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宣教士群像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宣教士群像》,类别:见证文集,作者:魏外扬。

内容简介

主兴起的几位传教士的福音脚踪。

传教士

传教士(亦译宣教士)一般指西方国家的宗教组织向海外派出的,传播天主教[1]、基督教的人员。1622年,罗马教廷设立了负责向新大陆传教区的教廷传信部[2](今万民福音部)。

节选

魏外扬

杜嘉德(CartairsDouglas,1830-77)是英国长老教会差派来华的宣教士,在福建省南部工作了二十二年,可以称为「闽南的使徒」。

他编纂的「厦英大辞典」,是宣教士对中国方言加以系统整理的一个成功例证,也是此后来到闽南与台湾的宣教士所不可缺少的工具书。此外,他也是第一个到台湾来访问的宣教士;由于他的报导与呼吁,英国长老教会才决定差派马雅各医生(Dr.JamesL.Maxwell)来台,揭开了福音在台湾的序幕。

虽然笔者所见有关杜嘉德的资料非常有限,然而缅怀内先贤,本着宁简毋缺的原则,草此短文,希望读者能对这位「闽南的使徒」有一点认识。

〖一、「编纂「厦英大辞典」〗

杜嘉德毕业于英国的格拉斯哥大学,于一八五五年随看英国长老教会所差派来华的第一个宣教士宾惠廉(WilliamC.Burns)来到中国,定居在闽南的厦门。由于他在语言学方面颇有基础,又肯下苦功学习,所以很快的就能够讲出一口标准流利的厦门话。

每当他听到一个新的词汇,他一定立刻记在小笔记本上,反复加以练习,直到能够纯熟运用为止。一八七三年,他所编纂的「厦英大辞典」(Chinese-EnglishDictionaryOfVernacularOrSpokenLanguageOfAmoy)由伦敦的杜鲁伯公司(TruberandCo.)出版,为此他获得母校所颁赠的博士学位,也使他的名字被排列在当代著名的汉学家之中。

距这部辞典的初版五十年之后,由于科学的发展与西方新思想的输入,在中国语文中增加了很多新词汇,使这部一度被公认为搜罗完备的辞典,愈来愈变得不敷使用,于是有另一位毕业自格拉斯哥大学的来华宣教士巴克礼(ThomasBarclay)为之增补,而成「增补版厦英大辞典」,上海的商务印书馆出版。

〖二、听见台湾的呼声〗

提起在台湾的宣教先驱者,一般人都知道南部是英国长老会的马雅各医生,北部是加拿大长老教会的马偕医生(Dr.GeorgeL.Mackay),然而第一个听见台湾的呼声并且转达给西方教会的宣教士却是杜嘉德。

一八六○年杜嘉德由厦门渡海到台湾来访问,当他发现厦门话在这里仍然通行无阻时,感到非常意外与兴奋,于是在十月一日的日记上写道:

「我们于九月十九日离厦门,二十四日安抵本港(淡水)这巿镇有疏疏落落的几条长街,居民或有四五千人,确数多少,在短短几天的访问中,很难作正确的估计。我们还访问过附近唯一的大巿镇艋舺整个地区为福建漳、厦一带所迁来的移民,说的也是闽南话,而台湾全岛也以闽南话为普遍这是一个不平常的现象——跨过海峡,这里仍旧通行着同样的语言;在中国大陆,隔了一百哩,就使我们觉得言语不通了。因此,我们耳中似乎听到一种强烈的呼召:『到这里来帮助我们』,直到上帝的福音在这里发扬光大起来。」(录自董显光:基督教在台湾的发展,页一六)。

经过杜嘉德的报导与呼吁,几年之后,英国长老教会果然差派了马雅各医生来台,以台南为中心,展开医疗与布道工作。在最初的几个月里,杜嘉德也停留在台湾,协助马雅各渡过最为艰困的创业时期。

......

目录

闽南的使徒杜嘉德 林乐知与「万国公报」 成宣教士的布道家——宾惠廉 医疗宣教的先驱——伯驾

顾约拿单与东北大复兴 华北的教育宣教士——路思义 蒙古的使徒——季雅各 马偕博士略传 

我欲乘风归去——缪学理专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