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密州三章(王畔政)

密州三章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密州三章》中国当代作家王畔政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密州三章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春秋时为鲁之诸邑,战国时境内分属齐鲁。西汉初年置县,始称东武,隋代改称诸城,宋、金、元属密州。明清称诸城。白垩纪时代的恐龙在这里繁育生息,上古名君虞舜诞生于潍河岸边的诸冯村。“中国龙城,舜帝故里”名扬四海。

恐龙谷

南有自贡,北有诸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恐龙化石群遗址是两地最大的共性。

诸城市城西20华里处的那个“恐龙涧”,也叫“恐龙谷”。恐龙谷看龙,看到的是些“龙骨”,更确切的说是“龙骨化石”,“恐龙化石群遗址”,感受的却是侏罗纪时代恐龙主宰地球的宏大气象。

走进恐龙谷,从西向东,谷深十五米,长约八百米,从谷底的小路徐徐而行,屏住呼吸,抬头仰观,悬崖般的峭壁上是一丛丛的“龙骨林”,一眼望不到边的龙骨化石镶嵌在石壁上,济济一堂的龙骨化石群,绘就了一幅千姿百态的恐龙世界图,面对如此强大的恐龙气场,眼前突然产生一种幻觉:如非洲草原上百万角马奔腾,似黄河壶口瀑布撕裂般轰鸣。悄悄移动着脚步,怕惊醒这群浩大的龙阵,眼光在龙骨化石的丛林里搜寻,灰白且油光可鉴的龙骨化石,跳入了我们一片云雾蒸腾的脑海里。巨大的问号和震动心弦的感叹号在心中反复奔涌。

恐龙谷看龙,是一次时光隧道的穿越。两亿六千万年前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恐龙,距离我们实在是太遥远!那时的恐龙是地球的统帅,人类还处在遥远的茫茫无边的神话里。直到七千万年前的中生代晚期,恐龙家族在一团迷雾般的灾难中全部灭绝。时光穿越了上亿万年之后,人类才在考古学家的引导下认识了这些地球上的主宰者。

恐龙化石遗迹在地球上不同的角落都有所发现,但唯有在中国、在中国的诸城,才会看到这气势别样的恐龙。恐龙谷展示的世界规模最大的恐龙化石长廊、世界品种最多的恐龙化石集群、恐龙馆内世界个体最高的鸭嘴龙化石骨架等多个世界之最,无不让我们的心灵感到震撼!

恐龙谷看龙,瞻仰宇宙往昔时光隧道上的奇观,展示人类科学之花怒放的盛典。

恐龙谷看龙,亿万年时光的两头,这头,我面对恐龙深深地凝望,与龙共舞;那头,恐龙面对我友好的微笑,我们握手拥抱。龙是华夏民族意识的创造,是一种象征,而恐龙则是现实人类中的精神图腾,在中国,在诸城,这种精神图腾达到了顶峰。

摸摸龙骨,一生幸福。放逐梦想,龙城飞腾。

超然台

一座千年的古台,牵动大批文士千年的梦想。而这座有形的古台在岁月的淘洗中只嵌在人们那深井般的脑海,而今,这座古台终于在一张弥足珍贵的老照片指引下复活。这就是超然台。

大宋时代的密州,远没有现代的一地繁盛。“一肚子不合时宜”的苏轼从天堂杭州一路赶来赴任密州太守时,正值蝗旱相仍,盗贼满野,狱讼充斥,民不堪命。蛮荒、干旱、蝗灾、饥馑、饿殍、盗贼,是它的关键词。苏轼关注民瘼,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他率众衙役下野捕蝗,凿雩泉祈雨;他治理盗贼,磨刀入谷追穷寇。仅两年,政治清明,海晏河清。密州百姓生产生活便有很大起色。

太守劳作闲暇之余,将衙门北面元魏时残存的旧台一番修葺,邀在齐州(今济南)做官的弟弟苏辙起名曰“超然台”。台下开辟一处菜畦,种植一些时鲜菜蔬。台上约来一众文朋诗友,调素琴,阅金经,弹琴吹箫,喝茶饮酒,诗词酬酢。

人间苏杭,总是那么令凡夫俗子意乱情迷,天堂杭州,竟不是苏轼的久留之地。杭州为官,作为副手通判,留下了西湖十景之首的“苏堤”,也留下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那首著名的《湖上初晴后雨》诗。密州任职,已然是一把手,为官一任,权杖在握,可以执行自己的意志。履职毫不含糊,黎民百姓尊其为“苏公”“青天”,政绩可见一斑。业余追求一种高雅的生活自然离不开琴棋书画和诗词。

隔千里兮共明月,每逢佳节倍思亲。丙辰中秋月夜,苏轼照例登上了超然台。晴空万里,月光如水,思念家乡,想念故友,思念王弗,想念子由。饮几杯老酒,弹几曲古琴,铺展开纸笔,电闪雷鸣般的思维化作满腔的诗意,蘸着饱满的月光,一首千古吟月的绝唱词《水调歌头》横空出世……

世间最美好的诗文,似乎总伴着亭台楼阁诞生。“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落笔于“滕王阁”;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出自于“黄鹤楼”;“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来自于“醉翁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源自于“岳阳楼”。在超然台,面对浩瀚的星空,明镜似的月亮,高歌一曲“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千百年来,超然台就一直那么令人着迷。中秋登超然台赏月,成为文人雅士重温苏子歌词、缅怀苏子情怀的一种仪式。在朗诵大师的华美词章里,氤氲着大地一片浓浓的诗意,蓬勃出一代一代莘莘学子。

超然台处,你听,“……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或吟或唱,余音千年绕梁不已。

就永恒论,华夏不可无此诗;

就千年论,密州不可无此台;

就百年论,人间不可无苏轼。

舜帝庙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这是一代伟人的呼唤,更是亿万苍生的期待。

盘古开天辟地始,诞生了著名的三皇五帝,舜帝便是“五帝”之一。

孟子考证:“舜生于诸冯。”舜帝诞生的那个村庄,古密州(今诸城)潍河西岸的诸冯村,至今几无争议。

明清记载的舜庙、舜井、历山早已荡然无存,而今的舜帝庙,为2004年在原址诸冯村旁边仿明清古建筑所重建。重建的舜帝庙灵巧精致,既无大肆铺排,也无宏阔构筑,只有古香古色,只有古风遗韵,只有舜帝魂骨。

鼓声悠悠,七百里潍河在它的钟声里沉醉。仿佛,从中古到春秋,历经唐宋元明清,整个华夏大地,都曾飘逸着一代帝王的身影。居密州城中,依黛翠的卧虎山,枕清幽的潍河水,酿千古道德文化气韵。舜帝庙,孝德精神之根,书香文明之源,勤廉文化之魂。

徜徉于舜帝庙,或可与数千年来的士子们相逢。那里有识鸟语的春秋文士公冶长,那里有《清明上河图》画师张择端,那里有帝师窦光鼐、宰相刘罗锅,那里有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那里有现代诗翁臧克家、文学大家王统照、曲坛领袖陶钝、红色小说家王愿坚……无须讳言,这座小城曾是孔子的女婿家,李清照的婆婆家,毛泽东的丈人家……一座小城衍生出灿若星辰的历史文化名人,这种佛罗伦萨式的文化现象,或可在这里得到解秘。

密州人日夜穿梭的潍河沿岸,自然是舜帝常常劳作休憩的宝地。河水淙淙流淌,映照着舜帝伟岸的身影,岸边草木枯荣,依稀有舜帝辛劳的喘息,河边膏腴的土地,有舜帝耕耘的足迹,大地脉搏的律动,有舜帝激荡的心跳。三生有幸,生存于这方热土,或多或少,密州人的骨骼烙上了孝德文化的胎记。

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五千年华夏民族文明史,滥觞于德孝仁诚虞舜帝。五千年舜帝,孝德不变,五千年风雨,文化不老。世世代代砥砺前行的密州人,永远高擎孝德文化的光辉旗帜。

为了纪念虞舜帝,值得修建一座庙;为了弘扬孝德风,值得抒写一首诗。[1]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