬气沉丹田,有节奏地呼吸,呼吸应当做到绵、细、深、匀、细柔、有力;且意守丹田。就这样使丹田这个位置时紧时松,有节奏地进行腹式呼吸。

不断地进行这样的锻炼,日久会使你每当训练开始不久,就会感到腹内有一股暖气血在流动,全身会慢慢感到发热。这就是气血在人体内舒畅地循环流动,它沿着经络,由丹田下行至足心(涌泉穴),然后上行经过背、颈,直到头顶(百会穴),再下行经颜面至丹田,形成椭圆形的周流形式。这种气血运动的速度很快,周而复始,不断循环。

在练丹田功时,腹部应当感到充实,并富有弹性,这样日久会使体肤变得极其坚韧,经得住相当分量的拳脚冲击。很多武术家表演内功时,腹内经得起各种东西的冲击,其原因也就在这里。

在技击武术中,气能助力和劲。在发劲时,气还有助于稳定自己的中心,增强两足之间的力量,使之做到两足落地生根,稳固下盘,加大爆发力。故气不能集中于丹田后即呼出,而是集中在丹田,后由丹田贯穿于足跟底,以气助力,再发于身体任何要出击的部位。这就是老一辈武术家们所说的“劲到脚底,浑身是劲”的道理。

宗鹤拳的“劲”,指的是通过人体肌肉组织的迅速收缩而爆发出来的一股“弹力”。一些功底深的鹤拳名家在与对方交手时,只要手触到对方身体的任何部位,都会使对方感到触电似的“麻痹”,或被击倒,或被抛到数尺之外,这就是宗鹤拳里所提到的“鹤如触电”。

这种劲和力不一样,一般的力一过壮年,若不经常锻炼就会消退;而劲就不一样,有劲的人可以转衰为壮,在技击中,有劲的人可制胜有力的人,有力的人可以举起重物,却无法制胜有劲的人。打个比喻,能拉动很重的大车,如把车绳套在背上,老虎是拉不动的,这说明老虎不如牛的力气大,但牛和老虎对斗,胜者是老虎,这说明牛不如老虎有劲。就武术技击来说,需要的是老虎的活劲,而不是牛的死力。

视频

宗鹤拳相关视频

走南闯北福清人《宗鹤拳传奇》
南拳“宗鹤拳”凶猛霸道

参考文献

  1. 宗鹤拳劲训练,武风武术网, 2016-12-18
  2. 方世培创立“宗鹤拳” 近代翻译家林纾曾随其习武,华夏经纬,201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