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寻梦兰亭(外一篇)(方华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寻梦兰亭(外一篇)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

《寻梦兰亭(外一篇)》中国当代作家方华强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寻梦兰亭(外一篇)

兰亭,卧薪尝胆勾践曾在此植兰,书圣王羲之也因在此写下《兰亭集序》,而千古流芳。

名闻遐尔的兰亭还耸立着一方石碑,是清康熙皇上立下的,他为了显示书艺,并企望以此笼络文人达士,从而实现武定边疆、文治朝野的志向,在一块石头冰冷的纹理上,刻下了“永和九年……有感于斯文”的御书,然后站在兰香四溢的风里,深吸了一口汉文化的馨香,转而去续写他的“清史”去了。石碑旁的右军祠依旧静沐在清爽的风里,宽衣大袖的王羲之塑像神情超然而平和,仿佛他为了提升书艺刚从齐鲁燕赵游历而归,仿佛他刚刚为一位卖不出扇子而发愁的老太太题完了扇面,仿佛他刚刚从会稽内史的任上卸下了几许重负,祭祖告退、优游山林,仿佛他在快雪时晴的暮冬想起了远方的朋友……

勾践在这里植兰的那个春天,他把呼吸也呼到兰香里了,他把手指的脉息也植到山的皱褶里了。王羲之这个有着北方血统又生长于南方的士族之胄,却硬是将书法这一精妙的艺术演绎得空前绝响。也许北方的血统铸就了他书法中的雄强与刚健,南方气息又滋润出静穆和秀美。他在那个偏安于半壁江山的东晋时代,和许多文人士大夫一样,寄情于山水之间,移趣于书道之中。他把毅力和智慧的双刃剑,在墨池边砥砺出锋利的光芒,然后就在这个叫兰亭的地方,劈开了书法殿堂里的最后一道石扉,继而有一道金色的闪电骄龙般盘旋而下,缠绕着那支饱蘸浓墨的笔管,在那偌大的白纸上高蹈起来翩舞起来……

展读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你不仅被那“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的书法所陶醉,更对那精美深至的文章激赏不已。那“崇山峻领,茂林修竹”将幽香轻扬的绿兰掩映在山的怀抱、水的唇边。那是大自然的天籁和地韵,而畅叙幽情的这群达士孺子,不也像朵朵幽兰,绽放在永和九年的那个暮春。有些微醉的王羲之面对自然那永恒的大美,深感生命的短暂,他慨叹“向之所欣,俯仰之间以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羲之是幸福的,因为他从大美中感悟到瞬间的永恒,他从“道”的精伦中遴选出生命的青果。他将那篇浸润过兰香的文字留给了兰亭,记载了那个叫着魏晋风度的时代,旷达、优雅的情怀。他微醉的剪影,倒映在清澈的溪水里,流进了生生不息的土地以及人们的心灵,八年后他从这里静静抹去了他的最后一行脚印,然后飞升到他的艺术天堂里去了。

一千多年过去了,令人欣慰的是传统的书法艺术得到了空前的普及,少儿学书如雨后春笋,充盈着素质教育的园地,书坛更是千秀竞放,蔚为大观,一向束之高阁的书法作品也走进了寻常百姓家,羲之有灵也一定深感欣慰吧。近两年,我也开始喜欢上了书法,尤喜临习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因平时忙于工作,只有在双休日或是节假日,才匀匀磨出一砚浓浓的香墨,沏上一杯淡淡的清茶,于是神清气爽地端坐于从乡下宅院里砍伐的老槐树做成的书桌旁,笔走龙蛇,或如轻云出岫,或似倦鸟归巢,墨韵、茶味、伴着似有似无的槐花的清香,在那白雪般无声的纸上书写江南春的清润、夏的明艳、秋的净朗、冬的空旷。写着写着,仿佛自己也融进了那悠长的意境之中了。于是,消散了劳顿以及人在旅途的滚滚红尘。水仙般的静,在字里行间散发一丝禅意以及古琴金石余响……

也许,寻梦兰亭,你不必远涉绍兴那青翠的渚山,搅乱幽兰的芳梦;也不必一定要去拜谒右军祠,踏醒羲之的浅睡。你也不必复制流觞于曲水的那年暮春,也不必“临文嗟悼”,为逝去的华年,感叹生命的迅疾,你只要在心灵的沃土上植上馨香的幽兰,生命就会歌唱;你只要用思想之笔去书写人生,岁月就会刻下属于你的篇章。

[1]

作者简介

方华强,女,曾用笔名:嫩江洪波。曾工人、服装设计、编辑记者。

参考资料